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思”享丨企业如何编制“十四五”规划?

导 读
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企业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主体,始终肩负着经济、政治、社会三大责任,其重要作用不可替代。为响应时代号召,顺应发展趋势,实现企业的长足发展,目前我国各国有、大型企业也纷纷步入编制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阶段。然而,“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内外环境相对更加复杂,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能否合理编制规划就显得更为重要。

因此,本文将从企业的角度出发,通过梳理我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的核心内容,结合企业发展需要,围绕编制的思路、步骤及内容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旨在为企业编制“十四五”规划提供参考与建议。

01
立足国家战略方针,放眼企业发展规划

1、洞察外部环境,审视自身成长

在正式编制新的五年规划之前,企业应当先结合内外两方面的情况,对客观环境产生清晰认知,对战略决策做出合理判断。

外部环境:企业对外部环境的洞察,应基于会引发根本性变化、能引起行业格局变动、易造成公司迷局这三个原则,把握国内、国际环境中的关键变量,确定大致的战略方向。

内部环境:评估企业自身的成长情况,重点在于回顾“十三五”规划的落实情况,梳理企业过去五年间发展的成就与不足;同时深入审视当前的资源水平,全方位、多层次地对标国内外各领域的优秀案例,辩证思考企业内部资源与能力的优势与短板,进一步明确关键发展路径。

2、结合社会需求,秉持发展原则

企业在编制五年规划时,应提高站位,始终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紧密结合,坚守企业创建初心,牢记企业发展使命。

国运造就企业,企业也造就国运——企业编制的规划不仅要满足自身发展需要,也要对社会需求做出回应。企业一方面要高度重视本次“十四五”规划于我国的战略地位,围绕其核心思想谋篇布局;另一方面要提升战略高度,对外具有国际化视野,对内形成大产业思维。

企业在编制规划时,往往在各阶段都设立了不同的发展目标,但无论这些目标如何改变,企业应当始终坚守原则性问题,秉持创建时的初心,尽力实现成立之初的承诺。

3、具化战略安排,确立主要目标

企业要基于上述宏观思考和基本原则形成中长期战略安排,并在编制规划时使这些战略具象化,明确现阶段的发展目标。

企业制定规划的最终目的仍在于将企业的战略具体化,使之在时间安排和资源分配上有所保障。因此,具体目标的确立不仅要在时间维度上体现递进关系,还应当分层次——不仅在最高层有,在中层和低层也应有。阶段性目标还应在业务及部门层面不断细化,使其具有可执行性与可考核性;除此以外,还要兼顾各业务、各部门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02
合理设计规划步骤,逐步完善具体内容
01
步 骤
(1)时间表
规划编制过程应当环环相扣,大致可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 第一阶段为中期评估,指对企业建立以来,一系列规划落实结果的评估。

  • 第二阶段为基本思路研究,可分为调研评估、高层确立基本思路两步骤。

  • 第三阶段为纲要性文件起草,旨在融汇基本思路,搭建业务、部门的规划框架。

  • 第四阶段为正式编制,可分为征集意见、衔接论证和审批发布三步骤。

(2)路线图
编制“五年规划”除了要有明确的时间表,还要有清晰的路线图。
首先,在编制的过程中,企业要始终明确做规划的意义——“规划”虽以五年为主,但更重要的是立足长远。
其次,紧密围绕企业发展愿景与核心问题展开系列规划。“规划”应当在不违背企业使命及企业价值观的前提下,认真讨论企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问题,如:协调各利益相关方,实现整体利益最大化;提高经营效率,实现高质量发展;增强内控,筑牢风险防范意识……
最后,还要注意“规划”的设计与实施要在总体、业务、部门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规划”中涉及的目标要进行指标化,使其具有可操作性。
(3)结构图
总体规划:企业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内外部环境监测,考核以往计划的落实情况;在此调研结果的基础上,领导层确定新的战略目标与规划要求。
业务规划:分解企业整体的战略规划,对核心的业务流程及组织架构进行设计。结合智能分析手段,拟定基于市场调查的经营计划。
部门规划:具体落实规划细节,聚焦日常管理;根据新的业务部署,各部门按照职能要求,制定可执行的计划;搭建一体化的数据平台,实现多部门联动发展。
02
内 容

具体的规划内容,可从以下七个方面进行考虑:

(1)把握时代机遇,增强科技创新

企业应当遵循国家对创新性发展和新兴工业化进程的要求,结合自身发展过程中的难点痛点,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突破关键的核心技术,在国内外同行中形成竞争优势。以科技赋能转型,企业还应顺应时代潮流,推进各环节中的智能化改造和跨界融合。企业要切实激活数据要素潜能,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企业生产方式和治理方式的变革。

(2)守住安全底线,实现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中,国家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落实到微观层面,企业应在提升产品、服务质量上加大投入。例如,企业可以建立数字化质控系统,在满足合规性要求的基础上,不断改进产品质量,赢得良好市场口碑。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企业还应把牢安全生产观,提升发展的平稳性。企业的生产制造部门应当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预防控制体系。

(3)建立全产业链思维,注重区域协同

企业还应具有大局意识,致力于产业链生态圈的建设。企业应与上下游企业协作,搭建现代化的供应链信息管理平台,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在资本运作方面,企业在获得充足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应带动资本的良性循环,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与城乡一体化发展。同时,企业还应助力脱贫成果的巩固,充分利用地区资源禀赋与比较优势,推动区域整体的协调发展。

(4)打通国内市场,拓展海外业务
企业应深刻准确理解我国“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在业务部署中将该战略融会贯通——简单而言,企业应当以国内市场为发展主体,并占领、稳定国际市场份额。对内,企业可利用基于大数据技术的智能分析手段,加强需求侧管理,进一步深耕国内市场。对外,企业应加强开放程度,结合我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在周边沿线国家拓展市场,有计划地增加海外业务。
(5)加强环保理念,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企业不仅要对赢利负责,还要对社会负责。企业应全力配合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承诺,在日常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全面贯彻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从绿色发展出发,企业应逐步增强意识,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同时,还应将承担的结果指标化,并扩大相关指标的覆盖面,使其经营成果得到更广泛的社会监督。
(6)搭建完整的人力资源体系
我国“十四五”规划中强调了对人的素质的培养,明确了当今社会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对企业而言,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核心能力培育的保障。企业可以从基本职能、人员管理、技能管理和能力管理这四方面搭建完整的管理体系,提高人力资源部门的服务能力。此外,还应建立以绩效考核为核心的,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和积极性。
(7)多措并举,保障后续规划实施
规划的设计与落实需由领导层统一领导,由部门负责人全权负责,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不断地补充与更进。企业需采取多项措施,切实增强、巩固规划的落实效果。在内部,企业需要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并搭建一体化的内控系统,在日常经营、管理各环节中建立风险预警机制。由于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加,企业有引入外部专家介入机制的必要。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