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山水画四大家,名不虚传! 2024-03-07 03:38:02 ■ 黄公望黄公望最初的画风,继承了赵孟頫传播到江南的董源画风。黄公望寻找着与董源山水画风景相似的地方,最终在位于苏州西边的华山的一片天地里发现这样的景致。华山被认为是神仙之境。以前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即服用这个池子里开花的碧莲就可以羽化登仙。黄公望在五十几岁的时候第一次登华山,之后他连续十年都以这儿的风景为绘画题材。故宫博物院藏 黄公望《天池石壁图》这就是《天池石壁图》系列。黄公望就是在上述时候执笔作画的。在这个系列中,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的作品最令人惊叹。据落款计算,这幅画是在1341年黄公望七十二岁的时候所作。笔致如解麻一般,用披麻皴的手法模仿山水,恰到好处地呈现出了实际风景的离合集散。这是山水画中出现“理智的觉知”的证据。黄公望自己也这样写道,“绘画贵在一个理字”。这是他的作品《写山水诀》中的一句。晚年,黄公望越来越有声望,据说他时常教授友人和熟人绘画。他最喜欢和他们探讨“道”,遨游于道的心境与境地。当时四十几岁的倪瓒收到了黄公望赠送的大作《江山胜览图》。怀着万分感激的之情,倪瓒记述恩人黄公望是一个对人没有爱憎之分的人。■ 吴镇吴镇和其他的元末四大家没有交集。他是一个孤傲的文人。他一心爱竹,经常被世人称为“墨竹吴镇”,但他自称梅花道人、梅花和尚,又是个疯狂喜欢梅花的人。之所以自称和尚是因为他喜欢禅林文化。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竹石图》他的爱好由梅变成竹或许是受到当时画风的触动,我推测他也有可能是受到了当时出版的竹的百科全书《竹谱详录》的影响。当时有一位名叫高克恭(高尚书)的元朝高官,祖上是维吾尔族,精通墨竹,被世人称为米法山水名人、墨竹名人。虽说吴镇绘画手法受其影响,但他的画技却没有停滞于此。吴镇一心寻求墨竹的奥义。晚年他追述“梅花道人,半生学竹,而今已老”以表达对梅竹的执着之情。不同于以往选择“远处”风景的很多山水画家,吴镇大胆选择“近处”和“身边”之景并从中获得绘画快感,这成了今后山水画的潮流。故宫博物院藏 吴镇《渔父图》■ 倪瓒倪瓒一生都在苏州和太湖度过。他是位生活在一个方圆不过数十里的文化圈里的文人画家。正因为如此他对有些东西了然于胸。倪瓒(1301-1366)虽是地主的儿子,但他对催缴租税这一任务不堪忍受,一心诵读诗文以度日。自从接触了全真教,就愈发坚定隐居的念头。五十二岁的时候倪瓒带着老母和妻子离开了家。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倪瓒《《容膝斋图》倪瓒原本就倾慕于清高难解之事,喜欢收集数千卷的书籍和古董。对建造庭园也情有独钟。他把自己的庭园比作一幅山水画就是一个例子。他找来修竹和乔竹搭配以四季的草木,并引曲水以供赏玩。倪瓒把这个庭园命名为“云林”,后来又将这个名字用在他的别号中。也有记录记述他有病态般的洁癖症。一天之内洗无数遍手,不能忍受衣服上有一粒灰尘,如果房客夜晚咳嗽他就立马让佣人换洗寝具。这一点和泉镜花很相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元佚名《倪瓒像》这样的洁癖症在他的山水画中也有所体现。收藏在上海博物馆中的《渔庄秋霁图》虽描绘山水风光,近处却只有五棵枯瘦的树木,浩浩荡荡的江水白茫茫地横在画面中间(与其说是白色的不如说是无色的)。上面稍加描绘了仿佛飞翔一般低低绵延的山峦。中间右边有七行画赞。