司马懿如何暗藏獠牙、等待机会?

曹氏与司马氏注定会有扯不清的恩怨。

不能说司马懿对魏明帝没有深厚的感情。

但也不能说只靠感情就能融化冷酷的政治角逐。

司马懿年轻时候装过一次病,是用来对付曹操的。他装得很像,刺客把刀都架到他脖子上了,他仍然还能装下去。但曹操知道他是装病。

年老的时候,也就是魏明帝死后九年(248年),70岁的司马懿再一次装病,这次装病是演给曹爽等人看的,曹爽等人能否被瞒过去?读者诸君不妨也跟着看看。

这年冬季,司马府传出消息,老司马病了,而且糊涂得不得了。大将军曹爽感到很爽,但唯恐“老不死”有诈。曹爽的同党李胜要到荆州任刺史,曹爽便派他以辞行为借口,到司马府一探虚实。

司马懿见有客人来,便吩咐两个侍婢,把自己从病床上扶起来,然后要衣服穿。

侍婢于是给他递衣服,他想接过来,但身体太弱,手颤颤抖抖,竟把衣服掉在地上。

他又指着嘴,说渴了。侍婢便端过粥来喂他喝,他用嘴去接,不料身体又是一颤,没接好,粥撒得满襟都是。

李胜说:“大家都说您旧病发作,哪想到竟会如此?”

司马懿上气不接下气地回答:“唉,不行了……年老沉疾,死在旦夕。”歇

了歇之后,又对李胜说:“君将去并州上任,并州接近胡人,你好自为之呀。唉,恐怕不能再相见了。”李

胜是荆州人,他要去荆州上任,对他而言就是回本州上任,于是纠正道:“我要回本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侧着耳朵,认真听李胜纠正,但听了以后,还是错乱其辞地说:“你刚到并州,要努力自爱呀。”

李胜再次纠正:“是本州,不是并州。”

司马懿点点头,说:“我年老,心思恍惚,有点听不懂你的话。你回到并州,要好好建立功勋。今天与你相别,便是生死相别了。我要让我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和你结为朋友。千万不能舍弃,辜负区区之心。”说着,竟然老泪纵横,一副行将逝去的伤感之情。

李胜也不由得长叹。

返回后,李胜便对曹爽说:“司马懿的病完全不可能恢复了,令人伤感。”

曹爽等人一听,大喜,以后再不防备司马懿。

那么,曹爽为什么要防着司马懿?司马懿又为什么要装病给他们看?

原来,自魏明帝死后,新皇帝曹芳年龄太小,朝政大事都由辅政大臣全权处理。辅政大臣只有曹爽、司马懿二人,辅政的次序则是曹爽在前,司马懿在后。

论功勋、论声望、论能力,曹爽都无法与司马懿相比;但在职务上,司马懿为太尉,主管军事;而曹爽则是大将军、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掌管朝廷所有的军政大权,位在司马懿之上。

开始的时候,曹爽对司马懿很是推崇,待之以父辈之礼,朝廷有什么事情,都要与司马懿商量,不敢自专。而司马懿也以礼待之,称赞曹爽是魏朝的肺腑,遇事也总把曹爽置于自己的前面。在曹爽的主持下,二人各领三千人,轮流在殿内值班。可惜,这样的合作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

由于曹爽没有多少实战经验,无论视野、理论、资历、阅历,还是气度、能力、定力、实践,哪方面都远不及司马懿。这在处理实务时暴露无遗,给曹爽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而更大的压力来自司马懿背后的力量,在九品中正制实施以来,世家大族的权力几乎无所不在了,而司马懿是这一利益集团的最高代表,其势力简直可以跟皇族抗衡了。曹爽不是傻瓜,他要用自己一把手的权力,增强自己的势力,分解司马懿的权力,并进行改革。

