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卦掌第三代传人郭古民遗著《郭氏锦囊》是其习武生涯的精华

郭古民先生

  《郭氏锦囊》是八卦掌第三代传人郭古民先生之遗著,是他自己习武生涯的精华之总结。其中较清楚地将八卦掌练、用之精髓进行了阐述,是修炼八卦掌者必精读细研之谱籍,更是习练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任何门派、拳种之功夫者必选的善本之谱。若能精研细读,领会其中之精髓妙义,自有解疑释难捷径之妙。

  然其中多有精妙之论,现时之习拳者难以领会其中精髓妙义而不能予以修炼,或错误领会而产生错误的练法,致使攻防功夫不能提高。故暂选其中一个题目,详细论之析解,以飨读者。

  歌诀:

  背似无功确有功,不讲背形不能通。圆为箕底方为紧,掌穿力自如反弓。

  这本是一首总结身法中的“身弓”用法,腰脉提、气贴背、沉肩坠肘、上打背发劲的穿掌之功夫的。然此四句话,初习拳者皆不知其中之意为何;而已习拳之功夫但不深者,又常犯三种身法错误,只因对歌诀的精髓理解不透,私以己欲揣度之,致使穿掌之法运用不爽,反被人制。下面予以通解之。

  背似无功确有功:

习拳练艺、攻防之道,如以拳打脚踢为法,背部好像没有功夫可用。其实不然,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是全方位、方圆立体攻防的技术、技巧、功夫,是以不动之腰脊摧动动之手足为法的。而在四种发劲法即“上打背发劲、下打尾发劲、胯打鲤鱼打挺、全身发力法”中,背发劲乃其中之一种发劲方法。
《内功四经》中有“提颏以正头,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的说法,其中“贴背以转斗”,即气贴背骨,左蓄右发,右蓄左发,便于左右手的攻防之转换。凡发劲之侧,皆谓之背发劲。而能左蓄右发、右蓄左发,通变自如,蓄发相生,是为背通。通背拳取义于此背发劲左右背通而立拳名。可见背部确有功夫可得而用矣!此乃第一句之精义。

  不讲背形不能通:

既然后背有背发劲的功夫可用,那么就需要专项修炼了。首先应是调整背的形状。若后背的形状调整不正,则左右背骨不能相通,内劲不能左蓄右发、右蓄左发,要想以背发劲的方法打人,也是不可能的。此乃“欲想练拳先正形”的精义。然何为背形的正确之形状呢?这就是第二句转第三句之精义了。

  圆如箕底方为紧:

身法要求“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的中正安舒、立如平准。整体讲要“背圆胸方”,前后阴阳匹配;“虚胸实少腹”,上下虚实匹配。所以此处之“圆”是指背圆而言的。这要有沉肩坠肘和腰脉提(即拔背)及气贴背,方能使之背圆。
然背圆之背所指部位是何处?此中有讲究,即上至大椎、下至背骨(肩胛骨)下沿边、左右肩头之间。背圆之形状是怎样的呢?即“圆如箕底方为紧”。箕者,柳条所编的簸箕。簸箕后背高起,如以簸箕扣在做好的背形上,则背形恰与之相合。然这句歌诀的妙义在”箕底方”三个字中。“背圆”上面解析清楚了。但肩胛骨(背骨)下边沿至腰部的这段身法形状是怎样的呢?这就是“箕底方”三个字所表达的形状了。簸箕底部前后向平直,左右向微弧似平,正是“箕底方”之形状。为何是这样的形状呢?因为有“腰脉提”亦名“拔背”之说,此二说都讲的是这个部位的调形之法和调形后的效果之形状。

  然此处如何做到“微弧似平”?并非依靠单纯地“腰脉提”,即“拔背”就能独立完成得了的。这要在“腰脉提”、“拔背”的同时,劲意还要向前收敛而使此部位的“背肌”彻底放松,可使内气上下往来畅通无阻。此正是“箕底方为紧”中之“紧”字的精义。劲意收敛至背肌底层部位时止住,此为“紧”,此乃劲紧形松的状态。这样,这个部位与胸腹相应部位形成了“后紧前松”的“松紧匹配”一致的状态了。此正符合身法“后丰前空”、“前散后趋”的法则,有利于攻防变化的转换。

  而此“紧”字,对于“背圆”的上面部位来说,就是肩胛骨下边沿以上的部位来说,乃指沉肩坠肘的“内劲之蓄势”状态的“肩撑肘横”之“肩撑”而言的,是指内劲蓄足充沛之状况而说的。

《内功四经》说:“劲松而紧,惟其松之极,故能紧之至也。故以松用紧,非以紧使松也。”此乃“形松劲紧”之说。如以“柔刚”立论,则外形松柔、内劲刚紧,柔化刚发,以柔用刚,即以外形用内劲。背发劲,乃以背松用内劲之紧发。故同一“紧”字,用于背圆之部位和箕底方之部位,其义不同,两者功效乃相辅相成。此中精义不如此析解,如何能知之!