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渔庄秋霁图》这种无法描述的寂寥感和被称为“焦墨渴笔”的笔法也有关系。浓墨以近似干枯的感觉蘸取,如强压般的笔法无疑符合倪瓒冷峻的性格。这种笔法虽始于黄公望,倪瓒却喜欢把它极端冷却。总之,倪瓒是确立“逸笔草草”这种画法的艺术家,这种手法后来成了山水画的潮流。另外,倪瓒晚年的时候,张士诚在苏州自称“吴王”,发动叛乱。与之相抗衡的是起兵于安徽后来成为明朝洪武帝的朱元璋。倪瓒虽和朱元璋没有什么联系,却差一点被卷入以故乡苏州为根据地的张士诚的叛乱中。张士诚意欲拉拢苏州的文人,要求他们交出自己的作品。但是倪瓒拒绝了这个要求,而被张氏兄弟痛打。明朝成立七年后,倪瓒回到了故乡,此时他的家宅早已转于他人。归乡之后不久,倪瓒就逝世了。上海博物馆藏 倪瓒《六君子图》■ 王蒙王蒙的外祖父是赵孟頫。因此王蒙十七岁之前就知道外祖父赵孟頫的绘画技巧。父亲是湖州的大文人王国器,作为书画的鉴赏家已小有名气。王蒙出身文人世家,有传记记述他很早就展露出才能。“文章不尚矩度,顷刻数千言可就 ”,就像句中所评价的那样,是一个不墨守成规且记忆力超群的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秋山草堂图》王蒙所处的时代正是张士诚和朱元璋互相抗争的时期。因此王蒙三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决意遁世,隐居于杭州的黄鹤山山庄。原本王蒙似乎是喜爱城邑生活的,还走访过苏州的都城。王蒙的画风和倪瓒的画风截然不同。倪瓒力求将画面简洁化,与之相比,王蒙尽可能使画面充实。即所谓的王密倪疏。和画风简洁的倪瓒相比,王蒙的画风极尽苍厚。两人在苏州交流探讨过绘画。倪瓒称赞王蒙“王侯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赞叹王蒙是五百年无遇的画家。王以繁密见胜,倪笔法飘逸脱。1366年的秋季,朱元璋的军队最终包围了苏州城。傍晚将至,王蒙在心绪不安的状态下执笔作画。完成了我们熟知的杰作《青卞隐居图》。现在被收藏在上海博物馆。上海博物馆藏 王蒙《青卞隐居图》这幅画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我认为它是中国山水画历史上兴起了翻天覆地的思维方式转变的一幅巨作。纵向的画轴中山峦自下而上扭曲着滚滚隆起。仿佛山峦在顷刻间形成并且正在不断地向上延伸。其中令人瞠目的是使山峦形成并且不断增长的内在力量,这种力量和风水中龙脉的力量很相似。呈现在观看者的面前,看起来从未间断过。山峦连喘息的时间都没有,刹那间隆起。山峦的连接方式也是不同寻常的。或大或小,没有一个形状是相同的。山石看起来像是相互支撑的。这种笔法大体上被称为皴法,但又不是单纯的皴法。这种笔法还有一种很强的黏着力和韧性。如果说之前的山水画都是把观赏者引入画中,那么王蒙的这幅画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将观赏者带入画中。我们只是从画外去观赏他的画,仿佛身临其中一样目不转睛地看着,心里是一种高度紧张情感状态。但它并非将观赏者拒之画外。我们通过双眼聚精会神地观看,能够探索其中皴法的细微之处。但是我们的视线是杂乱无章的。换句话说,绘画中线条的走势好像是在强迫我们的视线形成一种错乱之感。说他执拗也不为过。因为画面填充得太过繁密。所以有人不喜欢王蒙也不足为奇。即便如此,王蒙画中确立的山水不同于过去的山水。是一种只有凭借王蒙的天赋和才能才可以到达的一种山水境界。其中有一种背离时代的“气的充斥”的意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蒙《具区林屋图》王蒙画《青卞隐居图》的第二年,元朝灭亡,最终苏州被攻陷了。