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四千年,她终于美出圈了

第一次在办公室看见同事穿着马面裙上班时,短暂地惊讶了五分钟。

不久前,#汉服市场爆发#的话题更是直接登上了热搜。有数据预测,2021年汉服爱好者数量规模会达到689.4万人,市场销售规模将至101.6亿元。

汉服销售能否破百亿,我们仍未可知。但这些年,街上穿汉服的人,确实是肉眼可见地变多了。

景区里:

抖音@汉服奶奶、@摄影师阿昊

学校里:

商场里,都少不了汉服的身影。

无论是网络热议,还是实际生活中的种种迹象,这一切都在告诉我们:

汉服的春天,真的到了。

“你为什么穿汉服?”

向街上穿汉服的路人随机提问,得到的回答大概率会是——

“好看啊!”

在如今的“汉服热”中,大部分人都是因为汉服的高颜值入坑。据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第一季度里,有36.9%的人是因为好看而买了汉服。

艾媒报告|2020Q1中国汉服市场运行状况监测报告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汉服,大致分为四种形制,可以说是美得各有千秋。

魏晋的朴素淡雅——

桑缬·南朝襦裙

唐制的雍容华贵——

山涧·真丝齐胸裙

宋制的清雅内敛——

桑缬·衫裙

明制的端庄大气——

明华堂

无论是锦衣华裳,还是轻纱素衣,都有着让圈内圈外为之折服的魅力。

各大社交平台上,也有明星、网红、KOL的带动,让汉服声势越变越大。

第1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闭幕式红毯上,身着汉服的徐娇与方文山一同亮相

去年10月,一场华裳九州的走秀,更是让汉服之美实打实地出了圈。

豆蔻少女唐制衫裙,手举纸鸢飞跑而来,全场灵动MVP

几个袖花儿甩的,帧帧都是记忆点

在传统文化的“美色”面前,评论区网友清一色地感叹:好看成这样,“活该”它火。

现在汉服有多好卖?

截至2020年末,已经有1800万名消费者在电商网站购买过汉服,汉服的潜在消费者或有4.15亿人。

知名汉服高端定制商铺,虽然价格昂贵、工期往往几个月起步,但丝毫不影响消费者们的热情。

明华堂的汉服女装展示片

有人算过一笔账,即使不是高定款,一件正版汉服的售价通常也至少需要500-600元。

再加上珠冠、发簪、璎珞、披帛等大大小小配饰,一套汉服装备就得花上个上千块。

买上一件并不是问题,问题就在于买汉服这件事,还上瘾。

汉制的曲裾深衣、魏晋时的大袖齐腰、唐制的齐胸衫裙、宋制的刺绣花罗褙子、明制的马面……

一件宋制的不够,还想买明制的,买了明制的,又感觉汉制的也不错。

对许多汉服爱好者来说,汉服就是个永久型无底洞。

中国丝绸博物馆X瑶光联名款:宋制刺绣花罗褙子

而在如今国潮复兴的浪潮中,穿汉服,更是被额外赋予了一份文化上的特殊意义。

在“圈内人”眼里,汉服,早已不再只是一件衣服。

不得不说,汉服市场这几年的发展着实惊人:

2018年的时候,中国汉服市场规模才区区10.8亿,短短两年过去,便达到了惊人的63.6亿,翻了近6倍。

看似形势一片大好,但事实上,汉服的破圈之路,还任重道远。

有55.9%的受访汉服消费者表示,自己并不会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

除了“同袍会”这种专属于汉服爱好者们的聚会,景区、漫展,成为了汉服最常出没的场合。

小红书上有不少穿汉服在景区拍照的体验分享

故宫、西湖、凤凰古城、敦煌……盛装出席的汉服爱好者们处处可见。

但真正把汉服穿上街头、用在日常,不少人还是需要经历相当漫长的心理建设过程。

汉服不够日常、实用性低的毛病,让很多人深感“心有余而力不足”。

吃土买来的汉服,最后往往免不了在衣柜吃灰的结局。

且不论「汉服」变「常服」困难重重,单汉服入门这一关,就能劝退一大批试图入坑的普通人。

一套完整的汉服,分为领、襟、衽、衿、裾、袖、袂、带、韨等10部分。

当你好不容易弄明白了直裾深衣(汉制)、齐胸衫裙(隋唐)、褙子、袄裙(明制)、马面裙(明清)等一堆专业术语,还得接着做足功课;

既要避免买到山寨,还得躲开那些形制不正的“影楼款”和“仙衣”;

*仙衣指仙侠剧风格的衣服,汉服指汉族传统服饰

2019年,微博里仙衣、汉服正式宣布分家

最好是熟读圈内贴吧、微博超话、知乎话题,来获取一份“商家红黑榜”。

千挑万选买到一套,等上几周甚至几个月后衣裳到手,怎么穿又成了难题。

问:穿汉服共需要几步?

