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非:生活教育不止于学会生存

有些教育话语,用熟了,时间长了,便以为是常识,细究下去,实为误识。比如,人们总说学生“以后要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好像眼下学生还站在社会之外,还没有开始生活。

其实,学校是社会的一部分,学习本身就是生活;学生在校,同样身处社会,学习是他生活的主要内容。不能把学校与社会隔离,不能认为学生没有“生活”。教育是生活的一部分,是教育工作者应当认同的常识。

01

生活即教育,学生从学校课程中接受的生活教育,和他在学校之外的生活,存在不可分割的关系;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正是学生要接受的教育。

可是,在应试教育环境中,一所学校想要不违背教育常识,重视从生活中获取教育,一定会经受广泛的质疑和沉重的压力。

2020年夏天,一个意外的机缘,我参观了深圳玉龙学校。学校临时邀请我参加一个活动视频的录制:校长黄美芳要现场教学生做潮州菜“萝卜丝燉蛋饺”,请我客串嘉宾。所幸我能做点家常菜,不发怵,拍摄很顺利。后来知晓,这所学校,要求九年级学生毕业时能做6道以上的家常菜。

这所学校有相对完整的生活课程,培养基本生活技能和习惯:小学一年级要学会整理内务,学系鞋带、叠被子;中高年级可以学礼仪、茶艺、剪纸和烹饪、烘焙等;还要学人际交往,学会“与人相处”,等等,每个年级都有学习任务。

校长和老师们认为,这些生活内容,比“做题”重要,因为这是人的基本生活能力,学校有教学责任。换个角度,如学生没有基本生活能力,等同于没有学习能力;学会生存,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合作,享受生活,是文明社会的教育期待。

02

生活教育着重习惯培养,是为了防止学生出现“无能状态”,基础教育之所以要“五育”并举,正是对学生的未来负责,让学生在教育中获得比较全面的发展。

在这所学校,我看到了落实在课程表上的生活课,担任不同课目的老师介绍了他们编写的教材和教案;最让我感到宽慰的,是绝大多数家长支持学校的办学方针。

和以往相比,国内很多学校,学生生活自理能力比较差。到了应试教育形成风气时,这种“失能”状态在学生身上愈加明显。

十多年前,曾问学校宿舍管理员,新生报到时有没有不需要家长送的,他反问:“这怎么可能!”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多次看到学生扛着行李,乘公交车加步行,自己到校报到。

现在,每天早晨,校门口送学生的车经常造成交通堵塞,许多家长就是不肯在稍远的地方停下让孩子走几步路。大学老师则说,还有家长到校外租房,轮流来照顾大学生的,真不知道这些学生毕业后怎样“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有家长说,家里冰箱和厨房有许多半成品,稍微热一下,就能解决三餐;可是上高二的孩子连泡面都泡不好,一定要妈妈回家,“除了考试,啥也不会”。生活能力即是学习能力,连基本生活都不能自理,实际上就是“学习有困难”。

03

对江苏教育有了解的老师,很多都知道南京浦口区五里村行知学校的杨瑞清。杨瑞清从南京晓庄师范毕业后,践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在江浦县的五里村小学当老师,他在那里工作了40年。

我经常介绍他的教育观,认为他是真正实践生活教育的行家。他引导学生认识脚下的土地,了解土地上发生的事,带领学生了解劳动者,在生活中学习。

曾有教育界人士对我说杨瑞清的学生能劳动、自理能力强,农业知识知道得多,可是学科考试没什么优势,考不过县城的学生。

我觉得,教育行政干部这样评价学校,很不专业。学科考试低一两分没什么不得了,但学生没有劳动观念,“有可能先饿死”,——我并不后悔当时这样说有什么唐突,我至今仍然持这样的观点。不是杨瑞清的学校教育有偏向,是现在的考试有问题,“考错了”。因为“考错了”,所以才有大面积的“教错了”。

应试教育鼓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在社会和家长的侍应下,跑出了一大群没有生活能力的巨婴,低能“巨婴”的出现,不正是因为有一个“什么都不需要自己动手的学生时代'吗?