张士诚兵败自杀,第二年朱元璋(洪武帝)即位建立明朝。就这样,蒙古族人建立并统治了九十年的元朝画上了句号,但是对于苏州文化来说,“解放”是短暂的,接下来将要面临的是一场浩劫。新即位的洪武帝非常憎恶苏州文化。出身于农民阶级的洪武帝,对当时讴歌“惬意的生活”的苏州文人怀有非常强烈的反感。另外让他感到强烈反感的是,苏州的这些文人们把他看作是文化上的暴发户。就这样苏州的百姓被强行疏散,之前拥护张士诚的人多半都被处死。王蒙也受到这次疑狱事件的株连。1385年,失意的王蒙死在了狱中。下一次苏州文化的复兴,就要等到后来沈周、文征明所处的明代中期了。 赞 (0) 相关推荐 高傲孤寂、交友严苛,倪瓒,洁癖患者画极简主义 本刊记者 毛予菲 倪瓒(1301年-1374年) 江苏无锡人,元末明初画在中国艺术史上,画得好的艺术家不在少数,但作品与癖好都能让人眼前一亮.啧啧称奇的为数不多,倪瓒便是其中一个. 艺术上,倪瓒是& ... 大 观 | 倪瓒的朋友圈 ❀ 至正五年四月八日,倪瓒与好友庐山甫放舟弓河,夜行之中,庐山甫打起灯笼,请倪瓒为其作画.倪瓒此时很困,但他还是答应了好友的请求,画下一幅小画,其中描绘隔江山色,六株树木,一片萧淡. 画毕,倪瓒在左侧 ... 元代山水画四大家,名不虚传 ■黄公望 黄公望最初的画风,继承了赵孟頫传播到江南的董源画风.黄公望寻找着与董源山水画风景相似的地方,最终在位于苏州西边的华山的一片天地里发现这样的景致. 华山被认为是神仙之境.以前就流传着这样一个传 ... 中国古代山水画鉴赏:元代山水画 元 黄公望 天池石壁图 139.4cm×57.3cm 故宫博物院藏 元 倪瓒 安处斋图 25.4cm×71.6cm 元 倪瓒 江渚风林图 59.1cm×31.1cm 元 倪瓒 <二十四景图页&g ... 元代山水画中的不重物象吗,后人明朝末年以来几百年都搞错了!【一点资讯】 有人说元代人作画不重物像,随意而为,但是经过研究发现,元人作画大多写自己生活的区域山水,是比较重写生,更注重理法,这是传承宋代精髓. 我们根据杨维桢在给夏文彦的<图绘宝鉴>作序时所说的话来 ... 元代诗坛四大家人物介绍 [手机版] 1.揭傒斯 [元] 元朝著名文学家(1274-1344) 揭傒斯(1274-1344),元朝著名文学家.书法家.史学家.字曼硕,号贞文,龙兴富州(今江西丰城杜市镇大屋场)江右人.家贫力学, ... 元代山水画选读 <霜浦归鱼图>元 唐棣 绢本设色 纵141厘米 横8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华,号遁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工画山水,近学赵孟頫,远师李成.郭熙 ... 元代——山水画的转型 在前面介绍<山水画的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文章中,我提到"以元代为界,之前的画家客观地描绘自然的山水,是无我之境的体现:之后的画家借助自然景物来表达主观的情愫,是有我之境的体现. ... 元代山水画与宋人大不相同,但同样也到达了一个高峰,其核心是.. 元代山水画与宋人大不相同,但同样也到达了一个高峰,其核心是.. 元代山水画精髓选读 <霜浦归鱼图>元 唐棣 绢本设色 纵141厘米 横89.7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唐棣(1296-1364),字子华,号遁斋,吴兴(今浙江省湖州市)人.工画山水,近学赵孟頫,远师李成.郭熙 ... 元代山水画中的佳作,值得一看 元代山水画中的佳作,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