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课堂:《 唐风·采苓》/ 解析:闻天语 / 薛红诵读(第1765期)


根据《元和姓纂》上记载,周武王第六子叔虞受周成王封于唐,称为唐叔虞,他的儿子燮继位之后,把国都迁到太原南面的晋水之滨,改国号为晋,传到二十代,子孙就以国为姓。
宋代朱熹《诗集传》:"比也。此刺听谗之诗。言子欲采苓于首阳之巅乎?然人之为是言,以告子者,未可遽以为信也。姑舍置之,而无遽以为然,得察而审听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或曰:兴也,下章仿此。"
赏析:闻天语
诵读:薛 红

《左传》记载:春秋时,晋献公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晋献公娶了齐桓公的女儿齐姜生了太子申生和女儿穆姬(秦穆公夫人),齐姜很早就去世了。晋献公后纳娶戎族两名女子为妻,大戎狐姬生下儿子重耳,小戎子生下儿子夷吾。晋献公攻打骊戎时,骊戎人把骊姬献给晋献公,回国后骊姬生下儿子奚齐,骊姬的妹妹生下儿子卓子。
晋献公一共生有八个儿子,其中以太子申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最贤德。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因此渐渐疏远这三个儿子。晋献公想立骊姬为夫人,他算了两次命,第一次结果不吉利,第二次吉利。献公决定按照第二次的结果办事。
晋献公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656年,骊姬打算让晋献公立奚齐为太子,于是和中大夫定下计谋。骊姬对太子申生说,晋献公曾梦见他的母亲齐姜,让他速去曲沃祭祀一番,回来后把祭祀用的胙肉献给晋献公。太子申生于是到曲沃祭祀母亲齐姜,并将胙肉带回来给晋献公吃。恰好当时晋献公外出打猎,骊姬将胙肉放在宫中,并暗中派人在胙肉中下毒。两天(一作六天)后,晋献公打猎回来,厨师将胙肉奉给晋献公,晋献公要吃胙肉。骊姬从旁边阻止晋献公说:"胙肉来自远方,应试试它。"便把胙肉给狗吃,狗死了;给宫中宦官吃,宦官也死了。骊姬哭着说:"太子为何这般残忍呀!连他父亲都想杀害,更何况其他人呢?再说父君年老,是早晚要死的人,竟迫不及待而想谋害他!"骊姬接着对晋献公说:"太子这样做,不过是因为我和奚齐的缘故。我希望让我母子俩躲到别国去,或者请大王允许我们母子早点自杀,不然等您老了后,我们母子俩将会遭到太子的糟踏。早先您想废他,我还反对您,到如今,我才知道在这件事上是大错特错。"这个消息传到太子申生这里,申生就逃跑了,跑到新城曲沃。晋献公大怒,于是就杀死太子申生的老师杜原款。有人对太子申生说:"放毒药的是骊姬,太子您如果申辩,国君必定是能够调查清楚的。"太子申生说:"我父君年老,如果没有骊姬,就会睡眠不安,饮食不甘。我如果声辩,骊姬必定有罪。国君年老,骊姬有罪会使国君不高兴,我也会因为不孝而忧郁不乐的。"还有人对太子申生说:"那您可以逃到其他国家去。"太子申生说:"国君还没有查清我的罪过,带着杀父的恶名逃奔,谁会接纳我?我自杀算了。"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曲沃上吊自杀。
晋献公晚年,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大夫梁五和东关憵五,使他们说服献公传位给幼子奚齐,并迫害献公的大公子夷吾和重耳。后来夷吾逃到了梁国,重耳逃到了秦国。前651年九月,晋献公逝世,15岁的奚齐成为国君,让荀息当国相鼎力相助。十月,晋国大夫里克杀了刚刚即位的奚齐,当时晋献公还没有安葬。荀息立奚齐的弟弟卓子为君主。十一月,里克又杀了卓子,荀息悬梁自尽。里克迎接重耳回国即位,重耳谢绝,所以里克只好请夷吾登上宝座,是为晋惠公。今天我们要讲的《唐风·采苓》这首诗讲的就是这样的故事。
【清】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苓宜隰不宜山,葑生于圃,苦生于田,是三者皆非首阳山所宜有,而诗言采于首阳者,盖以三者取兴,正以见谗言之似是而实非也。”意思是说“苓”这种植物是一种甘草,它本来的习性是适合生长在低洼的湿地之中的,“苦菜”是生长在田地里的,“葑”也是种植生长在菜园子里的,这是它们最合适的生长环境,而如今诗人却到这样一座高山上去寻找采摘这些植物蔬菜,其实是跑错了地方,就好像听信了谗言,上当受骗了一样。
【宋】朱熹 《诗集传》-------“徐察而审听之,则造言者无所得,而谗止矣。”意思是说如果统治者真的能够做到面对任何听到的意见都能仔细核查、调查研究、认真审视反思,那这些虚伪制造谗言的小人们就自然也会毫无所获,不会得逞,这样久而久之,统治者身边的谗言也就会停止消失了。

