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人忆 | 老家老井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老家老井

——童年纪事之五十

文/老农民

离开老家,在外地生活已经近四十年了,虽然一年之中也时不时往老家跑,但对于老家的老井实在已经久违了。尽管梦中常常见到这一口口当年的老井,可梦见的总是急急忙忙排队绞水担水,每一次都会在焦急中醒来。今年正月,趁回家的当儿,特意去当年的几口老井看了看,也已是面目全非,不似当年。可它留给我的深刻印象,始终萦绕在脑际,今生恐怕实难忘记……

老家座落在一个黄土圪梁梁上,高高在上,全名大石岭,简称岭上,绰号干岭上。记得小时候,夏天经常是连阴雨,有时连着能下七、八天。突然大雨如注、平地起水,周围的沟里也常常发些洪水,大有把豆村周围淹没的架势(五台方言,意为样子)。我们常常开玩笑说,老龙王发威,淹了豆村地区,岭上的人正好坐在瓜地咀(村前地名)圪塄上洗脚凉脚。这真是高有高的好处,可高也有高的赖处。比如说挖井吃水就是个大困难。

概括起来,老家的水井有两大特点,一是多,二是深。

正因为挖井吃水困难,所以就尽量多挖水井,人们总以为挖多了总会挖出一眼汨汨流淌,甜爽可口的水井来。

那天有机会和一个干哥估摸了一下全村的水井,少说大概也有十大几眼,连上枯井,只会更多。人家别的村子两三眼就够多了,我们十大几眼井也吃不上个好水。尤其是到干旱的春季,更是为水发愁。所以十里八乡总会流传岭上人吃水的故事。说洗锅水也舍不得倒掉,准备澄澄清利些了,晚上还熬稀饭用。故事虽有些夸张失实,但也可见水的为贵。甚至有人不惜编歌唱道:胡麻开花一片片蓝,有女不嫁干岭上。有吃没水干渴煞,畅开用水难上难……

这么多井,遍布村前村后,村左村右。有的在梁上,有的在沟里。有的在街上,有的在院里。才有了叫圪洞子、圆口子、榆树底、王家院、高家院、郅家院、西沟里等等名称的水井。集体之前,除了几眼水井属于全村,大部分属于私家。这些属于私家的水井,想来必定是万般无奈之下,集父子,或兄弟,或全家,或几家,或一族之力,日久天长,挖掘而成。你想,如若估计不准,很可能就是一个没水的黑窟窿,将近百米的深井若不是生活逼迫,谁肯狠下决心,拼着全力作此无用之功。

除了井多,还有井深,这也是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虽然没个具体的数据,人们遥估也在二十大几丈,或三十丈左右。先来讲个故事吧。据说有一年天旱,井里没了水,人们就商量着趁此机会淘淘井(清除垃圾淤泥),井上用辘轳往上拉土的人稍不注意拨拉到井里一颗羊粪蛋,把井下掏井的打下个大疙蛋,眼看就快皮破血流。你想想它有多高的落差,多大的冲击力才会如此这般。

记得那时井上绞水,从未见人们手握辘轳把,一圈又一圈往下放井绳,而是采用“跑"(也可作抛)辘轳的方式。具体的做法是,两人对面站在辘轳的两边,放拴柳罐的井绳到井里,四只手摁在辘轳上的井绳上,两人可根据井绳下降的速度,或用力摁住减速;或稍微松手加速。这样"咣当、咣当",“咣当、咣当”,一阵儿就可以把装水的柳条罐放到井底。这可苦了这四只手,摩擦生热,细皮嫩肉绝对是受不了,不一会儿就会两手生疼,有时会磨出血泡。只有两手老茧的受苦人才不当回事儿。为什么会采用这法子,当然是井太深,照着别村手把着一圈一圈放绳,在这里牛年马月才会担上一担水呢。就是这么着,整整一个早上,能挨上一担水就实在了不起了。有时遇上天旱年景,井里水浅,只能装下半桶或者少半桶,得绞上四五次才能添满一担,水还是炼糊糊(五台方言,意为井水不清),担回家去,澄上半天,才可以使用。有时这个井里实在没水了,我们会扛上辘轳,拿上支架,担上水桶,另寻他处。反正村里有得是水井,哪里有水哪里去。

