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五年时间,都可以做些什么?
上海一名退休大叔,
用了整整五年时间,
打造了一座木制微缩祈年殿模型,惊艳全国。
但为什么一个模型,
会耗时五年之久呢?
因为这座模型没用一滴胶水一枚钉子,
而是利用了中华民族传统手艺:榫卯。

什么是榫卯?
它是木质器物之间
起连接作用的一种结构,
凸出为榫,凹陷为卯,
榫与卯之间通过巧妙组合,
可以达到比钉子更加牢固的效果。
榫卯的起源,
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
春秋时代鲁班将这一技艺发扬光大,

于是中国古代建筑家具,

完全不用钉子,

就可以做到严丝合缝、坚固耐用。

诸如应县木塔、祈年殿的古建筑,

都因运用了榫卯结构,

得以保存至今。

榫卯,是中式家具的精髓,

也中式建筑的基础。

老王的祈年殿,
便是运用了榫卯的智慧。
“7108个零件,最小的只有2毫米,
十万多道工序,每一步都不容出错。”
两万多个小时钻研,
60岁的王震华,
终于做出了令自己满意的天坛模型。
一扇扇雕花小窗,花纹清晰可见,
用手轻轻推动,
小窗、木门,都能任意开合。
虽然没用到一滴胶水,
结构却异常牢固精致。
王震华说,
他的祈年殿完全根据力学原理搭建,
就像古人盖房子一样。
每个零件都经过仔细打磨,
相同部件误差不会超过0.2毫米,
坚固且美观。
这座模型,
让王震华名声大噪,
街坊邻里都叫他“上海木痴王”,
他不仅复刻了祈年殿,
更再现了中华民族的工匠精神,
也让人们领略了榫卯这门古老手艺的魅力。
当人们围在他的作品前,
盛赞榫卯的神奇时,
王震华鼻头一酸:
五年啊,终于做出了成绩。
1986年,
老王出于工作原因长居北京,
身为建筑师的他挨个参观了北京的古建筑。
当他走到祈年殿时,
被眼前的建筑深深震撼了:
鎏金宝顶,雕龙画凤,
白石雕栏环绕着圆台,
一切都是如此精致华美。
王震华抬着头,
一瞬不瞬地盯着祈年殿:
“看到祈年殿我走不了了,
太雄伟了。”
他在心底暗暗发誓,
有朝一日一定要亲手做个祈年殿模型。
一晃便过了30年,
小王变成了老王,
但祈年殿给他的震撼却挥之不去。
有一天,老王听说上海来了一名榫卯传人,
正在开展会,
老王从小就喜欢刨木头,
小时候还跟木匠学过不少手艺,
其中便包含榫卯知识。
带着期待赶到展会,
老王却发现被骗了。
哪有什么榫卯?全是用胶水粘的!
老王愤怒的离开了展会,
他一边走一边想:
现在的手艺人一个比一个浮夸,
拿着胶水粘的东西骗人说是榫卯。
榫卯这样惊艳的中国手艺,
怎能容他们如此糟蹋?
祈年殿,榫卯,
老建筑,老手艺。
老王灵光一闪,
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
用榫卯技术制作一个祈年殿模型。


老王是个行动派,
第二天就撸起袖子开始准备。
他不顾家人阻止,
在上海苏州之间的城郊租了个民房,
每天骑两个多小时电动车,
跑到民房做模型。
渐渐的,老王成了人们眼中的怪老头,
每天不见人影,据说在研究什么模型,
研究了两三年,什么东西都没见到。
真的是这样吗?
在昏暗的民房里,
老王度过了孤独却充实的五年。
每天早上天刚亮,
带着妻子烧的饭赶去18公里外的“工作室”,
披星戴月,仅为埋藏心中多年的梦。
这期间,他看了无数本关于古建筑的书籍,
自学CAD,
用软件一遍遍模拟制作效果,
却还是因为几个零件的微小误差,
让之前的努力付之东流。
老王下定决心,
要做出误差不超过0.02毫米的零件。
这要求打磨的机器和刀具,
不能有丝毫出入。
然而现成的仪器达不到要求,
老王只好自己组装机器,
打磨专用刀具。
最开始的三年里,
老王亲手制作了300多把专用刻刀,
最细的刀头仅0.8mm。
每个刀具都有不同用途,
如果一批零件做到一半刀坏了,
那么这批零件只能全部报废。
2000个零件,
做到第1800个的时候,
刀坏了,老王心里咯噔一下,
半个月的心血又白费了。
“再磨一把刀,
不可能一模一样,零件只能报废。“
所以老王没有半成品,只有成品。
每天工作10小时,
除了过年休息了四天,
其余时间,风雨无阻。
四年后,
老王终于做出了令他颇为满意的第三代祈年殿,
在这之前的两代,都被老王淘汰了。
整齐的屋檐,高耸的屋顶,
木料光滑,雕刻细腻,堪称完美。
老王却越看越不对劲:
“测量时,我是仰视,
制作时,我是俯视,
我想要的是仰视效果!,
我要出精品,让人眼前一亮的那种感觉。”
于是,这小小的角度差异,
让老王又用了一年多时间,
制作了第四代祈年殿。
这次,他终于心满意足。
组装完成的那个晚上,
老王一个人抽了五包烟,
盯着祈年殿看到了半夜十二点。
他叫来了家人,
叫来了邻居,
激动不已。
五年时间,
10多万道工序,
无数个日夜的死磕,
终于换来了堪称完美的全榫卯祈年殿模型。
老王也从人们口中的怪老头,
变成了上海最有名的木匠。
那些暗淡的岁月忽然照进了光,
所有努力,
都是为了这一天的惊艳。
“有些事再不做,就真的来不及了。”
中华民族的智慧不能失传,
王震华要做继承者,
更要做传播者,
他要让更多人看到榫卯的神奇,
号召年轻人了解学习这古老的中华手艺。
老王说,
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
他要让更多古建筑微缩再现。
老祖宗的技艺不能失传,
匠人的探索,没有终点。
(0)

