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中路1469号美领馆

淮海中路1469号始建于1921年,主楼是一幢法国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小洋楼。1994年2月15日公布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2003年8月18日公布为徐汇区登记不可移动文物。

在美领馆迁入之前,该建筑几易其主。最初是当时亚洲最大的英国贸易公司怡和洋行公司。在二战期间,一位日本商人携其家属入住,随后又成为瑞士总领事的家宅。

1994年2月15日公布为第二批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在1946年,纺织业巨贾的后裔荣鸿元购置该处地产,但是不久后即离开上海。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这一建筑归妇联使用,在文革时期一度是“政治教育”中心,其后又成为政府迎宾馆,直到1980年4月28日美领馆签订合约,成为小洋楼的新主人。领馆现址占地面积3英亩,包括若干外围建筑,一片橘林,园林假山和一个鲤鱼池。1997年和2003-2005年,领馆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内外整修,以保存建筑美感,提升建筑效用。

荣鸿元(著名慈善家、爱国志士、杰出民族实业家、荣氏家族企业的创始人荣宗敬之长子),名溥仁,江苏无锡人。交通大学毕业。历任上海申新第二纺织厂副厂长、厂长,申新纺织总公司总经理,兼任恒大纱厂、鸿丰纺织公司、鸿丰面粉厂、鸿丰铁工厂、鸿丰仓库打包厂总经理,建新航业公司董事长,上海银行董事,全国工业协会监事,全国纺织会理事,上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江南大学常务董事,中国纺织染工程学院和鸿丰专科学校校长,国民政府上海市参议员、“国大代表”,上海地方协会理事。1948年去海外,在巴西经营面粉、纺织工业。

上海第一个美国领事机构的成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期,早在1844年美国与中国清政府签订了《和平、友好、贸易条约》。在没有官方任命领事的情况下,一家波士顿贸易公司驻沪办事处的美国商人吴利国(HenryWolcott)在其外滩附近的办公室顶上升起了星条旗,遂成为第一任美国驻上海代领事。1854年,面对着美国在上海与日俱增的贸易和利益,美国政府任命马辉(RobertMurphy)为首任官方美国驻上海领事。他的办公室坐落在苏州河北岸的黄浦路36号,那个地区很快就成为了美租界的中心区域。随着上海与西方的联系日趋紧密,美领馆也随之发展。

1861年,林肯总统任命熙华德为美国驻上海领事,两年后将其提升为总领事。熙华德在任的15年间,美租界有所扩大,并与其他外国租界合并,形成了国际租界。到了20世纪初,超过1500名美国人定居上海。美国社区在上海成立公司、开设医院、学校和教育交流机构,进而推动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生活进步。1916年,为了满足员工人数的迅猛增长和工作范围日益扩大的需求,美领馆迁至黄浦路13-14号的新楼之中。价值35.5万美元的新楼是当时全球价格最高的美国使领馆建筑。到了20世纪30年代,美领馆拥有10名来自美国国务院的官员,一名来自商务部的贸易专员,一名来自农业部的专员,一个美国驻中国法庭、监狱、码头、邮局以及来访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阅兵场。  

在二战之前,上海曾经是世界第7大城市,也一度是亚洲的金融和商贸中心。然而,1932年日本袭击上海的闸北区,致使多年来上海和西方的贸易交往陷于混乱之中。1933年的事态发展使美国驻上海总领事馆80年来第一次离开了美租界,迁至苏州河南岸。最初坐落在江西路248-250号的Kalee酒店旧址,1936年又迁至江西路和福州路西南拐角的开发大楼之中。而1941年12月,日军攻入上海迫使美领馆在战争期间闭馆。1945年9月5日,日军投降后不到1个月,美领馆即在外滩28号的格林邮船大楼旧址重新开馆,该大楼是战争期间德国领馆的所在地。战后的上海与战前迥然不同,外国租界均已被废除,而整个国家不久就陷入了内战。

1949年5月2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挺进上海。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并不承认领馆官员的外交地位,1950年4月25日,总领事马康卫降下美国国旗,并关闭领馆。直到几十年后,美中两国才恢复正式外交关系,美领馆才重新开馆。1972年,随着《上海公报》的签署,上海成为美中关系正常化的象征。1980年4月28日,几乎恰好在闭馆30年之后,美领馆于其现址:淮海中路1469号重新开馆,一位旧时领馆的中方员工将一面美国国旗交给当时的总领事DonaldAnderson,这正是30年前上任总领事降下的那面国旗。目前这面国旗正悬挂在领馆接待室中,成为新旧领馆历史纽带的象征。

二边的围墙有多长,领事馆里面就有多大。

二边的围墙有多长,领事馆里面就有多大。

我的更多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