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然 | 贺双卿(明清女性作家评介之五)

贺双卿

贺双卿,字秋碧,绡山人氏,出生于康熙末期,家中以农为生,为一隐没在江南山村中的农妇才女,其生平事迹因史震林《西青散记》的记录而得以流传。

双卿的文学作品最初记录于史震林的《西青散记》,后人张寿林据《散记》考得双卿的作品编辑成《雪压轩集》。

杜芳琴教授在张寿林所辑《雪压轩集》的基础上,校之《西青散记》仔细考证过后,认为《雪压轩集》所考订双卿诗篇尚有遗漏,随后补充了双卿诗一十五首。

在文学史上,双卿以词闻名。其词多取材于农村日常生活及其对个人生活不幸的哀叹,虽语言质朴,其情感同自然景物融为一体,词中浸透着浓郁的压抑和伤感的情调。
如这首《浣溪沙》:
描写丰收季节的美景,反衬出的却是双卿内心的苦闷。“怒早”、“嗔迟”则意指来自家庭成员的压迫。
据《散记》记载,双卿年十八时经媒妁之言嫁给了金坛的周姓樵子为妻,其夫“贫陋颇极,舅姑又劳苦之,不相恤”,即便双卿进夫家不久便患了疟疾,也依旧要她带病劳作,她只能无奈遵从,疲极累极,以致“日长酸透软腰肢”。
词中有对日常生活的写照,也有对个人不幸的叹息。

再如这首《孤鸾·病中》:

此首词记述了双卿一次疟疾发作时的情景。双卿生活贫苦,又受苛待,无钱治疗,疟疾便时常发作。
“乱裹帕罗”写她疟疾发作时身体恶寒、胡乱裹住自己的场景,正是病时痛苦的真实写照。双卿此时尚是年轻女子,“香腮还嫩”,但以被繁重劳作与时发疾病折磨得虚弱不堪,病中却还惦记着晚炊、收被,话日常之语却隐含着对家庭不幸的哀婉。
双卿写词,多以身边的自然实景作比兴材料,将浓挚之情注入其中,形成情境协和的表达效果。如在此首《凤凰台上忆吹箫·饷耕》中:
双卿不直接倾吐出内心的寂寞痛苦,而是借田间春光将近时景色的阑珊以抒发己情。
“小梅春瘦”、“细草春明”,“春烟”、“春莺”,皆是对心中落寞的暗示,亦是感情倾诉与寄托的的对象,她无法直接道出的哀怨之情皆寄寓其中,清绝幽绝。

她亦善用白描与质朴之语表达幽眇情韵。如此首《凤凰台上忆吹箫·残灯》:

词中描写的仅是一盏残灯,用语朴实,却仿佛蕴含着无限的情感。对残灯的描写在白描之语之下展现出无尽的变化,双卿心中的失望、痛苦,暗含希望之心又归于无望,在灯火的明灭之间便表现得淋漓尽致,幽眇情韵暗含其中。

黄燮清《国朝词综续编》卷二二评曰:“双卿词如小儿女,哝哝絮絮,诉说家常,见见闻闻,思思想想,曲曲写来,头头是道,作者不自以为词,阅者亦忘其为词,而情深语挚,直接三百篇之旨。”

又缪荃孙《双卿词序》(《艺风堂文续集》卷五):“其词清绝幽绝,如橄榄,如槟榔,细味之而佳愈出。”正是对双卿词特点的切要概括。

双卿之词,语朴、情真、象明、境哀,她自然地将病痛与哀婉之情给予于自然之景或寻常景物之上,以寄寓内心幽眇的情韵。

作为非文士的创作者,她的创作带有着极强的情感抒发意味,婚姻与自身的不幸带来无处排遣的哀愁,诗词成为她寄寓情感的对象,因此她的作品之中没有刻意的模仿、没有过多的雕饰,只白描之笔便将浓挚之情写尽。

她的才情与不幸造就了其词独特的艺术特色,在清代的女性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报告人:陶然
小组成员:陈丽俏、 吴 雪 、包小菲、桑永霞 、安圆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