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城》那荒茫的草原啊,写不尽鄂伦春人的悲情史诗

提起呼伦贝尔,脑海中会浮现出“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景象。试想一下,一望无际的大草原,马儿恣意地奔跑,牛羊成群结队地吃草,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多么令人心驰神往。而在这片广袤草原的背后,还隐藏着一系列不为人知的故事,舍弃家庭保护一方平安的英雄儿女,无惧生死与大自然抗争的鄂温克女人……影片《呼伦贝尔城》采用丰满细腻的笔触和偏写实的表现手法,透过女性的独特视角,撰写了女人与大自然之间顽强拼搏,书写了永不服输的悲情史诗。

影片改编自真实的历史事件,由于边境匪患猖獗,为保一方平安,鄂温克族的男丁都被送往军营,一晃三年过去了,将士们渺无音信,而呼伦贝尔城里只剩下老弱病残,死的死、病的病,人口不断减少,生存都成了问题。无奈之下,那丹带领着育龄妇女长途跋涉,前往军营与丈夫们相聚,为了部族的繁衍生息,也为了能将“孩子”带回来,而等待她们的是一场场生离死别的残酷考验。

都说战争是残酷的,影片中没有用过多的篇幅来对战争加以展现,而是巧妙地采用女性的视角来揭露战争的创伤和后遗症。当城里的男人都去参军入伍,剩下的女人肩负起生活的重任,赶着牛羊放牧、骑着马穿行草场,照顾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可以说,她们用瘦弱的身躯和坚韧的品格,填补上了男人离家后的空白,长年累月做着和男人一样的工作,用自己的执着与坚守,保护着家人的康健地同时减轻将士们的家庭负担。

整部影片,犹如《北方的纳努克》一样,上演了人类与大自然像搏斗奋进的悲情史诗。前往军营的道路困难重重,不光要克服粮食水源的难题,还有疾病的困扰,几个女孩染上了伤寒,为了不拖累其他人,偷偷离开了大部队,消失在冰天雪地里,这一别很可能就是永别。历尽艰辛来到了军营,等待她们的不光是欢欣和喜悦,更有悲伤与痛苦,期盼多年的丈夫已经不在人世,失落、彷徨、迷惘全都写在了脸上,发人深省有催人泪下。返程的路上,充满着艰辛与坎坷,孕妇为了取冰摔倒失血流产而死;为了将死去战士的衣物带回家,老管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生下龙凤胎的产妇永远闭上了眼睛;一条条鲜活的生命,一个个熟悉的身影,由清晰逐渐模糊,消逝在返程地途中,活着的人除了心酸和泪水,也更坚定了与自然抗争的动力和决心。

《呼伦贝尔城》除了题材独到和故事感人外,汇集了萨仁高娃、阿尔德那、阿茹娜、余忠、吉日嘎拉等人的演出阵容。尤其是萨仁高娃饰演的诰命夫人那丹,既有面对爱人离别时的悲情时刻,又有对孩子奔赴军营的依依不舍,更有带领部族女人赶赴军营的英勇壮举,眼神、表情和动作中流露出的都是戏,不光让观众领略了老戏骨的风采,更是成为片中不可或缺的加分项。

提起涂们,大家都不陌生,凭借在《老兽》中的精彩演出,斩获金马奖影帝。作为涂们自编自导的电影处女作,《呼伦贝尔城》将镜头对准了以鄂温克为主的少数民族,透过他们的英勇不屈、与大自然的残酷较量,刻画了他们坚强勇敢、隐忍不屈、百折不挠的品格。整部影片的完成度相当高,主题明确、人物突出、故事抓人,感情真挚,虽然出场人物众多,但摆脱了人物脸谱化或群像化的常规设置,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涂们导演的处女作相当成功。

《呼伦贝尔城》凭借独到的女性视角,从侧面揭露出战争的残酷无情,特别用写实的手法展示了战争对战场之外的女性造成的伤害,以及女性在战争中无可替代的作用,谱写了少数民族的悲情史诗。影片在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大放异彩,获得电影频道传媒大奖、最受传媒关注影片提名、最受传媒关注新人导演奖,首执导演筒的涂们,已然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