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进拴|催人泪下的《雨花台》

【郭进拴原创】催人泪下的《雨花台》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历史洪流中,雨花英烈群体是什么样的形象?他们的思想发生过怎样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创作的纪实文学《雨花台》,在江苏南京雨花台烈士纪念馆举行首发式。 纪实文学《雨花台》一书,分为 18 个章节,共 50 余万字,依托真实的历史背景,书中对每个人物的塑造,都是鲜活的、有温度的。邓中夏身穿蓝色长衫,系紫色围巾,浑身散发着青春朝气,才华横溢,善于演讲;金佛庄拥有杰出军事才能,英武睿智;张应春拥有 " 吴江秋瑾 " 美名,英姿飒爽;施滉是具有与伟人对话的思想和政治远见的革命家、政治家;恽代英始终战斗在革命风暴风口浪尖,胸怀天下、英勇无畏;丁香纯洁美丽,坚贞不屈 ……他们生活在那个动乱的年代,有着自己的鲜明个性、个人生活和烦恼。同时,他们都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作者独具匠心,将史实与抒情巧妙结合,作品真实、生动、感人,对广大党员和青少年学习党史、了解雨花英烈精神大有裨益。”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局长、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馆长赵永艳说。现场,何建明和南京市委副书记沈文祖一起为新书揭幕,红色绸布揭开,拼成“100”字样的新书呈现在大家面前。书的封面上,一位位雨花英烈的名字被设计为凸起的字样。何建明说,希望这本书传播出去,希望封面上的人物“站起来”“走到我们中间”,希望更多人了解雨花英烈的故事和精神。南京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陈勇,江苏省文联主席章剑华,江苏省作协副主席丁捷,南京市文联常务副主席任家龙,南京出版传媒集团党委书记项晓宁等领导、嘉宾上台,向机关、企事业单位代表赠书。南京审计大学、南航金城学院的大学生,作为在宁高校学生代表,参加了首发式,接受赠书后,在纪念馆前集中展示,合影留念。同时,纪实文学《雨花台》有声图书在学习强国等平台同步上线。他们生活在那个动乱黑暗的年代,有着自己的个性、生活和烦恼;同时,他们都拥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为了共产主义事业,义无反顾地献出生命。“我要把这本书写给全中国、全世界的人读!”6月30日,刚刚受聘“上岗”,成为雨花台烈士纪念馆驻馆首席作家的中国作协副主席何建明,谈起自己正在创作的纪实文学《雨花台》,激情满怀。何建明是当代中国报告文学领军人物,作品曾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在中国文坛更是有着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10年前我采访过红岩的故事,写了《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一书,影响很大。我是江苏人,自然而然地就想到了南京的雨花台,它拥有的红色资源丰富程度,远远超过全国多地。如果写出来的话,影响力一定更大。”何建明说,可以说雨花台的革命先烈故事,是文学创作的巨大宝库。从七八年前起,他就有了以雨花台为题材创作纪实文学的念头,“这是一个作家义不容辞的责任”。“创作时,有人问我,哪位烈士的故事最能打动你?我说,每一位烈士的故事都很打动我。”何建明说,2012年自己来雨花台时,曾被丁香烈士的故事深深吸引。最近在整理搜集史料时,他又对金佛庄烈士的故事发生了浓厚兴趣。金佛庄在1922年秋天,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中共第一位军人党员。但遗憾的是,这位年轻英俊的将才,在1926年12月被秘密杀害于雨花台。在风华正茂时,过早地陨落了,令人痛惜。“随着搜集资料的深入,我对雨花英烈有了新的感性认识。他们在我脑海中的形象变得立体、丰满起来,从最初书本上的形象,到一个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何建明说,有的烈士牺牲在最芳华的岁月,宛若星光一闪;有的烈士终其一生为信仰奋斗,像火炬一样熊熊燃烧。他相信最终呈现的这本书,一定会打动读者。牺牲在雨花台的烈士,仅留下姓名的就有1519名,还有很多无名英雄。创作纪实文学《雨花台》,涉及的人物有几千人之多,主要人物就有两三百人,这对何建明而言也是一种挑战。“烈士们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但最重要、最本质的出发点是一样的,那就是让人民翻身做主得解放,过上幸福的好日子,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何建明说,希望这部作品既是一部党史、革命史,也是一部精神史。十年磨一剑。何建明透露,为了写好这部作品,他已经准备了七八年。目前,前期资料的搜集和梳理、采访等工作,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我计划在明年四五月份时,完成这本书的写作,献礼。”这些年,全国各地描写革命烈士的作品不断面世。作为新时期最重要的报告文学作家之一,何建明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我看过一些作品,发现由于对史料的研究不够深入,个别烈士事迹甚至有'编’的痕迹。”他说,真实的史料是最鲜活的,与其肤浅地了解历史,然后绞尽脑汁去“编”,还不如老老实实搜集史料,按照历史的原本,然后用文学的手法呈现出来。 “写这本书之前,已经有十年时间的思考和准备。江苏是我的老家,在我的心目中,'雨花台’三个字,有着特别重要的分量。”何建明现场分享了创作过程,他表示,写一部《雨花台》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在他的众多作品中,“这是用情用心用功最多的一本书。”创作这样一部鸿篇巨著,他希望尽可能把牺牲在雨花台的革命先烈都写进去,但几乎是不可能的。“我们以前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故事的书写,都是一个一个写,没有把这些革命先烈放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放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这样的历史洪流当中去写。”何建明说,他想换一种新的书写方式。“我非常关注革命烈士的情感精神世界。他们和我们一样,也是普通人,有喜怒哀乐的精神世界。这部书,我尽量以现代人的情感方式、审美方式来关注和书写。”何建明说,为了完成这部作品,他查阅了大量的资料,书房里与之相关的书摞起来有一人高。“这些人物,我都没见过面,但在写作过程中,我对他们的了解更深了,感觉他们都是我非常亲近的人。”何建明说,雨花英烈的故事,很多书本上都有讲到,但他认为讲得还不够,“比如邓中夏,我这次在书写的时候,发现他人生的三个阶段,一个是五四运动时期,一个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一个是在雨花台牺牲之前。不同阶段的邓中夏,形象是不完全一样的。”何建明说,他努力还原鲜活的人物形象,对于他认为此前书写不够的细节进行补充还原,还揭开了很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比如,金佛庄烈士的故事,这次也是重点书写的内容之一。牺牲时年龄最小的袁咨桐烈士,众所周知,他年仅16岁,何建明在书中还原了他从成长、思想转变,到牺牲的过程。红色文学,我们也写了不少了,但为什么还要继续写?一方面是要提升它的丰富性;另一方面,可以这么说,前面很多东西没写好,太简单、没有深入进去,甚至于对我们的革命烈士的真实故事缺乏了解。我们应当按照历史的原貌,然后再以文学的手法把它呈现出来。另外,每个时代的人的阅读方式不一样。我今天书写雨花台革命先烈的故事,首先要考虑到老中轻不同年龄段的读者的兴奋点,这就是对作家的考验。我觉得能在雨花台进行深入地采风写作,是一件很幸运的事情。作为一名红色作家,我愿意付出这样的劳动。

