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把中国茶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喝了那么多茶,面对茶的类别,还是一知半解。


      这就是差一个能召唤神龙的六大基本茶类。

发酵篇

六大茶类的划分基础是在制作中,由茶叶发酵的不同程度决定的。发酵程度同时影响着茶的口感和功效,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了解它的原因所在。

  发酵程度越高的茶,茶性更温和,比如红茶、黑茶就适合胃不太好的人喝;相反,不发酵或是轻度发酵的茶,茶性微寒,适合降火去燥,但脾胃较弱的人应适量。

品类篇

绿茶 | 叶绿汤清,清香、醇美、鲜爽

白茶 | 色白隐绿,汤色黄白,清香甘美

黄茶 | 叶黄汤黄、金黄明亮,甘香醇爽

青茶 | 也叫乌龙茶,青绿金黄,清香醇厚

红茶 | 香高色艳味浓,叶红汤红,浓厚甘醇

黑茶 | 茶色粗大黑褐、口感陈香醇厚

以上这些都是形容词,最重要是亲自体验,才能感受茶的美妙有趣之处。

冲泡篇

  不同的茶叶有不同的茶性,顺应茶性泡出来的茶,才能最大发挥茶的口感、香气、汤色。六大茶的冲泡方式多种多样,只要记住绿茶和黄茶不要闷着,其它想怎么泡就怎么泡,没有特定的冲泡手法,别人告诉你的方式不见得适合你自己,只有你自己喜欢就好。

储存篇

  虽然是干茶,为了保持茶叶的活性和口感,储存起来也是稍稍需要讲究一些。茶叶储存三大原则:干燥、避光、密封。

绿茶、黄茶 | 密封后,放冰箱冷藏

白茶、乌龙茶 | 常温密封保存;长时间不喝,放冰箱冷藏

红茶 | 常温密封保存,切记防潮

黑茶 | 常温保存,阴凉通风、切记日晒

功效篇

绿茶

六大茶类之首。

零发酵,茶多酚最多。

性微寒,微苦,回甘。

清热祛燥,提神醒脑。

不适合肠胃较弱的人群。

白茶

茶中珍品。

轻度发酵,茶性清凉。

滋味清淡、回甘。

富含茶多糖,适合降糖需求人群。

黄茶

中国独有茶类。

汤色杏黄清澈。

轻微发酵,口感清爽香醇。

富含茶多酚和咖啡因。

提神醒脑,消食化滞。

乌龙(青茶)

绿叶镶红边,绿茶 红茶之和。

又叫青茶,属半发酵茶。

降血脂、胆固醇,适合三高人群。

提神醒脑,不宜空腹饮用。

红茶

世界人民最爱。

茶性温润,无刺激。

口感甜醇。

调节脾胃功能,适宜肠胃不好的人群。

黑茶

红、浓、陈、醇。

后发酵茶类,微生物发酵。

香气独特,口感醇厚。

改善肠道环境,调节脂肪代谢。

意境篇

  茶,不是功课,不是束缚,不是只有“懂”的人才有资格爱茶。喝茶是享受,本着享受和放松的心态去喝茶,暂时不必想着去弄懂它,反而会越喝越懂。要是一开始就认定自己不懂,对茶有隔阂感,岂不是越来越不懂?  

你或许认为,那些每天和茶打交道的人,或者那些一开口就很专业的人,肯定很懂茶。可真正追问起来,也多会说自己“所知有限”。这不是谦虚。茶文化博大精深,每一种茶,都有自己的特性,宛如芸芸众生,有谁敢说:能看懂每一个人?懂茶?不懂茶?有那么重要么?

  其实懂不懂茶,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喝茶。千利休禅师说:“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一款茶入了手,多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去尝试,只管泡她吧,小男生不都是泡妹多了,才成为把妹高手的吗?

