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行程序中的优先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到底如何适用 2024-05-02 22:03:29 多个金钱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申请执行时,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是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还是按照债权比例受偿,应考量以下因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是一份还是多份;被执行人是公民、其他组织,还是企业法人;被执行人的财产是否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然后,根据不同情形,依照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清偿。一、关于清偿顺序问题的体系化规定1998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工作规定》)在第八十八条至第九十六条(2008年修正时未修改)规定了参与分配制度,针对被执行人主体性质的不同,区分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因其制定时间较早,有些规则已被新的司法解释所改变,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既修改了原来的规定,又增加了新的规定。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扣押铁路运输货物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十八件执行类司法解释的决定》,删除了《执行工作规定》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二条至九十六条,但这并不意味着废止了参与分配制度,而是为了避免与《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发生冲突;而且修改时保留了第八十八条,成为修改后的《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通过对相关条文的删改,实现了与后来司法解释的协调。现行《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确定了财产分配的三种处理原则:第一款规定,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多个债权人均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债权,且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即适用先后受偿原则;第二款规定,多个债权人的债权种类不同的,基于所有权和担保物权而享有的债权优先于金钱债权受偿。有多个担保物权的,按照各担保物权成立的先后顺序清偿;第三款规定,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执行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各债权数额比例受偿,即比例受偿原则。《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则进一步明确了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的处理原则。第五百零八条、第五百一十条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的,适用参与分配程序,对普通债权人原则上按照债权数额比例受偿;第五百一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适用执行转破产程序。可见,现行《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系执行程序中的一般规则,而不适用于被执行人资不抵债、申请执行人参与分配或者执行转破产的情形。该规定与《民诉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并不冲突,二者共同构成了对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一个债务人的清偿顺序问题的体系化规定。二、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是否优先受偿在执行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个被执行人对多个债权人均负有金钱给付债务,有的债权人在申请执行之前已经申请财产保全,有的债权人申请执行后法院采取了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或者轮候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有的债权人申请执行后法院也许尚未采取执行措施。此时,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应当如何分配,由于对相关规定理解不一,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果被执行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对多份或者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多个债权人而言,无论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还是企业法人,也无论是按照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还是按照各债权数额比例受偿,均不影响各债权人实现债权。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一般不存在争议。而当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执行措施的债权人是否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有观点认为,《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查封法院全部处分标的物后轮候查封的效力问题的批复》也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对已查封、扣押、冻结的全部财产进行处分后,该财产上的轮候查封自始未产生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因此,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优先受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妥。首先,优先受偿权是法定权利,应有法律明确规定,如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破产费用受偿优先权、税款优先权、海商法规定的对扣押船舶的优先权等。但对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并无优先受偿的相关规定。