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说的诞生,竟源自一场被当代人笑掉大牙的比武

金庸先生之武侠小说,和现实世界中的真实武术一直密切相关。新派武侠小说诞生的大事件,便是1954年1月17日,南下旅居香港的吴氏太极拳宗师吴公仪,在澳门迎战白鹤拳派掌门陈克夫,此战后来被称为“澳门龙虎斗”。

这场公开比武观者甚众,轰动一时,当时香港澳门的多加报刊也大肆渲染。《新晚报》总编辑罗孚因此向朋友紧急约稿,在比武之后的第三天,陈文统先生就以“梁羽生”为笔名,创作了他的处女作《龙虎斗京华》,在该报连载发表,大受欢迎。不久后,受其影响,罗孚和梁羽生的朋友查良镛,也以“金庸”为笔名,开始了第一部作品《书剑恩仇录》的创作。

金庸(年轻)

从这个意义上说,真实世界的 太极拳,也可以说是今天脍炙人口的众多新派武侠小说,包括其最杰出代表,金庸作品的催生剂之一。

太极拳分家支流众多,然而无论最早的陈式太极拳,还是著名的杨氏太极拳,以及其他吴氏、孙氏、武氏诸家,皆公认活跃在宋末、经历元朝,一直到明初的著名道人张三丰,是太极拳的祖师爷。他创立了「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后发制人,辨位于尺寸毫厘,制敌于擒扑封闭」的内家拳拳理。

太极拳祖师:张三丰

明末的陈王廷(1600年—1680年)集长拳大洪拳红拳等技法,以张三丰的内家拳理引导,创立了太极拳的固定拳法套路,也就是所谓“陈式太极拳”,奉张三丰为祖师。因此,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中,张三丰创立太极拳的说法,并非作家虚构,而是对真实历史的演绎。

清朝建立后,陈氏太极高手不愿与之合作,隐居豫北温县陈家沟,父子兄弟传承武计,避世数百年。直到1825年,一代宗师杨露禅三下陈家沟,前后历时18年,拜师陈氏太极拳第六代传人陈长兴,学成太极拳独得之秘。

《太极宗师》杨露禅(剧中名:杨昱乾)

杨露禅是广平府人,开创杨式太极之后,传下了北京、广平两支。两支虽然都是正宗的杨式太极,但区别非常明显。广平府杨式太极讲究刚柔相济,强调实战,重视中架、小架的练习;北京的杨式太极则一味讲究“松”、“柔”,圈子放大了许多,动作也舒缓了许多,养生有余,实战不足,其中缘由也不难猜测。

正因为北京拜师的太极拳弟子,许多是满清的王公大臣,贝勒贵族,平素养尊处优,不耐艰苦,杨露禅才将太极拳的高难度功法套路尽数简化,形成了“柔和缓慢、舒展大方,速度缓匀,刚柔内含、深藏不露、轻沉兼有”的特点,因此风靡京津地区一时,也就是现代人通常最熟悉的、公园老大爷们练习的那种健身太极拳。

杨露禅大师号称有教无类,但按照武林规矩,最多亲传几个得意大弟子,其余的门徒,通常有大弟子代传。而杨门第二代弟子,正是杨露禅的次子杨班侯先生,他内心深处对满清非常痛恨。当时一群八旗子弟跟风拜在杨式太极门下,由杨班侯先生负责传授,于是杨班侯在传授时故意把架势改大,让这些旗人弟子学不到真功夫,同时在推手时毫不留情,动辄将旗人弟子摔得头破血流。

小半年下来,几百旗人弟子纷纷受不了,不来了,只有一个叫全佑的家伙还不死心,仍是天天跑来挨打。最后杨露禅老爷子自己实在过意不去了,总算破例教了这个全佑真功夫。这个挨打挨成正果的全佑,因为“事师最孝,学习笃诚”,深受杨露禅宠爱,兼得杨家父子之长,一时称著京城。

全佑本姓乌佳哈拉氏,又称吴福氏,在辛亥革命,满清灭亡后,满人纷纷改了汉姓,全佑的儿子鉴泉则改姓为吴。这位吴鉴泉先生就是吴氏太极门的开山祖师,也是吴公仪、吴公藻兄弟的父亲。