相关推荐

  • 【佳作】PG强袭30周年透明版,独门小技巧

    作者:零度模型工作室 透明件的处理和打磨都是一个相当困难的事情,这次作者提出了一个方法,利用ABS胶水点一下透明件的水口再做打磨的方式.其实,如果经常看教程的粉丝应该可以了解基的原理了,ABS胶水内含 ...

  • 榫卯智能化—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木建筑作为世界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高深的智慧和精巧的技术,值得我们每个人欣赏.探索与学习. 针对木建筑的研究,有一项非常重要且有趣的技术--微缩营造.微缩营造就是将建筑等比例进行模型复刻, ...

  • 王震华|当代鲁班,传承中国榫卯智慧

    王震华:榫卯匠人 他工程师出身,年经时经常参观古建筑展,发现国内大部分的烫样模型都是加胶水或整体雕刻,没有完完全全应用榫卯结构.他想解开这个"结",传承榫卯理念,让榫卯文化在华夏大 ...

  • 惊艳全世界的「中国乐高」!全榫卯结构造“600年福殿”,告诉你中国建筑有多美

    说起积木类玩具 很多人第一反应都是国外的 乐高.进口的玩具 殊不知,真要细究起木块与木块之间的拼.接.契.合...中国人才是当之无愧玩积木的"老祖宗",据史料,早在距今六七千年的新 ...

  • 全榫卯结构,微缩版天坛祈年殿,耗时5年,10万道工序 7108个零件

    详细请看上面视频 王震华前后耗时5年 不用一颗钉,不用一滴胶水 经过10万多道步骤 共7108个零件 最小零件仅有2毫米 用全榫卯结构复刻了天坛祈年殿 鲁班锁起源于我国古建筑中 首创的榫卯结构 利用间 ...

  • 中国版乐高!老匠人用千年传统技艺还原600年建筑,惊艳世界

    大家好,我是所长,是每天买各种新奇好物找小雷当白老鼠的硬核剁手党. 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底蕴深厚且丰富,有的文明放到现在看也不输现代技术. 比如榫卯结构. 很多人可能连读音都读不对,准确的读法:榫(s ...

  • 纪录片文案整理

    [开篇]不论是热闹的节日一日三餐起居从生活必需到精神创造全世界没有一个民族像我们中国人这样从一而终地使用木头还把智慧与性格融进了木作中从人类历史上被发现的第一个榫卯木件到木头文明的东方世界木作的创造者 ...

  • 什么是 “榫卯” ?那是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欢迎投稿留言交流 山无棱,江水为竭 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陪伴是最深情的告白 有一种地老天荒的相守 有一种生死相随的浪漫 叫--榫卯 应县木塔作为世界上最高.最古老的木结构佛塔 建于 ...

  • 中国古建筑榫卯艺术丨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榫卯,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中国古代木匠不用钉子, 全靠这些榫卯 ▼ 榫卯, 一种惊艳千年的传统中国美 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它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是在两个构件上采用凹凸部位 ...

  • 迷倒众生,韵味十足,她不愧是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唐诗和宋词,中国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双子星座. 唐诗是文化沉积的结果,是反复推敲凝练的文学结晶.打开一本唐诗集,仿佛走进了一座瓷器馆,它们带着岁月的味道,什么都不能掩饰它们的光辉. 无论典雅,活泼,庄 ...

  • ​国色,一种惊艳千年的中国美~

    中国人对红色的偏爱从古绵延至今:红色嫁衣.红色春联.红包.红墙--红色是中华民族最喜爱的颜色,是中国人的文化图腾和精神皈依,代表着喜庆.热闹与祥和. 最美不过中国红,千年流传下来的极致惊艳. 中国红是 ...

  • 10句惊艳千年的古诗词 美得令人心碎

    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 --许浑· <谢亭送别> "笙歌归院落,灯火下楼台",很多时候,离别的那一刻并不是最令人伤悲的. 最伤悲的,是你自酒醉中醒来,自与友纵 ...

  • 最美的告白诗,惊艳千年!

    编辑:诗词散文世界 01 凤求凰/司马相如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 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 凤飞遨翔兮,四海求凰, 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 将琴代语兮,聊写衷肠, 愿言配德兮,携手相将. 何时见许兮,慰 ...

  • 惊艳花湖,中国最美的湿地

    <中国国家地理>曾评选出一系列极具代表性的"中国最美的地方",其中包括"中国最美的六大沼泽湿地",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若尔盖湿地,若尔盖湿地中最美的地方 ...

  • 8首绝美古诗词,一眼沉醉,惊艳千年的时光!

    诗评万象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30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有一个词,叫做诗情画意,古代诗人的浪漫情怀. 它是"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小女儿娇羞姿态,也是&quo ...

  • 10首绝美冷门古诗词,满满诗情画意,一眼惊艳千年

    唐诗宋词天天读 读诗读词,赏花赏月:每天被诗词相约,做一个雅致的人. 12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清代诗人赵翼在<论诗>中说: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确实,作为流传千古的诗人,我们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