其次,《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虽然规定了无担保物权的债权应按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并不能因此认定首先申请保全或者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普通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适用先后受偿原则必须满足被执行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条件,认为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优先受偿的观点,显然是对《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误读,忽略了对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一个债务人的清偿顺序问题的体系化规定。最后,《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直接申请参与分配,主张优先受偿权。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参与分配执行中,执行所得价款扣除执行费用,并清偿应当优先受偿的债权后,对于普通债权,原则上按照其占全部申请参与分配债权数额的比例受偿。清偿后的剩余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根据上述规定,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的,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适用参与分配制度。享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其他债权人原则上按债权比例进行分配。三、参与分配执行中“原则上”比例受偿的适用《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一十条关于分配制度中的受偿顺序没有沿袭修改前的《执行工作规定》第九十四条的比例受偿规定,而是规定“原则上”按照比例受偿。对此,有观点认为,应在坚持比例受偿的前提下,对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予以适当优待,剩余债权按照普通债权平等受偿。还有观点认为,优待首先申请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没有法律依据。理由在于:第一,这样规定实质上是创设了一个法定优先权。在缺乏法律基础的情况下,司法解释创设法定优先权的合法性存疑。第二,与参与分配制度的原则相悖。该制度旨在保障被执行人不具备破产资格情形时各债权人的平等受偿。第三,会带来其他问题。实践中,有些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是法院的职权行为,不好确定谁是首先申请的债权人。如果优待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为执行人员权力寻租提供空间。笔者认为,在目前没有参与分配的专门司法解释的情况下,适用“原则上”比例受偿时,对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是否优待、如何优待,应结合具体案件而定。有些债权人在执行过程中为了查找财产线索,会付出大量的劳动、时间、人力成本,承担更高的诉讼成本和更大的法律风险。当其能够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为查找财产线索支付必要费用时,可以考虑适当优先扣除该必要费用,然后对剩余部分按照债权比例清偿;当其查找财产线索支付的必要费用难以准确量化时,法院可直接将受偿比例向该债权人适当倾斜,这样既能遵守“原则上”按照比例平等受偿的原则,也可保护债权人查找财产线索的积极性。四、“执行转破产”未果时受偿原则的考量《民诉法司法解释》在区分被执行人是否具有破产资格的基础上,在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分别规定了不同处理方法,来解决债权的公平受偿问题,即公民、其他组织通过参与分配程序,企业法人通过破产程序。《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一十三条规定了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基础上的移送破产制度,即执行转破产制度,符合企业破产法关于破产程序启动方式的规定。一旦进入破产程序,即适用企业破产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但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债权人和债务人往往缺乏申请破产的动力,致使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法人无法进入破产程序,此时执行法院只能依照《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一十六条的规定, 就执行变价所得财产,在扣除执行费用及清偿优先受偿的债权后,对于普通债权,按照财产保全和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先后顺序清偿。这与《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处理原则基本一致。这样可通过限制参与分配制度对企业法人的适用来“倒逼”申请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在后的债权人去申请破产。综上所述,无论被执行人是公民、其他组织,还是企业法人,在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在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如果被执行人是公民、其他组织,申请执行人原则上按照债权比例受偿;如果被执行人是企业法人,应依法先行移送破产,无法进入破产程序时,按照财产保全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先后顺序清偿。当然,无论先后受偿还是比例受偿,均应先清偿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 赞 (0) 相关推荐 ▲【京品观点】什么是参与分配 参与分配是经债权人申请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参与分配的一种财产分配方式,且作为被执行人的全部或主要财产已被法院因执行金钱给付的生效法律文书而查封.冻结或者扣押,同时没有其他财产可供执行或其他财产不足以清偿全 ... 强制执行参与分配制度若干实务问题探析(下) 原创2021-05-25 09:18:45·中伦律师事务所 作者:康铧 时光远 引言 不良资产处置.上市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纠纷.对赌失败引发的公司实际控制人履行股权回购义务等案件中,越来越多出现多个债 ... 强制执行,债务人的可执行财产如何分配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发展,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老百姓遇到问题选择使用法律武器.欠债不还者,想要通过拖.赖.躲.藏的手段逃避债务,越来越难. (图片来自360搜索截图) 强制执行程序对打击老赖功 ... 终于搞懂了!执行程序中的优先分配和按比例分配到底如何适用?|保全与执行|法院|债权|物权|民诉法司法... 作者:孙昭赟 孙明放(广东财经大学法学院 河南省确山县人民法院) 来源:<人民法院报>2021年09月15日第07版 多个金钱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申请执行时,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 ... 