吴氏太极传人吴公仪南下开馆授徒,不容于南方武林,这才由白鹤派陈克夫作为代表,向吴氏太极挑战。两人为了各自门派的利益,先在报纸上互相攻击,后来相约在澳门新花园擂台比武,拳脚相争,以决雌雄。

陈克夫其时三十出头,正当壮年,学兼鹤拳、西洋拳两家之长,拳力300磅,拳速每秒6拳,鹤拳中的“颤抖劲”更是练到了出神入化境界,确是南方武林的顶尖高手。吴公仪以年近花甲的高龄,慨然应战,且战而胜之,实在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吴氏太极后来风靡东南亚,也和这场比武颇有关系。

但是讽刺的是,几十年后,当年的比武录像终于公诸于众时,现代观者无不大呼上当,甚有人妄自菲薄,以此为据,声称中华传统武术皆是虚有其表,当真实战起来,比街头小混混尤为不如。

太极门吴公仪VS白鹤拳陈克夫,比武录像截图,不甚清晰:

这种说法,完全可以理解。实际上,笔者本人第一次看这场传说中的世纪大战的视频录像时,同样是笑得直不起腰来。两位传说中的武林高手,丝毫没有电视、电影中的高手风范,什么见招拆招,什么缠丝劲、颤抖劲,完全看不到。两位大师犹如不会丝毫武功的小学生,抡动双臂乱挥乱舞。

尤其是白鹤门的陈克夫,第一回合的一轮急攻,左脚踩着鹤拳门的七星步,右脚踏着西洋拳的蝴蝶步,而双手……赫然使的是幼儿园小朋友的独门秘传“王八拳”,而下场也跟众多小朋友一样,被对手一记直拳,打得鼻血长流,半晌直不起身来。

可是等等,我真的看清楚两人的出手了吗?

笔者把播放模式设置为慢速,开始从头慢慢观察两位大师的一招一式。鹤拳我是全然不懂了,太极拳倒是看过不少相关的书籍,知道一些常识。在慢镜头下,我才看见了吴公仪先生以太极化劲将陈克夫的拳力卸除的动作。陈克夫不愧是外家高手,出手之快,绝非常人所能企及。

那所谓的“王八拳”,在慢镜头下,赫然是极具美感的招式,犹如白鹤舒翅,双臂交互轮击,四下攻击,分别用了四种截然不同的手法。而吴公仪先生以半招“揽雀尾”化解来招,半招“进步搬拦锤”反击,两个半招,浑然一体,俨然有了点“左右互搏”的味道。

而这些,在正常播放速度下能被看见的,只是一记普通得近乎市井的直拳。

当年吴陈二人比武盛况,虽经报刊和广播传媒界的书生秀才们极力渲染,现场一般观众仍然不免觉得失望,只觉传说中的武术大师不过如此。

金庸既与吴氏太极一门渊源匪浅,借着小说《飞狐外传》的天下掌门人大会一段情节,有意无意的为吴公仪作了一些分辩:

【高手比武,若非比拚内力,往往几个照面便分胜败,而动到兵刃,生死决于俄顷,比之较量拳脚更是凶险得多。双方比试者并无深仇大怨,大都是闻名不相识,功夫上一分高低,稍逊一筹者便即知难而退,谁都不愿干冒性命之险而死拚到底。因之在福康安这些只识武学皮毛的人眼中,比试的双方都是自惜羽毛,数合间便有人退下,反不及黄希节、桑飞虹、欧阳公政、哈赤和尚等一干人猛打狠殴的好看。但武功高明之人却看得明白,出赛者的武功越来越高,要取胜是越来越不容易,许多掌门人原本跃跃欲试的,这时都改变了主意,决定袖手旁观。有时两个人斗得似乎没精打彩、平淡无奇,而汤沛、海兰弼这些高手却喝起彩来。一般不明其理的后辈,不是瞠目结舌,呆若木鸡,便是随声附和,假充内行。】

这就是所谓的“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了。  华夏武术的精彩, 主持天下第一掌门人大会的福康安福大帅纵然位高权重,也是无论如何都看不懂的。

福康安:

不过金庸先生的小说虽好,说到自身的真正武学修为,想来也不过同我辈看客一般,“ 随声附和,假充内行”罢了,一笑。

(本文大部分内容为笔者好友【最后的浪人】 原创撰文 | 授权【狐狸晨曦】整理发布)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