04

重视生活教育,也要防止一个误区,即不能把生活教育窄化为生存技能的学习,而更应当注意,生活本身就有教育的功能,人在生活中的摸索和积累,让他的经验和知识上升为生存能力和创造欲望。

在生活中,培育“学习”的能力,获取学习的趣味,提升生活品质。譬如烹饪,如果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仅仅作为一种谋生技能,那可能不是生活的全部,在那样一个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积累,有所创新,才成其为“教育”。在未来,很多劳动将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状态下,简单的生活技能学习,其教育价值或许会需要人们重新去认识。

引导学生在教育中认识生活的意义,在生活教育中感受人生价值,树立生命意识,最终目的,是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成为和谐的人,而不是一台考试机器。生活学习的意义远远不止于生存,我们希望学生学会的是“生活”,而不是“活着”。

来源 | 《班主任之友》2021年7、8月,转自教师博览

(0)

相关推荐

  • 当代“陶行知式”的教育家杨瑞清:学会赏识 爱满天下

    陶行知先生说过:"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爱的达成,是有规律.有原则可循的.这些规律.道理并不深奥,都是我们司空见惯的东西,这些已经深深地融 ...

  • 教育之殇

    (499) 教育之殇 6月7日早上7点50分,就在2018年高考即将开始时,河北省承德市平泉一中考生郭某,因不堪高考的压力,趁着母亲买早餐之际,从租住的七层楼房上跳了下来. 教育的目的本应是让人们能够 ...

  • 吴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

    如果就此批评教师没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那是对教育的苛求,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教育的误解. 常有教育专家引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听上去很像教育的真 ...

  • 特级教师吴非:“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是对教育最大的误解!【一点资讯】

    小磊哥说 如果就此批评教师没能把所有的孩子都教好,那是对教育的苛求,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对教育的误解. 常有教育专家引述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听上去很 ...

  • 【教育读书】吴非: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何而来?

    让知识回家 一站式收藏您的阅读与创作 [教育读书] 批判性思维能力从何而来?     每年的高考作文题都会引发社会的各种议论,但我最关注的,仍然是评价标准有无改进.如果高考作文评价仍然墨守成规,引导学 ...

  • 生存,而非生活

    生存,而非生活

  • 转给情人的钱要全部返还吗?非婚生子的生活教育费用能否扣除?

    案号  (2020)皖11民终3449号(案例来源于裁判文书网,均为化名) 一审诉讼请求  甲女向一审法院提出诉讼请求:要求乙女返还甲女398700元,并承担诉讼费. 一审认定事实 甲女与甲男于199 ...

  • 学会生存而不是生活‖文/施成皓

    学会生存而不是生活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思考了一个问题. 我是否讨厌现在的生活? 说实话,一个二十岁的男孩提出这样的问题确实略显消极,也含有一点悲观的态度. 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我已经做好了被下稿的准备, ...

  • 吴非:教师至少不能庸俗

    "师不必贤于弟子",教师的职业根本,在于他能否引导学生正常地学,至于他自身的专业知识及学历等等,也许不是最重要的.这个观点,人们未必认同.教师专业水平自然越高越好,谁也不希望遇上低 ...

  • 生活的意义不仅仅是生存

    不久前,被很多爆改出租屋的图片刷屏.毕竟,房子是别人的,生活却是自己的.这与金钱无关,与他人无关,一间简单的小室,也可以成就自己的小世界.法国作家雨果说过:"人有了物质才能生存:人有了理想才 ...

  • 《都挺好》大嫂吴非心机有点深,但不算多坏吧?

    一周11集,不知不觉<都挺好>已经来到了31集,这部剧集数不多,如今也只剩15集了!作为一部都市家庭情感剧,讲的就是一大家子那些烦人的事,这样的电视剧相信大家已经看过不少,但<都挺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