喝什么茶也不重要,适合自己的茶才是好茶。茶在手,一人得幽,二人得趣,三人成品。于尘世偷来闲暇时间,不乏人生之乐趣。

  都说,“茶品可清心”,那么喝茶时,把身份放一边,把虚荣放一边,把贪欲放一边,茶百科说“心清可品茶”,茶,无法承受之轻。

以平常之心,喝盏中清茶,尝惬意时光。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尘梦。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同季节或一日之中不同的时间,对应着不同的茶或茶道具,像极了生命中或凉或暖的时光。不同的是,生命中的平淡时光占大多数,而心静下来,茶里,却总有滋味。

  品茶”不但是鉴别茶的优劣,也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

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壶浓茶,择雅静之处,自斟自饮,可以涤烦益思、振奋精神,也可以细啜慢饮,达到美的享受。

  书房里品茗释卷的清雅,田头上牛饮拭汗的畅意,神侃中润喉小抿的惬意,晨起时涤困醒脑的舒展……

是固,茶无贫富,也无贵贱,可以素朴简约,也可以堂皇精致,大俗大雅,尽在日常点滴之中。

  是以茶解渴清心,还是以茶明性修行,表达了每个人对茶的不同态度,其实境界各异,谈不上高下分别,每个人在茶中都有自己的诉求与安顿,能否得道,全凭悟性。

人生篇

对于茶与人生的甘苦历程,林清玄在他的《情深,万象皆深》里做了这样的描述:茶若相似,味不必如一。但凡茗茶,一泡苦涩,二泡甘香,三泡浓沉,四泡清洌,五泡清淡,此后,再好的茶也索然无味。诚似人生五种,年少青涩,青春芳醇,中年沉重,壮年回香,老年无味。

以茶见静,非静不能得茶气;

以茶见清,非清不能得茶韵;

以茶见和,非和不能得茶理;

以茶见虚,非虚不能得茶意;

以茶见宽,非宽不能得茶识;

以茶见真,非真不能得茶律;

以茶见诚,非诚不能得茶德;

以茶见禅,非禅不能得茶悟;

以茶见心,非心不能得茶道。

茶文化篇

  茶,与青山绿水相依、花鸟鱼虫结伴、文人墨客为友,便和各种文化结合且相得益彰。诗僧皎然云:“一飲涤昏寐,情思朗爽满天地。再飲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飲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

【茶】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已有四五千年历史,且长盛不衰,传遍全球。茶发于神农,闻于鲁周公,兴于唐朝,盛于宋代,普及于明清之时。茶为国饮,已成为全世界最大众化、最受欢迎、最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绿色饮料。

【茶文化】中国茶文化糅合佛、儒、道诸派思想,独成一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茶文化意为饮茶活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特征,包括茶道、茶艺、茶德、茶精神、茶联、茶书、茶具、茶画、茶学、茶故事等等。

【茶经】唐朝陆羽所著《茶经》把诸家精华及诗人的气质和艺术思想渗透其中,奠定了中国茶文化的理论基础。于是中国茶文化是以茶道论称。我们大多在平日实呼为茶,而少称其道了,能在喝茶时想到道、悟到道与追求道,或以茶时刻警示自身的人才是真正的茶人……

【茶道】是烹茶饮茶的生活艺术,品茶赏茶的美感之道,一种以茶为媒的生活礼仪,一种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喝茶能静心、养神,陶冶情操、去除杂念,增进友谊,美心修德,学习礼法,领略传统美德。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道思想精华。道家“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因此特别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物质方面,认为茶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为美,以朴实为美,动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绝无造作。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无我”的境界。中国茶道,包括环境、礼法、茶艺、修行四大要素。

【环境】讲究环境的选择、营造,可以是自然环境,如松间竹下,泉边溪侧,林中石上,或者是人文环境,如僧寮道院、亭台楼阁、画舫水榭、书房客厅,也可以是专门从事茶道活动的茶室。茶道的环境要清雅幽静,使人进入到此环境中,忘却俗世,洗尽尘心,熏陶德化。

  古人以茶沐心、宁静淡泊的茶道,无不暗合了天人合一的自然之道。

【茶艺】即饮茶艺术,有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茶艺是茶道的基础和载体,是茶道的必要条件。茶道离不开茶艺,茶道依存于茶艺,舍茶艺则无茶道。茶艺的内涵小于茶道,但茶艺的外延大于茶道。茶艺可以独立于茶道而存在,作为一门艺术,也可以进行舞台表演。茶道是修身养性,不是表演,可表演的是茶艺而不是茶道。

