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杀熟,互联网巨头的“割韭”盛宴

大数据杀熟,愈演愈烈。
12月15日,美团被曝杀熟外卖会员,花钱买了会员后,配送费竟然比之前涨了3倍...

事发后,部分美团会员用户深感欺骗,在网上怒斥其价格歧视、割会员韭菜、吃相难看。“美团被爆杀熟外卖会员”迅速登上微博热搜,引发巨大争议,美团市值也因此蒸发400亿港元...
连新华网也对此发声:不顾吃相,要改!
作为一家市值1.6万亿港元,集外卖、在线酒旅、网约车、单车、手机买菜等业务于一体的庞然大物,美团杀熟引发的连锁反应是巨大的。
毕竟这不是外卖一个行业的现象,在出行、电商、酒旅等行业普遍存在,背后是一场触目惊心的杀熟盛宴。
 
先来看啥叫大数据杀熟,就是“同一时间、地点、商品、平台前提下”,两个账号下单价格完全不同。
更狗血的是,多付钱的往往还是平台的熟客,他们付钱买了会员不但享受不到优惠,反而要付更多钱。
所以杀熟本质上,就是一种个性化推荐算法,平台收集大量的用户数据进行归类、区分推荐,消费意愿强的就给他卖贵点。
这种缺德做法,起源于20年前亚马逊的一次“差别价格实验”。当时亚马逊选了几十款畅销DVD,并根据用户的购物历史、上网行为等数据,对这些光盘进行差别定价。
没多久一名亚马逊老铁发现自己作为老用户,买光盘的价格竟然比新用户高了近 4 美元。后来更多老用户也发现被坑了,纷纷在网上声讨亚马逊。
从此,这种为大平台量身定制的割韭模式传遍全球,海内外但凡排得上号的巨头,基本都用过这招来提升利润。
比如美团这次,当事人花15元开通会员服务后,外卖配送费竟从平常的2元暴涨至6元,而用另一部没开通会员的手机下单,配送费还是2元。如此明显的区别对待,用户能不急嘛。
美团好歹是手握4.8亿用户,市值1.6万亿港元的巨头,出了事第一时间就得公关下。
12月17日,美团对此回应称:配送费差异与会员身份无关,而是由于软件存在定位缓存,错误地使用了用户上一次的历史定位,与用户实际位置产生了偏差,才导致配送费预估不准。
这理由大家肯定没法接受,因为所谓的定位缓存偏差,是不同手机运营商、不同手机品牌所决定的。
比如你准备俩手机,一个移动卡、一个联通卡,一个苹果机、一个安卓机,因为卫星、基站、芯片、系统设置等因素,最终定位会发生些微差距。
但这差距一般是以米计量的,差几米配送费就翻了3倍,你觉得这现实吗?

这事印证了那句老话,天下就没免费的午餐。花钱开个会员,你以为能占平台便宜,孰不知你才是被薅的羊!
所以当事人说了:“发文初心不是要怼谁,只是看不惯这种畸形的平台运营模式,对美团市值蒸发400亿表示抱歉,但你还欠全国人民一个道歉!”
这话很好理解,巨头们对杀熟操作早习以为常,总体保持闷声发财态度,有谁不满就发个10元红包意思下,不行就继续给你好处,直到你满意为止。至于没发现的则悄摸继续割,毕竟大几亿的用户,不可能都猴精吧。
很难想象,全国数以亿计的用户,在外卖上被坑了多少回....
美团杀熟肯定是令人不安的,毕竟体量太大了。
10年前它只是个团购网站,10年后已是集外卖、在线酒旅、网约车、单车、手机买菜于一身的庞然大物。
一路走来,从千团大战到巨头火并,美团熬死无数对手,最终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第三极,将百度等一票前辈踩在脚下。
据其2020年三季报显示,餐饮外卖业务交易金额已高达1522亿元,日均交易笔数同比增长30.1%至3490万笔。

也就是说,你看到的几元配送费差距,在平台那里可是每天大几千万的波动。谁是韭菜,一目了然。
但必须说明一点,大数据时代到处皆是垄断巨头,仅针对美团一家肯定是有失偏颇的。大家举一反三,往出行、酒旅、电商领域看去,哪里能少了杀熟:
2018年10月,知名作家王小山曝光飞猪大数据杀熟,称自己是飞猪老用户,订票频繁,但在预订从利马到布宜诺斯艾利斯的机票时,发现同一航班别的平台卖2500元,飞猪却售3211元。
2019年3月,一名携程用户称在购买一张价格17548元的国际机票时,退出再支付就显示“无票”,重新搜索已涨至18987元,但此时,航空公司官网价格比携程上低出2000多元。
出行领域的霸主滴滴,也没幸免,屡屡被曝大数据杀熟,同一时间、同一出发点、目的地,使用不同手机,价格竟相差七八元。
时至今日,各行各业的巨头已遍布国人生活每一个角落,你要网上买菜、点外卖,订酒店、机票,就得用巨头的APP,用就得面临被杀熟风险.....
这种操作肯定是不道德甚至违法的,因为用户让平台获取自己的消费习惯、消费能力、商品偏好、价格敏感等信息时,并不意味着你就能随意使用这些数据,甚至借此牟利。
不过数据掌握在平台手里,指望平台自律是不可能的,李彦宏就曾说过,中国人对隐私问题的态度更开放,也相对来说没那么敏感。如果他们可以用隐私换取便利、安全或者效率。在很多情况下,他们就愿意这么做。简单说就是,中国人是愿意用隐私换取便利的。

所以你看,在平台眼里,它们从来也没把用户的隐私当回事,天生就认为取之用之没啥不妥的....
 
结语:
目前来看,唯一能遏止这股邪风的只有监管了。
11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已起草《关于平台经济领域的反垄断指南》,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矛头直指垄断平台大数据“杀熟”等乱象。
12月16日,证监会科技监管局局长姚前也表示:“第三方平台企业掌握大量用户数据,但用户作为价值创造来源,却未能真正收益。因此,政府有必要像征收自然资源税一样,对平台企业征收数字服务税。”
数字税啥意思呢,巨头不是手握数亿用户的大数据嘛,但这东西不是你私有的,而是全部用户所有,你用就得付出代价,比如交税,总之不能独占!
从反垄断指南,到数字服务税,监管不断敲打,足以证明大数据杀熟这种畸形模式终将迎来整治。

正如新华网所评:海量数据和数字技术赋予了企业更敏锐的洞察力,别只盯着那一两块钱,那不是“韭菜”,那是日子,是民生。想长远点,你们的征途应是星辰大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