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一个幸福晚年的秘诀,是与孤寂签订一份体面的协定

生命中所有的灿烂,终要寂寞来偿还。

《百年孤独》一直以来都被大部分人称为非常无聊的书,其实是你没有读懂它而已。这本书1976年首次出版,便震惊世界,后来经过各种盗版与传阅,2011年终于获得版权翻译出中文版的。

很多人可能一看这个名字就觉得,肯定是一本很高深的书,我看不懂,是给那些文人看的。其实,作者并没有想表达很复杂的意思,像一本有感而发的读后感一样,是很好懂的一本书。

《百年孤独》作者是哥伦比亚的著名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这本书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书中用神话传说、民间宗教典故等故事,把现实与想象结合起来,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

书中故事里每一个人拥有自己的生活圈,信仰,性格,理念,追求,却都是孤独的,他们以自己的方式为家族付出一生。作者马尔克斯为了准确表达这些形象,采用的修辞手法十分夸张却很形象,比如要描写一个老人的苍老,马尔克斯会描写老人的皱纹的沟壑之间长出青苔,或者让老人的鼻孔爬上蜘蛛网。再比如表现布恩迪亚家族的孤独的时候,他让何塞阿尔卡蒂奥布恩迪亚绑在栗树底下,每天就这样一动不动一直到死去....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有点兴趣,并且觉得作者像是脱离现实的疯老头?其实不是的,马尔克斯其实像那种很活跃、很开朗,偶尔会爆几句粗口的老顽童。他给他朋友祝酒词当中有一句话特别棒,他说:“朋友们,让我们举起酒杯,今天谁也别端着,谁也别骂骂咧咧的,让我们告诉他我们有多崇拜他,*的,我们还爱他。”即使是描述死亡,描述最阴冷的场面,也能感到他的有趣与温暖。

但是《百年孤独》整本书却都在描述着一个词“孤独”,从1830年至19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战争,数十万人丧生因此丧生。马尔克斯很大一部分是根据这些历史,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表现出当时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

乍一看小说中天马行空的情节,可能会觉得胡说八道,比如持续了四年多的雨,还有人们集体失忆,一个老年神父只喝了一口可可茶就能浮在空中,死者只因耐不住寂寞就重返人间等等....但这一切都自然而然放入发生在了布恩迪亚家族的身边。这让故事与现实的关系若即若离。

这个绵亘了百余年的世家中,男子不是叫做阿卡迪奥就是叫做奥雷良诺,这从家族第一代创始人阿卡迪奥直到家族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身上反复的发生着,联系到作者的创作年代和生活环境,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是马尔克斯深刻的政治见解和敏锐的洞察力的产物——拉丁美洲百余年的历史只是一个不断重复的怪圈,而他技巧性的记录下了这一现象。

意识到这一点似乎才能意识到这个家族的“孤独”,《百年孤独》中漫长的七代人的历史,其实就是权力与爱情的反复纠葛,他们家族的百年也是整个拉美社会百年的孤独,马尔克斯不就是期望拉美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发奋摆脱孤独呢?

其实人活在世上,是难免会觉得孤独的,这种孤独更多是来自于对生命的未知与担忧,是无法排解的,是与生俱来的,有时候身边聚集的人越多,得到的信息与反馈越多,就越孤独,越能体会到精神世界的独立与唯一性。所以尽管人们会在虚假的应酬中会倍感窒息,但显然在这一刻我们也格外清晰地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它提醒我们不断思考,让思想与灵魂经历千锤百炼,最终达到片刻的宁静。所以一个看似肤浅的人的灵魂也可能在某一刻福至心灵,如苏格拉底般深邃。

外表的阳光,和内心的平静并不冲突,就像这世间一切是非对错一样。不同立场不同经历,甚至不同年龄的同一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见地,成熟与幼稚的界限和黑与白一样,向来模糊。马尔克斯用自己的阅历和见解,经年累月,用不同方法解答同一个问题,而谜底总绕不开一个词:孤独。

小说最后,马尔克斯写道:“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永远不会重现,遭受百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第二次出现了。”表达了他对浴火重生的拉美人民重建家园的期待。布恩迪亚家族的历史,无疑是个悲剧,这样的悲剧在文明世界不应该被重演。

人生始终是一场单程旅行,途中每个驿站起起落落的人,匆匆下车离去,来不及相拥告别互道珍重。永恒的只有孤独,却使我们平静祥和。我个人非常喜爱这部作品,也拜读过多遍,我也相信《百年孤独》这本书一定会常读常新。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