【修行】是茶道的根本,是茶道的宗旨,茶人通过茶事活动怡情悦性、陶冶情操、修心悟道。茶道是“性命双修”,修性即修心,修命即修身,性命双修亦即身心双修。修命、修身,也谓养生,在于祛病健体、延年益寿;在于志道立德、怡情悦性、明心见性。

【道艺之间】茶艺是制茶、烹茶、品茶等艺茶之术;茶道是艺茶过程中所贯彻的精神。有道而无艺,是空洞的理论;有艺而无道,艺则无精、无神。茶艺,有名,有形,是茶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茶道是精神、道理、规律、本源与本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可以通过心灵去体会。茶艺与茶道结合,艺中有道,道中有艺,是物质与精神的高度统一。

茶道的理想是养生、怡情、修性、证道。证道是修道的结果,是茶人的终极追求,是人生的最高境界。环境亦好,礼法亦好,茶艺亦好,都是为着一个目的—修行而设,为了每个参加者自身素质和境界的提高,塑造完美人格。

中国茶道崇尚自然,朴实谦和,不重形式。有清茶一杯,便可随遇而安,林语堂先生曾说:只要一壶茶,中国人走到哪里都是快乐的。

【茶美学】茶之为美,在绿色生命之饮,美意延年之寿,茶道四谛之义,倩倩茶艺之精;在茶韵之流香,器韵之清雅,君子之美德,人生之甘苦。 你从自然神韵中走来,你在神话与现实交汇中生发,化一片绿叶为神奇,融一杯茶水为禅心……

【茶是僧人的隐忍】茶是忍耐的象征,从采摘、做青、揉捻、焙火、冲泡,直至最后被喝掉,身经万般折腾,却能始终隐忍。

【茶是皇家贵族之宠】乾隆爱茶,清史稿记载:乾隆是皇帝里寿命最长的,他85岁传位给嘉庆,在传位仪式上,有一个老臣讲了一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听后哈哈大笑,回答说“君不可一日无茶”。

【茶是百姓的平常心】柴米油盐酱醋茶,中国人的生活离不开茶。以茶喻人,古来有之,精辟莫过苏轼的“从来佳茗似佳人”之喻。佳人往往红颜薄命,佳茗又何尝不是?女为悦己者容,茶为知己者死。自古才子爱佳人,从来雅士尚品茶。好茶期待好水,期待会泡茶的人,更期待会喝的人……

说茶篇

有人说,茶是水中君子。喝茶者品的是茶,静的是心,悟的是人生,涤的是灵魂。

茶能清心,情来朗爽满天地,忽如飞雨撒轻尘。沏一壶清茶,放在几案,看茶在杯中翩跹,起舞弄清影,素手轻执玲珑杯,翩翩君子如玉飞。你看茶,读茶,品茶,赞茶;而它也在看你,读你,品你,赏你,直到与你引起思想的共鸣,灵魂的交感。它在你腹内安身,汁液浸润你的舌尖味蕾,香味蔓延你的四肢百骇;神思游荡你的五脏六腑。你在一杯茶中找到温润,找到安然,找到感悟。喝到深处,有泪在脸上静静轻流,你找到一种叫孤独的知音。

看茶是一种享受。你若隔着一杯水的温度看它,它的叶子通常是卷着的珠蕾或叶片,也有瘦屑的银针白毫。即便肥硕如猴魁瓜片,未经冲泡前,也是一片不起眼的叶子。如果是遇上黑砖块儿般的陈年潽耳,你就更看不出它的本来面目。所以,隔着水看茶,只是一种经验憶像的揣测,犹如初见,凭一面之缘,你很可能就会与一种尚品君子失之交臂。

有经验的茶者,从茶的外表形态颜色可以大至分辫出茶的种类,香型,时令,季节。但要想了解茶的品质,必须经过冲泡品鉴后才能定论。

一道开水冲下去,看茶在杯中沉浮,起舞,姿态各异。有的亭亭玉立如蝶站枝头,有的胞芽肥大,大头朝下,有的清清瘦瘦,纤毫毕现。茶不同,质地不同,在杯中呈现的韵致也各不相同。

