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清河崔氏的奠基人,三国最冤枉的人,因卷入夺嫡斗争而死
相关推荐
-
崔琰之死
崔琰之死,是曹操称魏王之后发生的一件大事,也是曹操屠戮名士又一例证.在陈寿等史家笔下,曹操"性忌",既爱才,更忌才."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琰最为世 ...
-
河北省衡水市三国名人:安平县三人,武邑县二人
衡水市位于河北省东南部,在汉末三国时期属于冀州刺史部.据不完全统计,籍贯为如今衡水市的三国名人共有五位,出自两大家族.其中,安平县三人,武邑县二人. 三位安平县籍名士出自著名的崔氏家族,分别名为崔烈. ...
-
最熟悉的陌生人——曹操(六)
(紧接上期) 李孚进出邺城的经历绝对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四人打马来到梁淇城(邺城北面城郊)时,李孚让随从去砍来几捆树枝,用刀削制加工了三十根问事杖,就是主管刑律的官员专用的凭杖,系在马边,然后四个人伪 ...
-
袁绍真是儒家士族的代表吗? | 刘三解
自史学大师陈寅恪先生在<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提出袁绍是汉末儒家豪族的代表人物,曹操则是寒族.阉宦阶级,以法术为治的观点,汉末.三国的士庶斗争主线就已深入人心,在特殊的动荡年代,更是被简化 ...
-
“曹魏第一谋臣”荀彧:一生初心,一世风骨
一个新时代的登台,意味着一个旧时代的谢幕. 三国时期,逐一登场的各路英豪都想争当新时代的主宰,去推倒那奄奄一息的大汉王朝. 然而,有一个人却选择站到旧时代的一边. 他"秉忠贞之志,守谦退之节 ...
-
曹操的替身,风流名士却被曹操用下流手法杀掉
刘备有位同学,在曹操手下当组织部长,工作特别称职,堪称一代风流名士,但是却被曹操用文字狱给杀了. 在<世说新语>这部小说集里,他因为相貌堂堂,还当过曹操的替身. 这个帅哥叫崔琰,曹操为什么 ...
-
河北省邢台市籍三国名人:广宗县一人,清河县平乡县各四人
邢台市位于河北省南部,在汉末三国时期属于冀州刺史部.据不完全统计,籍贯为如今邢台市的三国名人共有九位.其中,广宗县一人,清河县平乡县各四人. 唯一一位广宗县籍的三国名人是魏文帝曹丕的皇后,名为郭女王. ...
-
死于曹操之手的五位名士,除了杨修,你还知道哪一个?
在<短歌行>这首诗中,曹操曾表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而这,自然体现出曹操求贤若渴,希望可以招揽天下人才的态度.当然,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操也确实在 ...
-
李世民想打倒的清河崔氏,是一个怎样的豪门,居然连宰相都看不起
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在窃取了北周宇文家的江山之后,便自立为"隋",历史上将杨坚称之为隋文帝,对于杨坚很多人将其称之为"天命之人",因为他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 ...
-
东汉博陵崔氏、清河崔氏世系考辨
吴桂美 博陵崔氏和清河崔氏为崔氏家族中最大而且最为著名的两大支系.不少学者在对崔氏家族进行研究时就非常容易混淆这两个支系的成员.如前辈曹道衡先生<南朝文学和北朝文学研究>一书在<从汉 ...
-
清河崔氏:被李世民拼命打压,延续700年的大族究竟得罪了谁?
公元207年,曹操终于统一了北方,北方的各大游牧民族纷纷前来示好,匈奴使者为了求见曹操,送来了好几车奇珍异宝.曹操觉得自己形象丑陋,不足以震慑匈奴,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亲信来代替自己,而自己则扮作侍卫,手 ...
-
【名门望族】清河崔氏房支及唐代宰相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是中国中古时代一个以清河郡为郡望的崔姓士族,汉末三国时期开始崛起,为山东望族.北魏时,魏孝文帝分定姓族,清河崔氏与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四姓,此后清河崔氏始 ...
-
历史上有名的世家大族——清河崔氏
l 清河崔氏,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世家大族,源自姜姓 l 姜姓源自神农氏,为上古八大姓之一,上古八大姓是指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因神农氏部落首领炎帝生于姜水,所以取姜为姓,辅佐周武王的姜子 ...
-
崔善福墓志(清河崔氏郑州房一支)
□王化昆 文/图 <崔善福墓志>出土于洛阳,崔善福是一名青年才俊,是秦王李世民的部将,可惜英年早逝.洛阳等地先后出土过其子孙墓志五六方,从中揭示了其家族中的一些微妙关系.其子崔玄籍官至八州 ...
-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母系清河崔氏家族谱系考
隋文献皇后独孤伽罗的母亲崔氏是曹魏清河崔氏崔林曾孙崔悦一支的后人,她的曾爷爷崔蔚是清河崔氏郑州房始祖,叔外祖崔彧(崔蔚第三子,崔稚的弟弟)是清河崔氏鄢陵房始祖,爷爷为崔蔚次子崔稚,父 ...
-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至唐代开国有 ...
-
李世民想要打倒的清河崔氏,是一个怎样的豪门?
当了几年皇帝后,唐太宗李世民决定要打倒门阀. 在多次讲话中,他毫不掩饰本人对山东四姓(崔卢李郑)的不满:"吾实不解山东四姓为何自矜,而人间又为何重之?" 贞观六年(632年),李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