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拜访老子,老子劝他“不要狂”,孔子听后3天没说一句话

任何一个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的眼里看来都可能是一幅不同的图景。——雅各布

中国历史上的两大圣人,儒家的孔子和道家的老子,曾于2500多年前在洛邑(今天的洛阳)有过一次碰面,历史上把这次的碰面叫做“孔子问礼于老子”。

两人谈论许久,孔子以学生的身份拜见老子,双方在谈论的时候,出现了“道不同不相为谋”的状况。老子批评孔子: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你所说的那个人,他的人早已死了,骨头都朽烂了,留下的不过是几句话罢了。而且君子有钱有时间应该多出门转转,如果生的不好,那也只要能过得去也行)

孔子问礼图

孔子与老子的辩论过程,是不愉快的

老子出身贵族,13岁入周,后来做了周的收藏室之吏,博览了整个国家的书籍,知道礼乐的源头,明道德之要,也对古代流传下来的文化有自己的认知。

比如当时孔子对老子说:我研究《诗经》、《书经》、《周礼》、《周乐》、《易经》、《春秋》,但是仍然找寻不到道的痕迹。

这个时候老子表示:你学习的,都是先王时代的,陈旧的东西,你所学习的又有什么用呢?写这些的人都已经烂成骨头了,就只剩下这些话了,都是前人留下的脚印罢了。

的确是,老子最开始的观点(1972年出土的马王堆帛书道德经版本)中说道: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意思就是不要按照前人的标准来要求现代人,法随时变,以适应当下之法来治理当下,才是正确的方法。这种思想十分超脱,对当时来说很有“出世”思想。

汉画石拓片:孔子见老子

而孔子的观点就是按照古代的思想去“入世”的,他是以如何去从政为先,甚至对类似早年做“乘田”这样的弼马温一样的小官,都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而老子和孔子,一个入世一个出世,自然会产生激烈的矛盾冲突了。

在后来分开的时候,老子送给孔子47个字,更是字字箴言,劝其“不要狂”:

“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听说会做买卖的,都不会把好东西放在外面,有好德行的君子,一定是很朴实的。你(指孔子)应该去掉你的架子,去掉你的妄想,因为这些都是对你没有好处的,我要告诉你的就是这句话。

孔子听完这话之后,说:“先生之言,弟子谨记 在心,终生不敢忘,学生将谨记您的教诲,以报答先生的教育之恩。”说完,孔子就告别了老子,调转车头往鲁国驶去了。

孔子从老子那里回来之后,三天没有说一句话,这让自贡很好奇,问孔子怎么了,这个时候孔子说:

鸟虽然会飞,但是我知道他们还是会被人射下来。鱼儿虽然会游泳,但是还是经常会被人吊起来。而走兽虽然会走,但是仍然会被人用网网住。但是只有一种东西,我们是不能把他们控制的,这种东西爱往风里面走就往风里面走,爱往云彩里面钻就往云彩里面钻,上天入地就像是龙一样难以捉摸,而老子的思想就像龙一样,与他辩论,他说的我干张着嘴巴不会说话,舌头伸出来也不知道缩回去,跟他谈论完了之后,弄得我心神不宁的,我甚至不知道他到底是神还是人!老子,真的是我的老师!

那为什么老子要劝告孔子“不要狂”呢?

当时的孔子刚刚出名,性格十分张狂,再加上他高大英俊,追随的门生众多,自己也产生了浮躁的骄气。而在这次遇见了老子之后,孔子的性格才逐渐变得沉稳了下来,思想也开始走向成熟。

晚年的孔子,开始理解了老子的伟大之处

当年老子曾经在川上曰: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可以当时的孔子并没有理会,到了晚年的时候,孔子在遭遇了坎坷的一生之后,这才想起来老子的先见之明。

比对之下,老子的思想实在是太可怕了,孔子在晚年开始理解老子的思想之后,专心著书不再追求功名,思想方向也开始向中庸方向转变。而也正是这种思想的转变,让他在晚年开始整理、宣传《周易》,也让孔子的思想慢慢的深沉稳健而富有哲理,成就了孔圣人的名号。

(0)

相关推荐

  • 《道德经》还归《德道经》便是虚伪支撑的牌坊倒塌之时

    ☛本阁作者文集:崔桂忠 杨德振  曹旭 易书生  彭化义  师利国 赵萍 - 文丨陈道 朋友来访,茶叙闲聊,说起他不久前去湖南省博物馆的游览见闻,对出土自马王堆的甲乙两卷<老子>帛书颇为感 ...

  • 君子不器与大制不割

    "君子不器"这四个字是孔子讲的,见论语.为政.在为政中,孔子这句话讲得很突兀,就四个字,既无上文,也无下语,象是在呵斥谁,瞪着大眼喊了句:君子不器!足见孔子对"不器&qu ...

  • 孔子和老子谁的文学成就更高,对后世的影响更大?

    一个民族得以长足的发展和繁衍,与其优秀的文化及精神文明有着重要的联系.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传承永不断.在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亿万华夏人民生生不息,优秀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打开QQ浏览器,查看高清大 ...

  • 孔子拜访老子:问了4个问题,影响中国2500年

    孔子曾拜见老子,问了几个问题,孔子十分佩服. 回到鲁国,众弟子问道:"先生拜访老子,可得见乎?" 孔子道:"见之!" 弟子问:"老子何样?" ...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 ...

  • 老子当年教导孔子怎样理解“上善若水”,孔子听后顶礼膜拜

    我国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大师辈出,开启了华夏文明在文化领域的第一个盛世.大思想家.大哲学家.大文豪老子无疑是诸子百家里边最有智慧的一位,他用毕生所学,创造了"道家学说",并以500 ...

  • 孔子问道于老子,老子就只说了一句话?

    一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有这样一则故事: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 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 孔子自鲁远道而来见老子,有两个目的:一是到老子 ...

  • 国学趣谈丨孔子问道于老子

    孔子四十多岁之时,学识精进,气质醇和,向他拜师的鲁国人很多,但他却不满足已取得的成就,不断到各地访问学习. 一天,子路对孔子说:"我听说周王室的守藏史老子被免职回到老家居住.老师要把书籍典册 ...

  • 孔子三见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据说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 ...

  • 老子告诫孔子:别拿自己当回事,孔子听后成就一生绝学!

    自古英雄出少年,伟大的人物从开始就注定不平凡. 孔子17岁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厘子就称赞他"知书达礼",将来一定可以做一番大事.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贫 ...

  • 孔子三见老子,老子三段话,道尽天道玄机【图文】

    道,渊深似海,高耸如山. 01 第一次会面. 历史上孔子第一次会见老子时,老子还在周王朝藏书室中做史官. 这次会面孔子除学到了很多礼制制度外,对孔子感悟最深的应该是老子的这段话,这也正是"上 ...

  • 老子、庄子、孙子、孔子、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

    老子.庄子.孙子.孔子.孟子之间有什么关系?我认为:如果要全面系统深入地论证阐述这五子之间的关系,起码要写一本十多万字的著作...现在我参阅了一些史料,不自量力地作一个纯属个人浅见的答案. 孔孟一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