初经冲泡的茶,动若脱兔。沸水浇上去的一瞬间,噌的一下冲出樊笼,羽翼舒张,花叶绽放,迫不及待的与水拥抱,亲吻,缠绵,旋舞。舞累了的叶片开始慢慢飘浮,下沉,静止,直至如处子般羞涩的蜷缩在杯底,静静的看着喝茶人一口一口品咂它的汁液清芬,安然无限。

茶在杯中,如一个女子从少年的懵懂到中年知性的历程,尝过红尘的滋味,经过生活的沉浮,终会趋于祥和宁静。

茶是雅致的生活,泡茶是一种情致。诗写梅花月,茶煎谷雨春,用水泡茶,就如学着慢慢去爱上一个人。你若用心,用情,用致,茶也会融入不同的情感,释放不同的味道。

有的茶你直接用100度的开水冲泡,它顷刻花叶绽美,香气四溢,扑入你的毛孔,入骨入髓。你若用80度的水泡它,它微微舒张又微微皱眉,给你犹抱琵琶,不会敞开心扉的拥抱你的知觉味蕾。而如果你用更温的水泡它,它顶多舒旋下叶片,连颜色都不屑给你留露,那含在叶心的妩媚也散发不出它该有的韵致。那微微泄下的一丝青涩,犹如一阙青花瓷般的女子怜悯一个饥渴的莽汉,却又忍不住轻视他的暴殄天物。

而姿质偏嫩的茶叶,你若直接用高温冲泡,一遍之后,色香味俱失,淡若白水,饮之无味,更勾不起执杯人的憶想。而你若能用稍钝一些的温水轻柔对它,它却余香缭绕,绵延清爽,另是一番滋味了。

会泡茶的人,就如一个懂爱的人。他深黯茶的品性,姿质,内韵。他懂因茶制宜,他会用他的方式方法经验粹取出茶中的精华,让茶在他手中最大限度的释放出它原有的价值和内在的美。

他知道什么茶该怎么泡,什么茶能泡多久,该泡多久。他亦懂该用什么样的水质,茶具,火候侍候他的茶。泡茶的上上等水一定是山泉水,江水中,井水下。清,活,轻,甘,冽是对水质的区分与评价。愈软的水泡出的茶也就越温润,甘绵,色香味佳。

茶具是泡茶的必备行头,紫砂古朴本份,透气性好,不熟茶汤,不夺其这味,保持茶之本色。青瓷轻巧,细致,优雅,观之悦目,泡之色美,构成一道视觉盛宴。漆具炫烂夺目,姿彩美丽,却不似紫砂通透,青瓷无暇。还有玻璃,金属,竹木等各类茶具,皆需根据茶的形态,姿质,茶汤的颜色及泡茶人的喜好而定。

泡好的茶汤,摆上几案的茶具,飘荡在杯具中的茶姿,散发的茶香,不仅能体现出茶的本来面目,亦能影射出一个泡茶人的心性品味。

品茶是一种修养。茶有浓淡,知冷暖,懂悲欢,会品茶的人能与茶知音。人生有三两知己足亦,人生遇几杯好茶当欢。

熟茶滋味浓,生茶滋味淡。雨前茶嫩,入口香,后味不足,雨后茶老,显涩,但后味淡雅悠长。喝茶亦讲究时令季节当宜,春日柔肝宜花茶,夏日养心宜绿茶,秋日去燥宜青茶,冬日温肾宜红茶。胃寒少食生,胃热不宜红,四季皆可饮乌龙。

茶有悲欢。用一颗世俗心品茶,注重的是色,香,味,独少了一份质朴,清淡。用一颗出离心品茶,能品出茶的苦中有甜,也能感知茶的慈悲,宁静,菩提,可享受到一种“云在青山月在天”的无为之美。

茶源于自然,道法天成。聚五行之秉性,又奉“上善若水”,根植于高山、丘龄,得山川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沐春秋之洗礼,浴善水之魂魄,自成一家。

