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陈东森,他就是这样的人

陈东森先生是台湾人,祖籍福建,做资讯行业。工作之外,他是一名资深跑者,6年多来,跑量达到2.89万公里;他是一名长期献血者,深圳“童乐热血跑团” 创始者及现任团长。1981年在台湾首次献血(1992年首次机采),2013年开始在深圳献血,至今在两岸共献血360次/650余治疗量 (其中,深圳170余次/300余治疗量),2015年1月于深圳创建“童乐热血跑团”,发展成为第一个以跑团之力推广无偿献血“热血跑团”、全深圳市集体捐献血小板的最大公益团体。2020年,跑团与团长分别获得广东省卫健委/省红十字会表彰“无偿献血促进奖”之单位奖与个人奖。

和东森先生神交已久,这次终于当面见到了,是在省血液中心组织的一次个招募培训活动上。这次活动的主题是,陈东森代表深圳童乐跑团推广热血跑团招募献血者模式。济南市很多热血跑者参加了这次盛会。

东森先生的无偿献血理念,他自己总结了48个字。

中华文化,儒家思想,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海峡两岸,血脉相连,两岸同胞,血浓于水;

社会公益,不分地区,献血救人,不分你我。

关于献血者招募的主要思想,之前通过网络交流和阅读他的文字,已经了解得很充分了(初识陈东森,漫谈献血观)。概括起来:初心恻隐之心,路径寻找矿中玉,实现形式是热血跑团组织的动员与招募,载体是微信群。

从台湾到上海到深圳,他最初是自己一个人献血小板,后来因为跑步,在深圳儿童乐园发起了跑团。他尝试在跑团群里寻找志同道合的献血者,方法是在跑步群里发自己的献板信息,招呼一起去的。第一次发信息,没人回应,两周后再献一次,又发信息,仍旧没人回应,如此坚持了3个月,才有一个人回应他,表达了献血的意愿,后来回声渐渐多了起来,童乐热血跑团得以发展起来。

他的经历告诉我们,招募献血者需要持续的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对招募者来说,只要坚持,总能有收获。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东森先生是跑团团长,是群主,如果你在别的群里发这些信息,而得不到群主支持的话,有可能会被踢出去的。珠珠女士被踢过好多次了。

一方面得有心理承受能力,一方面也得分场合。

从建跑团到招募献血者,东森先生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摸索着做的,跑团是自己建的跑团,志愿者是自己招募的志愿者,跟官方没有建立关联,后来渐渐有了影响力,官方才注意到他,现在双方密切合作,童乐热血跑团能贡献5-10%的血小板采集量。

他们的绝招是在微信群持之以恒的打卡,每一周搞一次献血接龙,当周预计献血的,参与接龙,同时备注献血的总次数(全血+血小板),已经献血没有接龙的,根据本人意愿,东森先生会帮他接龙,以此在群里形成了强大的声势,带动和鼓舞了很多人积极献血,献血人数和献血次数都显著提升。

聊起这种模式招募的成功案例,他讲到跑团一位50多岁的郭大哥,因为热血群氛围感染,进而主动加入机采队伍,2018年1月开始,到现在已经63次。

郭大哥的献血节奏跟东森先生差不多,坚持每2周左右的节奏打卡,每年20次左右,3年实现了63次,这样的固定献血者很多,本不足为奇。但对于进入知命之年的一个中年人,以献血救人这种方式开启人生的下半场,个中意义,只有自己才能深切体会。

东森先生受邀到去遵义市去介绍经验,把这一招进行了简单复制,一个月下来,遵义市血小板采集量提升了30%。

东森先生希望将这种模式继续在全国复制,所以山东省血液中心能给他发出邀约,他欣然前来,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

而省血液中心发扬他的经验也有独到的优势。

第一,省血液中心这边有成型的机采官方群。

三个采集点都已经建设了机采献血队伍的微信群,管理也比较规范。

当前的问题是是群里的热度不够。以大学城献血屋为例,已经有3个微信群,总数1100多人,虽然有的学生因毕业已经离开,但实际在长清的应该还有七八百人,按说学生为主的群会比较活跃,但现实并不是这样,同学们都谨言慎行,怕说错话,基本上不说话。群里多是工作人员把每天献血者的照片和献血信息推送一下,也少有人点赞。氛围不够,带动就不够。按说这么大的基数,只要稍微提高一下献血频次,就能保证采集量,稍微活跃些,也能吸引更多的人加入。

如何激发群的活力?按照东森先生的建议,需要培养核心骨干,带动曾经献血者,发动新献血者。现在是骨干队伍作用发挥不充分。骨干分子,志愿者都不说话,其他人怎么能说话呢?