(0)

相关推荐

  • 行走丨上元圆美

    辛丑年,从春节延至元宵节,我一直在家中书房静坐,以完成稿约为乐.写作之余,总觉得该赏玩一些有趣的旧物.于是,几枚色彩斑斓的球石滑到掌心.继而从彩色鹅卵石想到雨花汤圆,想到第一次买元宵,想到与之相关的美 ...

  • 郭进拴|雨花台拾情

    [郭进拴原创]雨花台拾情 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初期的历史洪流中,雨花英烈群体是什么样的形象?他们的思想发生过怎样的转变,经历了怎样的成长历程?近日,中国作协副主席.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长何建明创作的纪实文学 ...

  • 【智泉聊书】【中国作协会员】郭进拴丨催人泪下的《战友情深》

    催人泪下的<战友情深> 作者/郭进拴 宛芳卿先生的<战友情深>是一部催人泪下的好作品. 当我读到他背着母亲报名参军,又托亲人做母亲工作时,母亲却说:"孩子,你当兵去吧 ...

  • 【总第573期】《特别推荐》【智泉流韵】主编郭进拴最新原创文学评论:催人泪下的《娘》

    [郭进拴原创]催人泪下的<娘> 最新网购了一册著名作家彭学明的<娘>,读得我泪如雨下,思绪翻滚.         我觉得,我们每个 人是否都应该以为镜鉴,对照自己而深刻地反思 ...

  • 郭进拴|《红旗渠》,一部催人泪下的精品力作

    郭进拴|<红旗渠>,一部催人泪下的精品力作 郭进拴,现为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平顶山分会会长,平顶山学院客座教授.1994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2001年加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已出版<湛河 ...

  • 郭进拴|月季湖观鱼

    春暖花开时节,我又一次来到了平顶山市新城区的月季湖.湖面上都是凋谢的花瓣,在无风和水流静止的时候,花瓣静静地躺在湖面上,别有一番景色.正应了乾隆皇帝在"花港观鱼"碑阴面所题诗句中的 ...

  • 郭进拴|母亲节的思念

    郭进拴原创<清明节的思念--母亲逝世十六周年祭> 古往今来,母亲和儿子,儿子和母亲,这中间有一条终生走不完的路,这条路是一条息息相通的衷肠,是一道光照人生的彩虹. 母亲,是爱,是仁慈.善良 ...

  • 郭进拴|音乐喷泉

    郭进拴:原创散文<音乐喷泉> 郭进拴        平顶山新城区市民广场的音乐喷泉,每到周末和节假日晚上就会准时开放. 又是一个周末,我早早来到了市民广场音乐喷泉的观看台,一眼望去,只见那 ...

  • 郭进拴|我与《风穴文艺》

    [郭进拴原创]  我与<风穴文艺>以及<沧桑>杂志  我今年已经是63岁的小老头了,已经告老还乡.     几十年来,我不管走到哪里,爱搞阵地,爱办刊物.当年在农村劳动时,我就 ...

  • 郭进拴|读《汪曾祺籍》

    郭进拴原创文学评论:读<汪曾祺集> [郭进拴原创]读<汪曾祺集> 前几天,我收到了由汪曾祺和汪朝亲笔签名的限量珍藏版十卷<汪曾祺集>. 为纪念汪曾祺先生逝世二十周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