甘泉冲泡,温火慢煮,紫砂扶身,青瓷款盛,素手盈持,浅尝辄止,阖眸静思,方能品出万般滋味。

时光流转,云水千年。会品茶的人大凡有颗清淡云水之心,虽身处闹市,却能感受春风过耳,秋水拂尘的清幽。

人生如茶,沉沉浮浮,茶如人生,红尘过往。夜色沉寂,沏一杯清茶,搁一方闲置木鱼,三两卷经书,一丛散落的佛珠,就着浅淡月光,梳理清绝。

咂一口茶汤,清冽香醇,或品其茶中清苦,却又于细细回味之中珍藏那份苦后的绵甜。一份情思于默然之中沁入你的意念肌理。

纵使世事多变,亦可将汹涌不安的岁月喝到水静无波,纵使红尘万丈,亦可将浑浊纷芸的世像喝到纯静明朗,于清风明月中,静看花开花落,安享时光静好……

更新于 2019-02-01
(0)

相关推荐

  • 茶艺被彻底玩坏!中国茶叶形象惨遭毁灭!更令人担心的是

    原本以为,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仔细一看,简直刷新爱茶人的三观. 年轻人的"茶艺",跟泡茶的小姐姐没关系,跟中国茶叶也没有关系.她们的"茶艺",是 ...

  • 李爱新作品:做客池州淡如茶舍

    诗韵依依 文学微刊 素笔为你写邂逅   素笔为己爱停留 做客池州淡如茶舍 作者|李爱新  主编|幽梦静美 <神农本草经>记载  "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quo ...

  • 茶来茶趣

    一.主题由来: 在一次谈话活动中,说说我妈妈的本领,茂茂说:"我妈妈会跳广场舞".萌萌说:"我妈妈会织漂亮的毛衣"佳佳想了一下说:"我妈妈会茶道&qu ...

  • 中国十大茶叶应该如何排名?

    现在人们对中国名茶的概念还没有一个统一说法,在不同的时间段有不一样的结论,不同的人群也有自己的说法,于是,是否真实可靠也就只能是众说纷纭的了.所以,在这里就不去讨论了,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下面,我主要 ...

  • 【伦来敦往】英国人如此嗜茶如命你知道吗?中英两国茶文化你更中意哪边?

    白居易<两碗茶> 食罢一觉睡,起来两碗茶:举头看日影,已复西南斜:乐人惜日促,忧人厌年赊:无忧无乐者,长短任生涯. 说到在中英两国文化传播中都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的一种文化那就是'饮茶文化 ...

  • 生活中的茶文化

    小盏大道 --生活中的茶文化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尹航 李婷 梁实秋在<喝茶>一文中说,凡是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茶,有茶的地方,必有茶文化. 国人饮茶,开始于汉,盛行于唐,宋明之际,许多文 ...

  • 一次性把中国茶讲清楚(建议收藏)

    黑茶知识文化 Official Account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 ...

  • 一次性把中国茶彻底讲清楚,建议收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能接着喝下去就足够了. 喝了 ...

  • 一次性讲清楚中国茶【建议收藏】

    做了15年的茶,会遇上不少老茶友问一些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比如"绿茶是不是从绿茶树上摘下来的?"还有"红颜色的是不是都是红茶?"-- 中国的六大茶类是根据茶的发 ...

  • 一次性把中国茶讲清楚(收藏!)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 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 ...

  • 【实用】一次性把中国茶讲清楚(建议收藏)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 ...

  • 太全了!终于有人一次性把中国茶讲清楚(建议收藏)

    ▲戳上图有惊喜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 ...

  • 一次性把中国茶讲清楚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 ...

  • 一次性把中国茶彻底讲清楚

    导读 今天这个周末我们来讲讲茶,说来惭愧,每次客人来到办公室我泡功夫茶的水平确实不怎么样? 由于我们餐饮行业工作比较忙,平时也没系统的去学习这块,甚至对于中国的茶业,我都不是很清楚,今天刚好发现了这篇 ...

  • 一次性彻底把中国茶讲清楚!为什么喝茶的圈子比喝酒的圈子富裕?(附中国茶道操作流程)

    喝茶,真的只是一种生活方式. 常会遇到一些朋友,提及茶总是小心地说:自己不懂,即便是喝茶,也是随便喝喝.不管这谨慎的态度是不是谦虚,其实懂不懂茶对大多数人来说,真的不那么重要.如果喝了某款茶感觉还不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