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毕竟是诗/韩作荣

(0)

相关推荐

  • 2020中华诗词学术论坛之诗词漫谈||张金英:挖掘语言潜能,拓展诗词空间

    诗词创作漫谈第三辑 诗词创作是理论研究的基石,而理论是诗词创作的导向,两者是相辅相成.双轨并进的.笔者一直坚持诗词创作与理论研究同时进行的做法,在创作中不断思考,并将创作心得写下来,与各位交流.< ...

  • 2019年如云诗苑第二届“看图写诗”有奖征文诗赛

    看图写诗  2019年如云诗苑第二届"看图写 2019年如云诗苑 第二届"看图写诗"有奖征文诗赛 由<新诗高地><现代诗美学>杂志 联合举办 四季 ...

  • 【诗评诗话】重庆万州|王东梅:现代诗的诗意探寻-光在词语中安居

    鲁西诗人,以诗歌慰藉心灵 现代诗的诗意探寻-光在词语中安居 王东梅 读诗,总是需要某种尺度,以辨识/阐述一首分行作品,是否具有诗的元素,而可称之为诗,或纯只是散文散句,借分行之列,鱼目混珠假冒为诗:或 ...

  • 你是怎么看待中国诗坛的?

    浅谈当代中国诗坛 宏灯诗话 其实类似的问题已回答过几次.当面对当前诗坛种种怪状,也就是本问题所提到的,赵丽华的"梨花体".乌青的"乌青体".车延高的" ...

  • 历史上的今天——1981年11月6日,诗集《 九叶集》出版

    最早的<九叶集>是1981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丁芒和陈咏华为责任编辑.这本书早在1999年世纪之末,就被中国文学界专家学者选入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中,成为诗歌的经典. <九叶 ...

  • ​当下诗歌的四大缺失

    不遗余力地去做你热爱的事情,别总为一些零碎的声音而去质疑自己.你很好,会越来越好.请坚定不移! 当下诗歌的四大缺失 诗歌的民族性 我们有辉煌悠久的诗歌历史,超越绘画音乐,甚至其它一些文学形式.但今天诗 ...

  • 旧诗.新诗.自由诗||尘清

    作者:尘清 近代,从胡适先生发表的第一首白话诗开始,我们这个诗的国度,就有了新诗与旧诗的纠葛.一百多年来,关于新诗旧诗孰优孰长的争执从未停息.坚守派和变革派各说一辞,谁也说服不了谁.旷日持久的纷争可能 ...

  • 李元洛:独立苍茫自咏诗 ——杨景龙诗集《时光留痕》代序

    李元洛,当代著名诗评家.散文家.学者.研究员,湖南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多所大学兼职.客座.名誉教授,中华诗学研究会顾问,<小楼听雨>诗平台顾问.出版<诗美学><诗国神游一 ...

  • 你敏锐的眼里有一个诗意平和的世界——诗写北京诗人韩作荣(郭兴军)

    你敏锐的眼里有一个诗意平和的世界 郭兴军 与世无争的这些年 你开阔的心野 长满瞬息万变的生活 花开无声的平和 就那么在遥远的记忆中 走出黑龙江省海伦县的故土 走过故土上那片静静的白桦林 在工人.军人. ...

  • 韩作荣:语言与诗的生成

    语言与诗的生成                         韩作荣 作品的诗性意义 诗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是心灵的外化,是精神能量的聚集.故诗人称"语言意识是诗人的唯一意识",即 ...

  • 诗:主观的创造/ 韩作荣

    诗:主观的创造/ 韩作荣

  • 韩作荣:如何写出一首好诗

        节奏是诗歌的生命 今天,我想讲的是诗,想说说如何写出一首好诗.当然,这是个说不清的问题.因为不同的诗有不同的表意方式.准确说来,诗歌是个很难说清楚它究竟是什么的东西. 诗是不是经过谁讲一讲就能 ...

  • 为你读诗·诗作 韩作荣 | 纸上的风景

    水干涸的地方 留下赭红.黛绿与枯紫 水在墨迹的空白处流动 一些花朵在纸上盛开 树在色彩中绿意纷呈 根深深扎进虚无,枝干 由于水的浸润而发黑 这是秋天的树林 在暮霭中昏晦暗淡 它把自己交给一只淋漓挥洒的 ...

  • 大佬(组诗17)郭兴军 (朵渔 韩作荣 李笠 )

    大佬(组诗17)郭兴军  (朵渔 韩作荣 李笠 )   在忧愤中辛辣或者温情 --诗写天津诗人朵渔 你始终不明白,或者早已明白 世上最伟大的鸟能飞多高 人们面对各自的命 是该去爱,还是去恨 是该顶风冒 ...

  • 韩作荣访谈(节选)

    最好的诗,首先是对生活有敏感,对艺术有敏感 在我看来,最好的诗,首先是对生活有敏感,对艺术有敏感.这是非常重要的.对生活有敏感,就是在好多人看似平常的东西,发现整个生活的真意,对事物透彻地理解之后,能 ...

  • 韩作荣:诗歌的诞生

                      诗歌的诞生                   韩作荣 今天谈诗歌的技巧,题目是诗歌的诞生,就是怎么来写一首诗歌. 这是个大而又大的问题,到底怎么写?艺术的东西有百 ...

  • 新诗:被遮蔽的写作/ 韩作荣

    当我沉下心来,编一部六十年新诗选的时候,颇多感慨.那些名噪一时,甚至曾掀起轩然大波的作品,离开了当时的语境,能经得起审视和细读的诗已甚少.而那种有足够的吸引力.每读一遍似乎都有新的发现.能入脑入心.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