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瀛识略卷三·学校(1873.04)

(0)

相关推荐

  • 屡试不第吕秀才,子曾经曰过:你真的了解科举吗?

    一提到酸秀才,我们首先想到的是<武林外传>里的吕轻侯吕秀才,他屡试不第,贫困潦倒,落魄到随便一个人都能讥讽的地步,是一个肩不能提.手不能扛的酸秀才,是彻彻底底的明朝科举的失败者.当代人提起 ...

  • 县考棚

    县考棚为清朝前官设的科举之乡试场所.宿松考棚设立始末,旧县志载:"邑试棚,试童子也.自汉及元有童子科,但取颖悟记涌.清因明制'.明初在治西北半里,有郡守李公禹江建"日新书院',亦名 ...

  • 大冶的书院、社学和义学

    ◆  ◆  ◆ 楚尾寻幽 大冶的书院.社学和义学 文|刘远芳 书院,是古代官府或民间设立的读书讲学之所,诞生于唐代,至宋代发展成熟.宋代书院以讲论经籍为主,白鹿洞等四大书院名扬天下.明清书院,则多为科 ...

  • 丁存金:清代云南义学的发展和演变

    摘要:清代云南义学由元明时期的社学发展而来.康熙五十二年(1713)以后,云南开始有官办义学.雍正三年(1725)后,以义学为代表的云南边疆民族基础教育政策形成并发展到一个顶峰.云南义学呈现出发展快. ...

  • 童生、秀才、举人、进士

    据齐如山<中国的科名>载: 白丁(或处士,只读书未考试)--监生(国子监生),举人曰举监: 生员曰贡监: 因官有功之子弟曰荫监: 捐钱得之监生曰例监: 优秀生员入监曰优监: 皇帝特许入监曰 ...

  • 东瀛识略卷三·习尚(1873.04)

    台民皆徙自闽之漳州.泉州.粤之潮州.嘉应州.其起居.服食.祀祭.婚丧,悉本土风,与内陆无甚殊异.惟气性刚强,浮而易动.缘郑氏初制,寓兵于农,暇即以战争角力为事,一呼并集.今渐仁摩义,几二百年,而好勇斗 ...

  • 东瀛识略卷八·遗闻(1873.04)

    人生以忠孝为本,孝尤人人所当尽:顾士大夫有不能竭其诚者.而至性所发,甚至亡身以殉,往往出自小民,不图人知,人亦不尽知,况在偏隅海外,湮没无闻者多矣.其可知者,顺治初,郑成功蹂躏泉州,有萧明灿者,周晬而 ...

  • 东瀛识略卷七·兵燹(1873.04)

    康熙间,台湾新附,不四十年,乱民三起.三十五年秋七月,台湾县民吴球谋乱. 众未集,台湾道高拱干.总兵王国兴设计擒之:不一月,平.四十年冬十二月,今改嘉义之诸罗县民刘却复乱.却以拳棒自负,日与无赖往来. ...

  • 东瀛识略卷五·物产(1873.04)

    台湾多竹,而笋味均苦,不可食.别有槟榔笋,乃树顶初出嫩尖,巨如人臂,剥去外壳,仅比茭白略长,味甘鲜且嫩于笋.其树直上无枝,高一.二丈,折其尖则萎,故得之不易,价甚昂.凡种槟榔,不与椰树间栽,则花而不实 ...

  • 东瀛识略卷五·海防(1873.04)

    台湾孤峙海东,非舟莫达.初止鹿耳门一口,沙坚如铁,港道纡回.树标水中,以志浅深,名曰荡缨.两舟不能并驶:稍不慎,冲搁沙线,舟立碎.门内为安平镇,设重兵扼守,夙称天险.百余年来,淤沙拥塞,安平至郡已可陆 ...

  • 东瀛识略卷一·疆域(1873.04)

    台湾府治在福建省城东南隅,面西背东,中隔大海.东至台湾县属罗汉门内山,陆程七十里:西至澎湖厅属西屿,水陆程三百五十里:南至凤山县属大秀房庄.龟鼻山海滨,陆程二百六十里:北至淡水厅属鸡笼山麓,陆程五百五 ...

  • 东瀛识略卷六·番俗(1873.04)

    台地诸番,多深目瞪视,鼻隆而锐.语作都卢嘓鹿声,呼酒曰"打 苏".烟曰"淡巴菰",颇与蒙古音相近.男女均不薙发,有齐翦覆额如头陀状者,亦有男番薙其半.留其半者. ...

  • 东瀛识略卷六·番社(1873.04)

    台湾土番,当荷兰.郑氏窃据时,附近数十里内非徙即灭,已无遗种,故台湾县治独无番.雍正闲,划凤山.诸罗二县地益台湾,遂以凤山属之大杰巅社.诸罗属之卓猴社.新港社归台湾县辖,皆熟番也.道光中,清厘疆界,复 ...

  • 东瀛识略卷四·营制(1873.04)

    镇守福建台湾总兵官一员,雍正十一年议准照山.陕沿边之例,为挂印总兵,带方印驻台湾府城:标下中.左.右三营游击各一员.中军守备各一员.千总五员.把总九员,分防南.北.中三路. 协镇台湾水师副将一员,驻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