也就,5、6、7、8……20来步吧。

百度百科“曲裾”词条里“曲裾穿法”的教学,你学废了吗?

眼睛会了,但脑子和手好像都还不大会。

这还不算完,穿汉服远远不止是步骤多,穿戴的规矩礼仪也是必修。

冠帽要合乎头部大小,必须戴正;

穿衣必须遵守“交领右衽”(指衣服前襟必须左襟在内,右襟在外)的原则,相交处要对应身体正中,不可偏歪;

上衣里衣外穿、交领左衽,裙子围反都是大忌。

几乎所有的汉服爱好者,都要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把一件汉服正确无误地穿上身。

汉服破不了圈,实在是因为普通人没有这份财力、心力啊。

曾想过尝试汉服,最终放弃了

对圈外人来说,入坑汉服门槛重重;

在汉服圈内,也有着各种各样的鄙视链。

买原创的看不起买山寨的;形制正统的看不起形制改良的;套装齐全的看不起混搭的;穿高定的看不起穿某宝爆款的……

前阵子火爆全网的宝藏城市——山东曹县,就因大批量生产山寨汉服的问题,招致了许多质疑和声讨。

“穿山”是圈内的禁令,“知山穿山”更是直接要被肃清出圈的地步。

面对要付出大量心力设计、缝制的汉服原创者来说,保护自身权益并不出奇。但“山正之争”只是汉服圈内流派之争的其中一部分。

在汉服的诸多形制中,“影楼款”(或称“仙女党”)处于鄙视链的底端;

此外,圈内还分“改良派”和“复古派”。

前者是一些主张把汉服改良成符合现代元素、方便日常的人;后者则认为汉服要根据历史典籍和现有出土文物的形制来还原,否则就是不伦不类。

于是在圈内,有着不少“曲裾只认马王堆曲裾”“两片式襦裙不配叫汉服““魏晋风汉服建议踢出汉服圈”的说法。

谨小慎微买对了形制,装束稍有不慎,乃至路遇圈内“同袍”时行礼出错,都会动辄被扣上不尊重传统文化的帽子。

虽然但是,真挺难的

但事实上,汉服起初的走红,并没有那么严肃的涵义。

它流行的开头,只是由一个34岁的电力工人带起来的。

汉服圈内大多都熟知一个名字——王天乐。2003年,他身穿一套汉服出现在河南郑州街头,这一行为如今被称为“汉服复兴运动”,他本人也被冠上了“当代汉服复兴第一人”的称号。

那时,王乐天身上穿着的只是一件普通得近乎简陋的曲裾袍,脚上穿着皮鞋,裤子也就是日常西裤。

带领汉服潮走红的第一件汉服,远不能和现在精致华美的汉服相比。

媒体问到王天乐穿汉服的初衷时,他回答道:因为热爱汉服,想让更多人知道汉服,才把它穿上了街。

穿汉服这件事,起初其实只关乎少数人的朴素愿望。

至于那些认真研究历史典籍,避免汉服走向完全臆造的“时装”的形制派,他们的严谨值得尊重。

但一味提高门槛,只会把更多人往圈外赶。

非正式会谈中竹内亮谈汉服

复兴国潮是好事,想要形成同好圈层也是好事,但真正的文化认同,更多是来自开放、包容的心态。

一件几百块钱的衣服,承担不了如此严肃的文化内涵;

今天被我们奉上高阁的汉服,也不过只是古人的日常衣物罢了。

再看看生活中那些摇曳生姿的汉服小姐姐们,其实——

好看就完事儿了!

对此,你怎么看?你穿过汉服吗?

本文转自公众号 谈心社(txs163),这是年轻人谈心的地方,我们为你一个提供聚集地,为你呈现年轻人的有趣生活方式,我们倡导年轻人应该在追求物质基础的同时也要重视精神生活。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