没过多久,曹爽便采用亲信丁谧的计谋,奏明皇帝,发布诏书:“太尉体道正直,尽忠三世,南擒孟达,西破蜀虏,东灭公孙渊,功盖海内。昔周成建保傅之官,近汉显宗崇宠邓禹,所以优隆隽乂,必有尊也。其以太尉为太傅,持节统兵都督诸军事如故。”这样便把司马懿从太尉升为太傅。这一举措,表面上对司马懿更加尊崇,而实际上,尚书奏事时原本是由曹爽、司马懿一起处理,司马懿地位提高之后,这些事情便先由曹爽一人处理,由此达到独揽朝政大权的目的。曹爽的这个小动作,怎么能瞒得过司马懿,但他没有表示任何不满。对司马懿而言,现在还不是摊牌的时候,而且曹爽也没有动他最看重的军权。

曹爽揽政后,加紧培植自己的力量。他也知道军权的重要性,所以把弟弟曹羲任命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掌握宫廷宿卫大权;又将弟弟曹彦任为散骑常侍、侍讲,参与宫中大事。其他弟弟,也分别任命为列侯侍从,可以出入宫廷禁地,贵宠莫盛。

安排亲属的同时,曹爽又把自己的亲信安排到中央与地方。先将何晏提拔为仆射,卢毓提拔为廷尉,以邓飏、丁谧为尚书,毕轨为司隶校尉,孙礼为扬州刺史,李胜为荆州刺史……提拔这些人的同时,自然就会趁势排挤掉一些人,打击一些世家大族。

曹爽最迫切的事情,是想尽快获得大的政绩,并得到更多的军权。在当时,想达到这两项目的的最佳手段就是率军出征,然后建立功勋,如此既可以扬名天下,增加自己的权威,也可以乘机将军权揽过来。正始五年(244年),曹爽亲任总指挥,任夏侯玄为征西将军,调集六七万军队进攻蜀汉。 司马懿认为不妥,予以劝说,曹爽当然不会听从。他亲自前往长安,令大军穿越骆谷,向蜀地进发。蜀汉方面得知后,马上派军队占据有利地形,将谷口封锁,使魏军无法前进。曹爽没有什么打仗经验,更没有很好地考虑和安排好军队粮食的运输工作,致使牛马骡驴多死,随行之人号哭于道路。最后,一场兴师动众的出征不了了之,曹爽不得不班师回营。这自然有损于曹爽的威信。

曹爽等人又想在内政方面进行改革。他们看到了九品中正制的一些弊端,就按照夏侯玄的主张进行改革,实行中正与地方官一起选士的政策,试图打破世家大族垄断的局面。客观地说,他们这些人还是很聪明的,然而,改革只是个幌子,并没有深入,而聪明的背后则是浮华与腐化。

曹爽重用的人,都是有才名而急于富贵者,他们趋时附势,生活奢靡。魏明帝在世时,非常讨厌这些人的浮华作风,所以故意压抑他们,不予重用。曹爽反其道而行之,因为他也是这样的人。曹爽打仗不行,纵情娱乐则是内行。他骄奢淫逸,不知节制,不仅衣服饮食都与皇帝一样,还把皇宫的珍宝拿到自己家中,把魏明帝的七八位才人拉到自己家中,又让吏、师工、鼓吹、良家女子三十二人专门为他作乐,整日与何晏等人行酒作乐。他所重用的何晏等人,虽有才华,没有品行,心胸狭窄,还爱涂脂抹粉,处处仗势欺人,喜欢听奉承,附会他们的就会被提拔,逆耳忠言的只会受到打击。如此一来,对曹爽等不满的人越来越多。就连他们的家属也深感不安。何晏的妻子由于丈夫行为不端,忧虑地对母亲说:“晏为恶日甚,将何保身?”曹爽的弟弟曹羲也看不过去了,屡次劝谏,曹爽根本不听。曹羲为之涕泣不止,已预感到大祸临头。

对曹爽等人不满的人越多,对司马懿寄予希望的人也就越多。可是这个时候,司马懿却生了重病,行将不起,更不用说与曹爽争锋了。

正如前文所写,司马懿是在装病,而装病的开始,就是他真正谋划的开始。他看到曹氏已无精英,潜藏在心底的一个念头再次翻滚而出,他岂止是要曹爽的好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