接下来,我们可以用接龙打卡的方式试试,让更多的人的名字出现在光荣榜上。一是要找出一批骨干分子,让他们主动带头,发动好友跟上,工作人员收队。即便按当前的数据,每天至少能采集七八人次,加上周末人数多,每周下来应该有六七十人次,接龙下来,应该很壮观的。如果再配上献血次数,同学们内心也会有个比较:怎么一起献板的同学不声不响超过了自己?于是掰着指头一算,好长时间没来了,该来了。这项想的人多起来,人气就会渐渐旺起来,一周一百人也是可能的。

第二,齐鲁热血跑者队伍已经具备雏形。

自2018年济南长清国际马拉松举办之时开始筹建(巧合的是,当时取名齐鲁热血跑团,后网上搜搜看有没有同类跑团,第一个就找到了深圳童乐跑团),齐鲁热血跑团疫情期间再度招募,已经有100多名献血者汇聚于此,有一定的基础。而在济南市各个跑团里面也有一批献血者,能够给出积极的回应。齐鲁天使跑团2月组织献血就是很好的例证。

遵义能够成功,济南没有理由不行!

东森先生今天讲到另一句话,给我触动很大:

献血是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

健康是无偿献血对献血者的基本要求,而想要献血,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和状态,以他个人为例,远离烟酒,合理饮食,保持运动。2015年前后个人跑量竟然达到6000公里,至今咕咚跑量2.8万公里,现在过了跑步的兴奋期,没那么大跑量了,但仍然坚持运动,时常会跑个半马全马。

文中的照片,都是他的近照,你能看出他58岁的年龄吗?在他身上印证了这一点:献血,即便是按照法定数量上限献血,也无损健康。

为了进一步数据化的验证,他还特别将采血前,采血后,采血3天后的血液分析报告中各种血液指标的变化做对比,证明每两周捐献血小板是安全的,这也是理工男的独有逻辑和韧劲儿,一定得把事儿讲清楚。

自己心里有底了,就可以做最充分的动员了。

他认为,通过献血,可以达成三种境界:

生理面的身体健康~促使自身保持健康生活习惯

心理面的生命价值~自身生命过程挽救他人生命

社会面的互助文明~展现文明社会互助互爱精神

这是比较高的期待,但我已经充分的感受到了。

无偿献血理念普及到大众,有助于倡导健康的生活习惯,也可避免许多慢性病,甚至可能降低医疗负担,减少用血量。这是“曲突徙薪”的理念。

东森先生强调,献血一定是基于自愿的,发动献血也应努力去触碰每个人的“恻隐之心”,他不同意“献血是公民的责任”之说。

“公民责任”这是我(洪哥)近期常常表达的一种观点,在这一点上,我们之间还没有达成一致。其实从内心讲,我也认为不能强迫,但当前献血者队伍不足,动员力不足的现状,让我觉得单凭恻隐之心,不足以让人们达成对无偿献血清理和心理上的认同,而如果以公民责任的角度出发,则有助于让公众看清这个问题。

因为每个人都是潜在的用血者,万万千千个用血者对血的需求,就形成了一份社会责任,当前是1%的献血者去扛了,是他们主动地乐意去扛了,但不意味着其他人没有责任,因为种种原因,你可能扛不了这份责任,别人可以代扛,别人主动去扛,这都没问题。每个人应该从责任的角度去认知无偿献血的价值,去肯定献血者的价值。一定不能去攻击扛责任的人,和这份责任本身。

未必人人都可以献血,但人人都可以推广献血。至少人人都不可以诋毁无偿献血。

东森先生做献血招募,可谓是亲力亲为,微信群他亲自打理,帮助大家接龙打卡,每天都会晒献血照片,配上每位成员的情况介绍,这件事他已经坚持5年。我管理过很多微信群,知道这都是特别耗时耗力的事儿。他还坚持每周到血站一天,招呼跑团的小伙伴们。他说,这件事,他将做一辈子。

这一天,还是东森先生58岁的生日,谈起个人献血,他说会将一年24次坚持下去,深圳市规定固定献血者可以献满65周岁(66岁生日之前),原则上他还可以坚持8年,将近200次……

午餐时,省血液中心特意为他准备了一个小蛋糕,吹灭蜡烛前,他许下了心愿,再次申明,要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无偿献血事业。

跑步,跑到不能跑为止;不能跑了、还可以继续走,一直到不能走为止;

献血,献到不能献为止;不能献了、还可以继续推广,一直到不能推广为止。

希望他的这一份心愿,插上公益的翅膀,在更多的人群中传播,让神州大地,不再缺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