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专注的原因竟然是

美国国家生物科技资讯中心研究发现,人们的平均注意力从2000年的12秒,降低到2013年的8秒。我没有找到最新数据,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干扰越来越多,注意力只会降不会升。

我们知道,专注很难,每次可持续的时间在30分钟内。专注时间很宝贵,那么如何能高效利用专注时间呢?

很多人可能会想尽办法增加专注时间。但问题往往不能从正面直接解决。逆向思考,将焦点转移到专注思维的对立面——发散思维,或许能有更好的解决方法。

根据我的经验,并查找了资料证实:脑力工作者产出低,不能专注的原因竟然是忽视了发散思维。

并不是只有专注才能解决问题,很多时候,发散才是找到答案的钥匙。

不能专注的原因是忽视了发散的作用

《学会如何学习》的作者芭芭拉说,勤奋的人常常过度依赖聚焦模式,而忽视了发散模式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大脑有两种工作模式,聚焦模式和发散模式。

两种不同的模式,激活不同的大脑区域。在聚焦模式中,几个临近的神经元形成了一个神经回路,而发散模式中,是在距离较远的神经元之间随性跳跃。

聚焦是最有效能的模式。利用理性、连贯、分解等方式来解决问题。在聚焦模式中,大脑前额皮层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个具体问题上,就像手电筒发出的光束,投射在一个固定区域中。

发散是最有创造力的模式。在发散时,思维过程弥散在整个大脑中,我们不刻意关注,没有去想特别的事情,思维处于一种很放松的状态。

读科学传记,会发现带来影响力的发明创造,很少是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似乎都是一种偶得。牛顿在树下被苹果砸了头发现了万有引力,特斯拉在公园跟朋友背诗时想到了交流电动机原理。

专注思维很累,每个人每天能高度专注的时间很少。而要充分利用宝贵的专注模式,就得提前准备思维的原料。

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体验,写一篇文章或提案,坐在电脑前冥思苦想,怎么也找不到一点线索。

这时候离开电脑,搁置当前任务,起身出去走走,可能就有了思路。这是因为发散模式开始工作了。

我们每天47%的时间都处于某种发散模式。当我们不能聚焦时,思维就滑向走神的那一极,走神分为无意识和有意识。无意识的走神是你自己并不知道,比如走在路上,闻到了面包香味,你的意识可能飘到了小时候吃面包的味道。

有意识的走神则是主动选择,觉察意识在哪里,引导意识朝着自己期望的方向走。

太多人浪费了发散思维资源,我认为要比不能专注更严重。他们让思维以一种随机的,毫无线索的方式四处游荡。

要在专注时有可以理性分析的思维原料,就需要用好大脑的发散模式,有意识的引导大脑产生想法。

有意识地引导发散思维

有意识的发散可能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像风筝一样,能向各个方向飞,背后却有一根暗线牵引,这根线或许是潜意识的。牛顿如果没有在平时思考引力相关问题,苹果砸在他头上,可能只会捡起来吃掉。

那如何让自己的思维有意识的发散呢?

我的建议是问题意识,头脑中时常留有一些感兴趣,未闭合的问题。比如一个想法,一个观点,一个概念。

以前我走路会听音频,这种被动的听,对我来说效果不大。最近一段时间不听了,我会在走路的时候思考一些以前没想透的问题。

比如汪丁丁总结的怀特海在《思维模式》讲的三段论:

在任何理解之前,必须有表达;在任何表达之前,必须有重要性感受。

一次,我脑子里回味着这段话,突然发现,这说的不就是IPO模型嘛。

  • 重要性感受——输入(I)

  • 理解——处理(P)

  • 表达——输出(O)

很多想法,文章大纲,都是在外面走路,闲逛的时候想到的。这篇文章的思路,是在洗澡的时候想到的,然后坐到电脑前,半小时就完成了。

欧阳修撰文记录,「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马上、枕上、厕上也」。此三处,人会很放松,大脑在发散模式下工作,是构思,关联想法的好时机。

通过有意识的引导发散思维,然后将发散获得的想法整理输出(专注模式),我们的产出就会很高。

这样的思考模式,我们并没有觉得思考有多累,而是还享受到思维的乐趣。

自由切换专注和发散

发散是最有创造力的模式,专注是最有效能的模式。

会思考的人一定要利用好二者。理想的智力使用,是根据不同的任务需要,在专注和发散之间自由切换。

如果对这两种模式感兴趣,推荐一本书《专注力:心流的惊人力量》,全书就谈了这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以及如何利用。

如果你想用好有限的专注时间,不用坐在电脑前挠着头冥思苦想。就在平常,比如上下班路上,放一个没有闭环的线索在脑子里,不要刻意的去想,让其慢慢发酵,酝酿,可能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