  正因为背发劲的背形有“圆如箕底方为紧”的如此精微之妙义,为习拳者不易知,故在调整自己身法之“背形”的时候,多有做的不正确之形病。常见者有将“背圆箕底方为紧”的箕底方平之部位,做成圆形背形的状态。这是因为没有“腰脉提、拔背”所致,故两“肩胛骨”中间部位呈凹陷状态。正确者,此处应为饱满圆弧形状,不能出现凹陷。由于错误的背形状态,造成不能气贴背、虚领顶劲神贯顶,后背部位背肌紧张,不能放松,而表皮又撑紧,似乎自觉有力,实则前胸不能松空,而膈肌暗自用力,双手臂掩裹必定用力内合方能到位,则胃脘腹部紧张,内气不能下沉丹田,反而胃气上逆,造成练功打呃的现象。如此之病态的背形必然造成左右双手攻防变换不灵敏,背发劲之方法虽然勉强作出,然无内劲发放之威力。此病态背形造成劲力下聚而集,会对腰部产生下压之势,腰肾部位不爽,变换转化涩滞,久则胸闷。习拳者有此“背形”之病者不在少数,希引起习拳者高度的重视。第三句之精义明矣。

  掌穿力自如反弓:

上述正确的背形做到,则背通,以利于穿掌之用,即利于背发劲的穿掌之疾。背发劲是局部发劲方法,如以鲤鱼打挺或全身发力法为根基,再同时配合背发劲的穿掌,即在匀速之中含有加速度在其中,穿掌的发人之威力骤增。此中加速度乃指“背发劲”而言的。

  不单如此,还有“张弓放箭”的身弓法用穿掌的方法,即背发劲的穿掌同时又有身弓的“弓张把顶”的以“腰顶”的方法助攻,其威力自然雄厚势猛。腰乃身弓之把,身弓蓄势时,百会和会阴的上下长度缩短,乃腰部微微后撑后移,是为身弓之蓄势。发穿掌时,掌向前穿,同时后足跟蹬地,腰微向前顶,百会上长,则百会和会阴的上下长度张长,此与穿掌到位同时,就是“弓张把要顶”的开弓放箭之打法。箭者,穿掌也。此即“穿掌之力来自身弓之开张势”的说法。

  但为何又言“如反弓”? 反弓者何也?即此“反弓”之“反”字是针对什么而言的?有反必有正,此“反”自然是针对“正”而言的,即“正弓”法,一正一反,相对而言的。古有弓箭手,以弓射箭而击敌; 张弓射箭时,弓背在前,弓弦在后,箭尾搭弓弦上,箭头指向弓背方向,后手引弓弦带箭后扯,前手推弓背里把处,前推后扯张弓如满月; 瞄准后,撒后手放箭靠弓背上下张开之势崩紧弓弦将箭射出,离弦之箭朝弓背之方向前方疾行飞去直中目标。此乃弓箭手的“正弓”放箭的方式,不管弓箭手以何种射姿发箭,箭杆之头永远朝弓背所指方向飞去,故曰“正弓”法。

  “反弓”之说乃言说拳术中自身之身弓的射法,又名“窝里放箭”。身弓的弓背乃百会、颈骨、脊背、腰、会阴(亦有说是大椎至尾闾的)。腰为弓把,上下端即百会、会阴为弓梢,百会、会阴的垂线即虚中为弓弦,以穿掌为箭。身弓蓄势时,腰微微放松而后撑,百会、会阴的上下距离缩短,欲穿之掌在胸前,此为蓄势待发之时。发穿掌向前击出,同时后足跟蹬地,腰把前顶、百会上长。会阴至百会上下距离骤长,与穿掌同到位,此喻为以身弓放箭,又名“窝里放箭”,即发穿掌,此即“打人如放箭”。然在此“发掌如放箭”之说法中,则是弓背在身后,弓弦在前,所发之箭,即穿掌的前进之方向与弓背所指方向相反,却与弓弦方向相同。这正与弓箭手持弓射箭的弓背、弓弦、箭杆方向相反,故前贤将此身弓发穿掌之法称为“反弓”。这就是“掌穿力自如反弓”的精义。凡前发之拳掌,皆如是法,不独穿掌。这符合传统拳法中的“腰顶”之发劲法,即身法的“弓张把要顶”的“窝里放箭”。