原文:
唐风·采苓
采苓采苓,首阳之巅。
人之为言,苟亦无信。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苦采苦,首阳之下。
人之为言,苟亦无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采葑采葑,首阳之东。
人之为言,苟亦无从。
舍旃舍旃,苟亦无然。
人之为言,胡得焉?
注释:
⑴苓(líng):通"蘦",一种药草,即大苦。毛传:"苓,大苦也。俞樾《群经评议》:"诗人盖托物以见意,苓之言怜也,苦之言苦也。"旧注此苓为甘草。
⑵首阳: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南,即雷首山。巅:山顶。
⑶为(wěi)言:为,通"伪"。即"伪言",谎话。
⑷苟亦无信:苟,诚,确实。不要轻信。
⑸舍旃(zhān):放弃它吧。舍,放弃;旃,"之焉"的合声。
⑹无然:然,是。不要认为是。
⑺胡:什么。
⑻苦:即苦菜,野生可食。生长在田野里。
⑼无与:与,许可,赞许。不要理会。
⑽葑(fēng):即芜菁,又叫蔓菁,大头菜之类的蔬菜。
⑾从:听从。
译文:
采茯苓啊采茯苓,
茯苓就在首阳山顶上。
无聊小人造谣言,
千万不要轻信她的话。
放弃它吧放弃它吧,
流言蜚语不可听。
有人专爱造谣言,
她能得到什么啊!
采苦菜啊采苦菜,
苦菜就在首阳山的山下。
无聊小人造谣言,
千万不要理会她的话。
放弃它吧放弃它吧,
流言蜚语不可听。
有人专爱造谣言,
她能得到什么啊!
采芜菁啊采芜菁,
芜菁就在首阳山的东面。
无聊小人造谣言,
千万不要听从她的话。
放弃它吧放弃它吧,
流言蜚语不可听。
有人专爱造谣言,
她能得到什么啊!