最高法院:承包人以书面通知形式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优先权,在执行程序中提出优先受偿,执行机构应审查并认... 裁判要旨 承包人以书面通知形式向发包人主张工程款优先权,在执行程序中提出优先受偿,执行机构应审查并认定权利顺位 实务要点 第一.承包人可以在执行程序中对建设工程的折价拍卖款直接要求优先受偿,包括在执行 ... 杭州市教育局关于六城区2021年中考中招省一级重点中学名额分配生录取比例的说明 刚刚,杭州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六城区2021年中考中招省一级重点中学名额分配生录取比例的说明>,全文如下: 2017年底,省教育厅出台<关于进一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 ... 终于搞明白了!首封债权在执行程序中到底能不能优先得到清偿?(有图有真相) 本号由上海大成律所唐荣刚律师团队倾力打造,唐律师曾长期在上海法院从事审判工作,发表论文近200篇:近20起案件被评为精品案例:多次参与司法解释修订.专长:民商事诉讼.资本市场,详情请点文尾" ... 最高法院:合作开发房地产合同中抽逃出资的当事人能否请求按原约定比例分配利润? 让您久等了!保全与执行红宝书可以下单了 执行程序中,参与分配的法律要的汇总 原创2020-05-31 17:03 强制执行悬赏网 一.参与分配的一般规定 被执行人为公民或其他组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可 ... 在执行程序中如何追加当事人配偶为被执行人? 诉讼艺术 昨天 在执行程序中如何追加当事人配偶为被执行人?来自诉讼艺术00:0009:38 编辑 | 成书彦 来源 | 山东高院 泰安中院 建议阅读时间: 7 分钟 民事判决书依法判决配偶一方对债 ... 执行程序中应如何实现债务抵销?(11部法律司法解释及7个典型案例梳理汇总)|保全与执行 原创声明 今日推送文章,为文章作者授权本公众号首发原创文章,转载请在公众号醒目位置注明作者及出处.我们将不断创新文章内容,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保全与执行实务干货.转载请直接联系责任编辑. 执行程序中债务 ... 最高法院:关于执行程序中能否扣划离退休人员离休金退休金清偿其债务问题的答复 天津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津高法[2001]28号<关于劳动保障部门应依法协助人民法院扣划被执行人工资收入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为公平保护债权人和离退休债务人的合法权益,根据& ...
多个金钱债权人对一个债务人申请执行时,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是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还是按照债权比例受偿,应考量以下因素:据以执行的法律文书是一份还是多份;被执行人是公民、其他组织,还是企业法人;被执行人的财产是否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然后,根据不同情形,依照民事诉讼法以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进行清偿。一、关于清偿顺序问题的体系化规定1998年公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工作若干问题的规定(试行)》(以下简称《执行工作规定》)在第八十八条至第九十六条(2008年修正时未修改)规定了参与分配制度,针对被执行人主体性质的不同,区分了不同的处理方式。因其制定时间较早,有些规则已被新的司法解释所改变,特别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既修改了原来的规定,又增加了新的规定。2020年12月29日,最高人民法院公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修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扣押铁路运输货物若干问题的规定〉等十八件执行类司法解释的决定》,删除了《执行工作规定》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第九十二条至九十六条,但这并不意味着废止了参与分配制度,而是为了避免与《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的规定发生冲突;而且修改时保留了第八十八条,成为修改后的《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通过对相关条文的删改,实现了与后来司法解释的协调。现行《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确定了财产分配的三种处理原则:第一款规定,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多个债权人均具有金钱给付内容的债权,且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即适用先后受偿原则;第二款规定,多个债权人的债权种类不同的,基于所有权和担保物权而享有的债权优先于金钱债权受偿。有多个担保物权的,按照各担保物权成立的先后顺序清偿;第三款规定,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执行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各债权数额比例受偿,即比例受偿原则。《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至第五百一十六条则进一步明确了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的处理原则。第五百零八条、第五百一十条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的,适用参与分配程序,对普通债权人原则上按照债权数额比例受偿;第五百一十三条规定被执行人为企业法人的,适用执行转破产程序。可见,现行《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的规定系执行程序中的一般规则,而不适用于被执行人资不抵债、申请执行人参与分配或者执行转破产的情形。该规定与《民诉法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并不冲突,二者共同构成了对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一个债务人的清偿顺序问题的体系化规定。二、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是否优先受偿在执行实践中,经常出现一个被执行人对多个债权人均负有金钱给付债务,有的债权人在申请执行之前已经申请财产保全,有的债权人申请执行后法院采取了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或者轮候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有的债权人申请执行后法院也许尚未采取执行措施。此时,对被执行人的财产应当如何分配,由于对相关规定理解不一,在实践中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如果被执行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对多份或者一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的多个债权人而言,无论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还是企业法人,也无论是按照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还是按照各债权数额比例受偿,均不影响各债权人实现债权。