  然对此“反弓”方法的认识、理解,有些习拳者却出现了误读,认为“反弓”的意思是“拳向前击出而腰向后顶撑而后移,可有腰与手的对拉拔长之劲力”。结果造成前击出之掌无势无力无功效,反而还造成身法的腰轴之僵死、六合一体之形的散乱。此中已违反了拳法的三项法则、概念。之所以如此,乃是以误传误、以讹传讹,不求至理之故。

  一者,违反了“梢节领、中节随、根节追”的法则。

拳向前方击打时,头为身法之梢节必向前领身而行,腰为中节必随头前行而往,足为梢节必摧劲而成行。此即“三节齐到力增加”之精义。拳向前击打时,腰反向后移动,此乃一反也。

  二者,违反了“对拔拉长”的概念。

对拉拔长,如以手臂而言,乃手头与肩胛骨的对拉拔长而言。尤其是发拳时求自身稳健的方法,的确不会出现手头与腰的对拉拔长。在单项操练时可以,但在打套路和施招用手时绝不会有此方法的。此乃二反也。

  三者,违反了“弓张把要顶”的所“顶”之方向,是概念性错误,是不知“反弓”所指为何的方向上概念的错误。此三反也。

  为何要如此详细地论述析解清楚此”反弓”法的内容呢?

这是因为,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如今,我在北京地区各公园中所看到的修炼传统拳术套路者,不分拳种、门派,历代皆有多数习拳者犯此病。而有习攻防技击者亦犯此病,即手前击腰后移的错误理解“反弓”之说法的。故今日借此歌诀将此阐释清楚、解析明白,以为习拳者戒。

  歌诀精义解析至此,可谓详且尽矣,习拳者勿以为儿戏之谈,一定要精细研究掌握此中要领,才能正确地修炼。不独习八卦掌者应如此,凡习传统拳术者皆不例外。

(0)

相关推荐

  • 原始八卦掌—老三掌定步练法

    原始八卦掌-老三掌定步练法 八卦掌最开始只有削掌,腋掌.塌掌三种掌法,号称老三掌.这三种掌法形式简单,但技法独特,变化莫测,再配以浑厚的功力,足以制敌应变.八卦掌传到第二代以后添枝加叶,内容越来越复杂 ...

  • 八卦掌术集成 郭古民

    八卦掌术集成 郭古民

  • 郭古民先生《郭氏錦囊》

    梁振普 如此的好文章一定共赏! 郭氏錦囊(一) 八卦掌歌诀 腰乃一身之主动机关,亦且发动之关键.故左右.前后.上下反正之趋向,欲其合宜,皆以腰为主.而腰之窍在于定.在于活.定如鹌鹑奋斗,蹲腿而沉腰,以 ...

  • 郭古民八卦掌六十四手

    八卦掌六十四手拳谱(郭古民再传人供稿) 第一趟: (1).进步挑掌:(2).狮子滚球:(3).缠手掖撞:(4).卧虎跳涧: (5).肘底进捶:(6).反背劈捶:(7).双鞭压肘:(8).进步截肘. 第 ...

  • 【武学文库】 郭古民谈八卦掌之要诀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郭古民像 郭古民简介:郭古民,原名恩普,号德仓,生于农历一八八七年九月廿十日,河北冀县人郭家庄人.1902年到北京谋生,从师梁振蒲习练八卦掌,期间得到刘 ...

  • 吴岳:郭古民谈八卦掌之要诀

    郭古民像 郭古民简介:郭古民,原名恩普,号德仓,生于农历一八八七年九月廿十日,河北冀县人郭家庄人.1902年到北京谋生,从师梁振蒲习练八卦掌,期间得到刘德宽的指教,传授其直趟"八卦六十四掌& ...

  • 八卦掌大师郭古民弟子臧学范先生演练梁派八卦掌老八掌

    八卦掌大师郭古民弟子臧学范先生演练梁派八卦掌老八掌

  • 【武学文库】郭古民《八卦转掌汇览》选录

    武术自由谈 不拘一格,不循常规 新角度,新思维 (原文首刊于<武魂>杂志1998年第3期) 八卦转掌之真理 转掌为八卦门之功夫也,为何人皆直步以为进退,我则弯步以为出入.人则握拳以为攻守, ...

  • 浅谈郭古民的拳术造诣,手臂能伸长1市尺,功夫练到皮与肉脱

    https://m.toutiao.com/is/RSrSedV/?=浅谈郭古民的拳术造诣 八卦掌在我国近4200多年可考证的传统武术历史中,可以说是一门知名度极高的武术拳种.自打清朝董海川先生创立八 ...

  • 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人郭芫沅举行首届收徒仪式

    11 月 18 日 周 三 11月17日上午,洛阳平乐郭氏正骨第八代传人郭芫沅收徒仪式正式举行.瀍河区相关部门领导.知名骨科专家与现场众多知名医师及年轻医师共同见证郭芫沅收徒仪式这个神圣时刻. 郭芫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