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云林的艺术风格简析:

中国历史上名画家多矣,但像云林这样的画家十分罕见,李日华感叹道:“此君真绘事中仙品也。”这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艺术家,影响了六百余年来中国画乃至中国艺术的进程。探讨云林艺术的规律,必须别具只眼。
云林绘画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空间形式,其虽出于晚唐五代以来大家之脉(如荆浩、关仝、李成),但终究成其一家之法。其绘画面目主要有二:一是山水画,多于寒山瘦水中着萧疏林木;二是窠木竹石图(其墨竹图也可归入此类),由文同、苏轼一脉开出,往往只是一拳怪石、几枝绿竹,略其意趣而已。作品造型简单,甚至画面有重复之嫌。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修竹图》
但就是这样一种空间形式,后世无数人临仿,沈周、文徵明、董其昌等一代大师都感叹难以穷其奥妙。对其空间的解释,如从母题、画面结构等寻找图像形成的历史脉络和时代特征,进而上升到表意的分析,这种风格学的研究思路,虽不无价值,但也常有不相凿枘之处。云林的空间,是一个独特的生命宇宙,受制于他的生存哲学和艺术观念,从思想深层分析其形成的原因,是一不可忽视的角度。
云林画具有突出的“非空间”特点。他的画当然是视觉中形成的“造型空间”,具有物态形式、空间位置和运动倾向等视觉艺术的基本特点,然而他却视这一空间为幻而非实的形式。

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倪瓒《江渚风林图》
他为朋友画竹,题跋却写道,说它竹子可以,说是芦苇、桑麻也无妨,外在的物象形式并不重要,他的意趣在“骊黄牝牡之外”,他作画的目的是要传达胸中之“逸气”。他为好友陈惟寅作画,题诗云:“爱此枫林,更起丘壑情。写图以闲咏,不在象与声。” “不在象与声”,是云林一生绘画之蕲向。如他画一片空阔的江岸,并非为呈现江岸之貌,也不在叙述江岸所发生的事,画中树木、江水、远山、孤亭等虽是寻常之物,经其纯化处理,“都非向来面目”,成为展现其生命体验的形式。

倪瓒 虞山林壑图
空间在人视觉中形成,通过视觉将诸物联系起来。而云林创造的这一世界,显然不能仅从视觉角度去把握。视觉空间强调视觉源点(观察者位置),强调在视线中构成的四维关系(长宽高及时间变量关系)。而云林之空间不是依视觉源点位置来确定,其源点是飘移的;空间序列也不依视觉而展开,心灵的秩序代替了外在观察的秩序。
不是焦点或散点的问题,那终究还是透视问题,云林的空间创造是通过一个虚设的意度去整合空间序列。如果说这是造型空间,那应该是意度空间。超越视觉逻辑、尊重生命感觉是其根本特点。
如《渔庄秋霁图》,董其昌认为,此为云林晚岁极品;安岐认为,此画为云林“绝调”。此乃云林晚年代表作。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渔庄秋霁图》
画面中央近景处,焦墨画平峦上枯树五株,向天空中伸展,体势昂扬。中段空景,以示水体。向前乃是沙岸溆浦,以横皴画远山两重,约略黄昏之景。这当与他在太湖边生活的视觉经验有关,站在近岸,朝暮看太湖远山,就有这样的感觉。而这又非视觉经验的直接呈现。
“悲歌何慨慷”(云林题此画语)——江城暮色中,风雨初歇,秋意已凉,正所谓“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湘夫人》),云林于此画一种悲切,一种高旷,一种乾坤了望眼、幽意自彷徨的精神,突出“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诗经·小雅·卷阿》)的潇洒。


元 倪瓒 江岸望山图 111.3x33.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记录瞬间直接的生命体验,是云林艺术的基本特点。如他在夏末秋初送别时所画《幽涧寒松图》(藏故宫博物院),于萧瑟中注入了冷逸和狷介的情怀;为家乡一位医生所画《容膝斋图》(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生命存在的体察融入其中,通过瞬间而成的“书法性用笔”和空间组织形式,将当下的体验记下,创造出独一无二的空间形式。沈周等叹息云林之画难以接近,正在于其形式本身所载动的瞬间生命体验是不可重复的,纵然你是绘画圣手,也难以临仿。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容膝斋图》



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琪树秋风图》

倪瓒 雨后空灵图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