这种情况在实践中一般不存在争议。而当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执行措施的债权人是否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有观点认为,《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多份生效法律文书确定金钱给付内容的多个债权人分别对同一被执行人申请执行,各债权人对执行标的物均无担保物权的,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查封法院全部处分标的物后轮候查封的效力问题的批复》也明确指出,人民法院对已查封、扣押、冻结的全部财产进行处分后,该财产上的轮候查封自始未产生查封、扣押、冻结的效力。因此,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优先受偿。笔者认为,这种观点不妥。首先,优先受偿权是法定权利,应有法律明确规定,如建设工程价款优先受偿权、破产费用受偿优先权、税款优先权、海商法规定的对扣押船舶的优先权等。但对首先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并无优先受偿的相关规定。其次,《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虽然规定了无担保物权的债权应按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并不能因此认定首先申请保全或者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普通债权人享有优先受偿的权利。适用先后受偿原则必须满足被执行人的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的条件,认为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优先受偿的观点,显然是对《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的误读,忽略了对多个债权人申请执行一个债务人的清偿顺序问题的体系化规定。最后,《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零八条规定,被执行人为公民或者其他组织,在执行程序开始后,被执行人的其他已经取得执行依据的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的财产不能清偿所有债权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参与分配。对人民法院查封、扣押、冻结的财产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可以直接申请参与分配,主张优先受偿权。第五百一十条规定,参与分配执行中,执行所得价款扣除执行费用,并清偿应当优先受偿的债权后,对于普通债权,原则上按照其占全部申请参与分配债权数额的比例受偿。清偿后的剩余债务,被执行人应当继续清偿。债权人发现被执行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人民法院执行。根据上述规定,被执行人是公民或者其他组织的,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适用参与分配制度。享有优先权、担保物权的债权人有优先受偿权,其他债权人原则上按债权比例进行分配。三、参与分配执行中“原则上”比例受偿的适用《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一十条关于分配制度中的受偿顺序没有沿袭修改前的《执行工作规定》第九十四条的比例受偿规定,而是规定“原则上”按照比例受偿。对此,有观点认为,应在坚持比例受偿的前提下,对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予以适当优待,剩余债权按照普通债权平等受偿。还有观点认为,优待首先申请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没有法律依据。理由在于:第一,这样规定实质上是创设了一个法定优先权。在缺乏法律基础的情况下,司法解释创设法定优先权的合法性存疑。第二,与参与分配制度的原则相悖。该制度旨在保障被执行人不具备破产资格情形时各债权人的平等受偿。第三,会带来其他问题。实践中,有些查封、扣押、冻结措施是法院的职权行为,不好确定谁是首先申请的债权人。如果优待首先查封、扣押、冻结的债权,可能会引发道德风险,为执行人员权力寻租提供空间。笔者认为,在目前没有参与分配的专门司法解释的情况下,适用“原则上”比例受偿时,对首先申请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措施的债权是否优待、如何优待,应结合具体案件而定。有些债权人在执行过程中为了查找财产线索,会付出大量的劳动、时间、人力成本,承担更高的诉讼成本和更大的法律风险。当其能够向法院提供证据证明为查找财产线索支付必要费用时,可以考虑适当优先扣除该必要费用,然后对剩余部分按照债权比例清偿;当其查找财产线索支付的必要费用难以准确量化时,法院可直接将受偿比例向该债权人适当倾斜,这样既能遵守“原则上”按照比例平等受偿的原则,也可保护债权人查找财产线索的积极性。四、“执行转破产”未果时受偿原则的考量《民诉法司法解释》在区分被执行人是否具有破产资格的基础上,在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分别规定了不同处理方法,来解决债权的公平受偿问题,即公民、其他组织通过参与分配程序,企业法人通过破产程序。《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一十三条规定了法院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基础上的移送破产制度,即执行转破产制度,符合企业破产法关于破产程序启动方式的规定。一旦进入破产程序,即适用企业破产法以及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处理。但实践中,因为种种原因,债权人和债务人往往缺乏申请破产的动力,致使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法人无法进入破产程序,此时执行法院只能依照《民诉法司法解释》第五百一十六条的规定, 就执行变价所得财产,在扣除执行费用及清偿优先受偿的债权后,对于普通债权,按照财产保全和执行中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先后顺序清偿。这与《执行工作规定》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的处理原则基本一致。这样可通过限制参与分配制度对企业法人的适用来“倒逼”申请查封、扣押、冻结措施在后的债权人去申请破产。综上所述,无论被执行人是公民、其他组织,还是企业法人,在财产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按照执行法院采取执行措施的先后顺序受偿。在其财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时,如果被执行人是公民、其他组织,申请执行人原则上按照债权比例受偿;如果被执行人是企业法人,应依法先行移送破产,无法进入破产程序时,按照财产保全和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的先后顺序清偿。当然,无论先后受偿还是比例受偿,均应先清偿享有优先受偿权的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