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从众”与“不从众”
在世界上,大凡活着的人,都会有自己的行为表现,形成了芸芸众生中林林总总的各种行为。就公众层面上说,人们习惯于从公认的道德尺度把这些行为分为对与错、善与恶、美与丑等是非类型,其实,在是与非的标准之外,还有大量介于二者之间的人们日常行为,这些行为构成了世上的“众”。生活中常说的“从众”或“不从众”所指的就是“跟随”或“不跟随”为之众的多数人的此类行为。
至于“从众”和“不从众”孰是孰非,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有评说,都有其理。笔者认为,仅从对与错的角度论,只要所指的众人之行为无悖于法规与公德,“从众”或“不从众”都无可厚非,取舍由人。但从人生的自我充实、人生竞争和智慧的视角而言,“从众”、“不从众”还是“理智地从众”,对人生的效应则大相径庭。这一现象的本质原因就在于人生对业余时间的利用。正如爱因斯坦的名言“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从生命过程来说,人生本无“业余时间”。因为生命是由时间组成的,人生的每分每妙都珍贵至极,何来“业余”之时间。常说的业余时间是指除外界带“强制性”、“约束性”而不得不为之的工作、吃饭、睡觉等以外的时间,也就是可自我支配的时间。现实中,具有“可自我支配性”的业余时间
对人们颇具“我的时间我作主”的诱惑性。较大多数的人在行使对业余时间的支配权时,多把这部分时间用在纯粹的娱乐类活动、被动的休息(放松)方面,缺乏作为时间资源主动利用的意识。可以说这部分人为数相对众多,是人们常说的“从众”或“不从众”所指“众”。另有部分人珍惜可自我支配的业余时间,将之作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认真开发利用,精心挖掘这部分时间资源的利用潜力,为人生的发展集聚知识、能力、素养等能量元素,夯实自我发展的基础,增强竞争实力水平。
比较以上对业余时间不同态度、不同利用状态的两部分人,无疑是后一部分人在人生中有效利用时间的总量要比可称为“众”的前一部分人要多得多,而且就业余时间来说,是在别人不利用时的有意识利用,其利用效益是倍加的。正如“龟兔赛跑”,
乌龟在兔子不跑时所跑的效率是倍加的,竞争意义更是远远大于与对手对等较量的情况。笔者曾有过“悄悄努力,一本万利”的戏谈式说法,意指一个人在别人不努力或一时放松努力之时努力(学习、思考、研究),所获得的回报将远大于与他人“同台竞技”时成效。这就是利用业余时间的意义所在,也就是“人与人的差异在于业余时间(八小时外)”的道理所在。
回到“从众”与“不从众”的话题上,笔者认为,一个盲目或被动地从众者,将失去大量本属于自己支配时间,其人生的水平不可能超出“众人”之层次,不可能有独具之笔、别样之篇,只能是人生平平无奇,与众无异,难有精采;一个善于协调“从众”与“不从众”的关系,二者兼而有之、相得益彰的人,既善于对接大众的审美情趣,不至于孤僻独行,有不合群之嫌,又能赢得独立思考人生、充实自己的更多时间,更能不被干扰、专心致志地有效利用时用。只有这样的人,才可能拥有富有个性的人生、与众不同的人生、出彩不凡的人生,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一个理性或智慧的人,当会既关注众之关注,更关注众之不关注或不大关注,善于挖掘多数人不关注、甚至认为不必要关注的方面所蕴藏的资源和能量,善于悄悄地将这些众人“闲置”的资源和能量为自己人生发展所用,在他人不注意之时、在不为他人知晓中开发了人生发展的更多资源(尤其是时间资源),集聚更多有利因素和条件,积淀更多他人所不具备的竞争实力。这就是人生的智(行之所为)与慧(心之所悟)。
人生在世,无论是“自然人”的角色,还是“社会人”的角色,也无论是在职场上,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客观地生活在竞争的环境和氛围中。无疑,资源(尤其是时间资源)、能量和实力对人生至为重要。但愿生活中的你、我、他都能理性地把握“从众”与“不从众”的度,都能理性地认识“业余”与“非业余”时间在人生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都能倍加珍惜“不从众”所难得的静处和独立学习思考的宝贵时机,倍加重视“业余时间”的资源价值和极其珍贵性。但愿每个人都能在属于自己的“业余时间”里潜心淘宝,挖掘价值,用心书写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异彩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