这是一首讽刺、劝诫晋献公不要听信谗言的诗歌。此诗分三章,每章八句。以托物起兴的表现手法开篇。重章节叠句,章意层层递进,从而使感情色彩更加悲愤、无奈,读之不由人唏嘘不已。
首章,诗人以托物起兴的手法开篇。"采苓采苓,首阳之颠","苓",一名黄药,又名大苦,叶似地黄。采茯苓啊采茯苓,在首阳山的山顶上。茯苓这种草药一般生长在山谷的低湿洼处,山顶上是没有茯苓草药的。这本身就是谎言,诗人用这个谎言作开篇,在告诫人们,不要相信别人的谎言,就如同说可以在山顶上采茯苓一样。都是谎言。“人之为言,苟亦无信。”这里的“无信”是在强调人们对于无聊小人所造的谣言,千万不要相信。无聊小人造谣言,千万不要理会她的话。“舍旃舍旃,苟亦无然。”放弃它吧放弃它吧,流言蜚语不可听。“人之为言,胡得焉?”有人专爱造谣言,她能得到什么啊!如果你不相信谎言,那么谎言也就不攻自破了。制造谎言的人,她的目的也就达不到了。
二章,诗人继续托物起兴,诗人说"采苦采苦,首阳之下"采苦菜啊采苦菜,在首阳山的山下面。"苦"指的是苦菜,苦菜这种野菜只生长在田地里,怎么可能在首阳山下生长呢?诗人再次用了一个生活中的小常识,而这些小常识很容易被人们识破的谎言,来告诫人们不要相信说谎话的人。“人之为言,苟亦无与。”这里的“无与”是强调并提醒人们千万不要理会无聊小人蛊惑人心所造的谣言。无聊小人造谣言,千万不要轻信她的话。“舍旃舍旃,苟亦无然。”放弃它吧放弃它吧,流言蜚语不可听。“人之为言,胡得焉?”有人专爱造谣言,她能得到什么啊!
三章:诗人继续托物起兴,诗人唱道:"采葑采葑,首阳之东""葑",是芜菁,亦称蔓菁,俗称大头菜,根块肥大,可供蔬食。大头菜只生长在菜园里。在首阳山的东面山上是采不到的。这也是一个很容易被人们识破的谎言,来告诫人们不要相信那些说谎话的人。“人之为言,苟亦无从。”这里的“无从”指的是强调人们不可盲目的听从无聊小人所造的谣言,无聊小人造谣言,千万不要听从她的话。“舍旃舍旃,苟亦无然。”放弃它吧放弃它吧,流言蜚语不可听。“人之为言,胡得焉?”有人专爱造谣言,她能得到什么啊!全诗三章,诗人用了三个非常容易识别的谎言,告诉人们,遇到事情的时候,不要听信一面之词,一定要认真思考,作出自己的判断,更不要听信别人的谎言,不要盲从。试想一下,造谣的人,之所以造谣,就是为了从谣言之中可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全诗三章,章意层层递进,从而使感情色彩更加悲愤、无奈。
纵观中国历史,各朝各代都有皇帝因听信奸佞小人的话,而导致忠臣含冤而死,甚至于国家沦陷,最后亡国下场。佞臣当道,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忠臣含冤,满腔的报国之志,只留下千古诗文倾诉。由此笔者不由想到战国时期的一个故事:
战国时期,魏国大臣庞葱陪同太子前往赵国做人质、临出发前,他对魏王说:"如今有一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不相信。"庞葱又问道:"如果有两个人说街市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说:"我会有些怀疑。"
庞葱接着说:"如果又出现了第三个人说街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吗?"魏王回答:"我当然会相信。"庞葱说:"很明显,街市上根本不会出现老虎,可是经过三个人的传播,街市上好像就真的有了老虎。而今赵国都城邯郸和魏国都城大梁的距离,要比王宫离街市的距离远很多,对我有非议的人又不止三个,还望大王可以明察秋毫啊。"魏王说:"这个我心里有数,你就放心去吧!"
果然,庞葱刚陪着太子离开,就有人在魏王面前诬陷他。刚开始时,魏王还会为庞葱辩解,诬陷的人多了魏王竟然信以为真。等庞葱和太子回国后,魏王再也没有召见过他 。
谎言重复千遍,就会被当作真理。大街上根本没有老虎,这是确凿无疑的,就因为人们都这么说,才变成了真有其事。成语寓言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既不要信谣,更不能传谣,要善于从纷繁复杂的社会议论中认真分析,谨慎思考,要时刻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只有这样,才能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 。

天语小诗:
为《唐风·采苓》而作
文:闻天语
是谁的巧言
让你吃下了
带着黑色的盅毒
并传播到各处
在这个
没有销烟的战场
在黑色弥漫天空
谁用如剑的目光
为我劈开
这重重迷雾
让光明重现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