雀之舞动《心若不安,何以安家》

心若不安,何以安家

无处不在的人,却怀揣着无法安放的心。

上班时,想着跳槽的事情;吃饭时惦记着还没看完的小说或者电视;甚至上厕所时都拿着手机打游戏;躺床上耳朵带着耳机听着歌玩着游戏或看着小说电视;睡着了梦里各种神游。一颗心已经找不到归宿,也不会抽出时间去寻找安抚这颗漂泊的心……被说中的有没有?最近我发现自己中标了。

一大早起床,浑身软绵绵的没劲,脑袋昏昏沉沉的晕乎,无法多想一点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只怕想多了连早饭都吃不下去了,身体的每一个细胞都自带火药,一不注意将会引火自燃,连带殃及池鱼。

2岁半的女儿躺在沙发上,被奶奶宠着喂早饭刺激到了我的某根敏感神经,砰!火气瞬间引爆。先训斥孩子,为什么不自己吃饭,吃饭还要躺在沙发上,训斥无果;然后直接说奶奶总是宠孩子,非教育坏了不成……

最后,直接导致孩子哭了,奶奶伤心郁闷了,我自己也后悔了。

我们惯以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来俯视孩子,甚至藐视老人。总认为自己说的做的都是对的,即使错了也会自圆其说;认为孩子不听话就是不对,老人思想观念落后也是不正确;而不去反思自己的行为,即使反思了也无暇理顺,甚至找理由推卸责任。

归根结底,我们没有一颗安放下来的心,能够让我们安静地接受自己,反思自己,努力地顺着自己的车轮轨迹前进,进而容纳别人,理解别人,用平和的心态去教育孩子,说服老人。

我想我应该理顺自己,平衡自己的工作与生活。工作的时候尽力将工作做好,在家时全身心陪伴孩子。而不是一味地让那些电子产品占据着自己的时间,一边麻痹着自己,一边为自己找理由,当个低头吃沙子的鸵鸟,一天天地过去,体内的烦闷不曾被消化,而是积累成毒火,影响家庭与工作。

对于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以身施教,用良好的行为去影响孩子,摒弃直接无情的批判,尽可能地引导孩子,在与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反思自己的行为,相互学习成长,对等式的相处。而不是开口闭口,小屁孩不听话要挨打,此时不打更待何时,长大了想打都抓不住了;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违背了自己的意愿,就立马爆发居高临下式的姿态去打压孩子。这种潜意识是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企图利用家长的权威强迫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是不可取的。

对于老人,更多的是理解与沟通。强迫老人接受自己的意愿,或许偶尔有用,但绝对不是长久的相处方式。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独立的思想,需要被理解与尊重。

前提是自己必须有一颗被安放下来的心,能够安静地处理自己工作上的事情,将自己打理好了,才能照顾好自己的家庭。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