正因为吃水如此费劲困难,一般老弱病残,或者没有壮劳力的家庭,好多人家雇人担水。记得小时候,父亲在外,我也幼小,只好用人担水。母亲会把一张黄表纸贴在灶君爷的大门上,每担来一担水,母亲会点上一柱香,当着担水人的面,用香头在上面烫一小窟窿眼儿来计数。顺便把这柱香供给灶君爷表示敬意。

其实关于水,关于井,也不全是遗憾,还有好些值得怀念值得高兴的事儿。

比如说等待绞水的空儿(五台方言,意为空间,空闲),十几个人趷蹴在井台的旁边,那可就红火热闹了。这是村民互相之间交流沟通的时间。人声鼎沸,热闹异常。你播报家长里短,他讲述奇闻异事。说个笑话,讲个正事。好些人情世故,礼数交往都是在这儿学到的。真是不出十分钟,便知天下闻。闲来井台坐,胜读十天书。

再比如,老家的老井和我们童年的淘气是紧紧连在一起的。我们会找到暂时不用而封住井口的水井,从缝隙中往里扔石头,专听那“叮咚,叮咚"的响声,觉得比什么声音都好听。面对枯井,那更是欢呼雀跃。秋冬季节,我们会找一大把干的老棉蒿,划一根火柴点着了,扔到井里看好看。老棉蒿辟里叭啦响着燃烧着,照亮了这黑乎乎的枯井,煞是有看头。偶然之间,也会点着了井壁上积年的干柴草,从井口到井底,烟尘缭绕,一片红光,宛若火龙现身,把我们乐得拍手欢呼。

当然最高兴最痛快的要数玩累了,出汗了,口渴了,我们会成群结队跑到井口,趴在水桶上喝刚刚打起来的井花凉水。“咕咚,咕咚"一阵猛喝,香甜可口,从头心凉到脚心,浑身舒泰,万分惬意。

我们知道,正是有了井,人类才结束了随处游荡和随时漂泊的状态,过上了安居乐业的好日子。正是有了井,人类才可以聚族而居,繁衍生息,才可以有了家,有了村,有了镇,有了城市。它存在的意义实在深远伟大,非我们一般人所能想到的。

尽管她滋养过我们只是一时一地,我们也不该忘记她。尽管她的供给有限,好比一个瘦弱的母亲,没有充盈的奶汁把我们滋润的肥头大耳,可她完全是尽了力的拼了命的,我们应感恩于她。

后记,从七十年代后期,老家已经吃上了深井水(人们习惯上称为洋井水),並且通到每家每户。似乎缺水的日子不再,好些老井已经废弃,但愿以后的日子越过越好。但老井对我们的哺育却永生难忘。

文/老农民 原创

编辑/五台人(sxwutairen)

原创投稿,其他公众号如需转载,

请联系小编加白名单,严禁洗稿盗用,谢谢合作。

(0)

相关推荐

  • 【澧水之水•乡愁系列】|(湖南)廖和平:故乡的老井(外一篇《母亲的酒》)

                                                2021年第170期●总第786期 走近作者 廖和平,湘潭市作家协会会员.湖南省杂文协会会员,先后在<湖南 ...

  • 朱良启丨村头的那口老井(散文)

    在学习北宋婉约派词人柳永的词中名篇<望海潮><雨霖铃>时,我向学生介绍柳永生平及时人对其的评价,引用了这样一句话:"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不料让我没想 ...

