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多少次你忍不住出手!“从服务对象出发”做到了吗?

还记得关sir以前说过,武功的最高境界就是手中无剑,心中也无剑。我一直觉得对一个社工最高的评价,就是“有心”

两个人过来应聘,一个人是社工专业毕业,有社工相关证书,可是你在他身上看不到对社工的热情,另一个人是非社工专业出身,对人有礼貌,乐于助人,对社工行业有自己的想法。

那么你会选择聘请哪一个呢?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聘请第二个人吧。原因也很简单,因为“有心”。

正面文化有一个心法:“从学生出发”(也是从服务对象出发)

每次带完活动,大家一起总结反思的时候,经常也会有同事会问这样一个问题,“当有小组组员状态低的时候,我们作为带领者,应该怎么保持自己的激情和情绪?”

你期待组员有好的反应,是在满足谁的需要是服务对象的需要还是你自己的欲望?

其实这个问题真的问的非常好,也是我们经常会犯的错误。似乎总是期待,自己带活动的时候,所有组员都能够像你想象中的那样积极参与。然而现实往往并不是那么如意,于是可能就会出现失望、不满的情绪。这个时候,我们是需要高度警惕和反思的。

组员状态低,可能是有很多原因造成的。

可能是你的活动设计的无趣,可能是你太啰嗦,可能是他今天心情不好,可能是他本身就不是一个非常能量很高的人,也有可能这已经是他最好的状态……..

我们在带小组的时候,经常会有表现活跃的组员,也会出现一直默默不说话的组员,甚至还会出现整个小组一直趴在地上的组员,任何一种形式,都是他们参与的方式。每个人也不同,你不能用你的标准去评判,从每个服务对象出发

记得有一次带活动,我们拖了一个行李箱的物资,中途玩耍的时候,有几个小孩就不停的玩行李箱,又是拖又是拉,不停拽其他小朋友的脚进行李箱,有一个社工就开始很忙的“赶客人”,拉走一个小朋友,又拉另外一个,反反复复。

于是我就上前去,把行李箱的物资全都倒空,然后跟大家说“来,我们来看看是行李箱大还是你们的身体比较大?”然后就尝试将拉拉链,把学生打包,结果大家就很兴奋的一起帮忙打包,最后发现行李箱不够大,装不下,就一哄而散~

后来社工分享说:“我当时就觉得他们几个一直在拉扯来拉扯去,行李箱的物资被弄的乱七八糟,想过去叫他们别玩了。但是一直劝不走,劝了一个又来一个。”

如果从学生出发,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他们其实就是对这个行李箱好奇,想方设法去玩不同花样。当你明白这一点,你就跟着他们一起无聊,一起疯,问题反而迎刃而解了。

再分享一个例子。

有一次我们在带城市猎奇活动,小组内会有去年参加过同一类型活动的学生,他们会作为这次活动的师兄师姐跟着大家去完成不同的任务。

其中有一个环节,是在尖沙咀码头找10个外国人签名。组员相对比较害羞,在进行这个任务的时候用时比较久。当时有一个师姐就很心急,提出让她来进行完成。而作为导师的我当时选择了坚持游戏规则,拒绝了那个学生,告诉她,这个是需要师弟师妹们自己去完成的。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导师man sir就问:“为什么你想要去做这个任务呀?”

学生回答:“因为我去年玩过,我做这个任务很快,可以帮助大家一起快点完成。”

man sir说:“谢谢你主动提出帮忙,你很关心我们小组,是一个很尽责的师姐。如果你想做任务,我们就没办法计算到任务时间,不过你可以继续选择做或者不做。”结果,那个师姐仍旧选择即使不算时间,也继续做任务。

Man sir说我没有从师姐角度出发,她身份是师姐,但同时也是小组中的参加者,不能忽略她的需要,她做这个任务有成功感,我刚刚那样回应没有了解她行为背后的原因,也拿走了她获取成功感和主动帮助小组的机会

从学生出发,可能你会觉得,我们一直也是这样做的,所有的服务设计,服务内容,都是希望服务对象有所成长。然而,在实施过程中,真正做到的,又有多少人呢?

关于正面文化的心法,还有很多。如果你对正面文化有兴趣,可以去报名第20届正面文化工作坊(成都站)的公开招募。

第20届正面文化工作坊

时间:2017.520-5.21

地点:成都

咨询方式:

微信:328947481  袁莉(备注:正面文化成都站)

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本文为社工客原创首发文章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