  • 老井(散文)

    benxx 发布于2021-03-18 08:34   昨天朋友圈我小时候的朋友玉生君发了篇<村北旧事>,其中说到这口老井,一下子戳中了泪点,老泪纵横,为了平复情绪作此文以记之. < ...

  • 【西南文学•散文】赵 成/内蒙古/村中的老井

    西南文学·总编推荐 --微刊总第1369期-- 欢迎点击以下链接,关注相关资讯 [西南文学·快讯]阿 月(四川)/<西南文学>作家工作室联盟隆重上线          [作家简介] 赵 成 ...

  • 刘国友 散文 那井 那人 那事

    故乡是我们人生的根,漂泊他乡的游子总爱回想与故乡有关的那些往事.在漫长的岁月里,每每看到"离乡背井"这个词,我就会对故乡的老井,故乡的人,故乡的事,涌起无尽的温馨悠远思念. 小时候 ...

  • 五台人忆 | 走进老里西

    作者简介:缘又圆(网名),老家五台.生活中大家叫她卫卫,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走进老里西 文/缘又圆 五月的一天,我和姐姐.弟弟.弟媳.侄女六人一起去挖野菜. 弟弟说:城周围没有可挖之处,我带你 ...

  • 五台人忆 | 老锁昌锁

    作者简介:老农民(网名),五台豆村大石岭村 人.受过苦,教过书,做过饭,修过路,架过桥,背过窑,经历颇丰,终无所成.曾任职于忻州师院,现已退休. 老锁昌锁 --童年纪事之四十九 文/老农民 老锁昌锁, ...

  • 五台人忆 | 爸爸的故事

    作者简介:刘华,五台县人,现居太原,国企小职工一枚. 在我记忆以来,父亲的工作不是高官,不是商人,就一名普普通通的农民工.说这话之前我没有想博得任何人的同情,因为我知道,这个社会跟我一样状况的还有很多 ...

  • 五台人忆 | 父亲

    作者简介:山水间(网名),五台人,小名 虎虎,忻州工作. 父亲 收回最后一瞥目光,我默默地注视着墓匠师傅将父亲墓前的石板扣上,就在我转身即将离去的瞬间,千种惆怅,万般痛楚突然涌上我的心头.父亲啊,我们 ...

  • 五台人忆 | 1968年5月的某一天

    作者简介:陈大宁  :五台人.下过乡,放过牧,上过大学,教过书.现已退休. 那年草青青 1968年5月的某一天,呼市各中学老三届(包括初高中)百十多名同学在一片锣鼓喧天,人声鼎沸的欢送人潮中登上开往草 ...

  • 五台人忆 | 温柔的力量

    作者:周龙翔,56岁.山西五台人,博士,高级工程师.现在广州工作. 温柔的力量 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十九日,母亲入土为安,回到了家乡山清水秀.云雾缭绕的半山仙境. 母亲于一九三一年农历十一月初二出生于五台 ...

  • 五台人忆 | 杨树叶勾起的回忆

    作者简介:卫卫,老家五台,曾从事财务工作.现居住忻州 巧儿得知我和梅子回到了五台,特意到村里砍回不少的杨树枝,约好让我俩去她家摘杨树叶子. 好多年都没有吃过杨树叶了,我们兴奋不已.小时候,春天常吃嫩杨 ...

  • 五台人忆 | 看电影

    作者简介:闲云野鹤,五台人. 小时候,在老家乡下最盼望的是看电影. 电影在一个乡的十几个村里轮流放着.到了临近村子的时候,便有些迫不急待了.那时,课后作业也不多,便相跟上哥哥以及其他伙伴们去看.大黑天 ...

  • 五台人忆 | 坐飞机

    作者简介:滤岸松(网名),五台人. 坐飞机 1994年,我们要去贵阳开会,行程是,先从太原坐飞机到北京,再从北京转机飞贵阳.那时的坐飞机,可不是想坐就能坐的,还得经过领导批准呢.说到要坐飞机,我很兴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