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担心中国当前文化氛围下的基础科学发展:...

很担心中国当前文化氛围下的基础科学发展:
现在很明显的事实摆在面前,科学就是人类的未来,假如强人工智能突破,人类可以获得免费的体力智力仆人,取代现在所有的工厂和劳动力,人类只用互相用娱乐,思想取悦对方就行了,这就会成为未来的最大产业。假如更高深的科学被突破,那不敢想。所以科学就是一个民族的根本竞争力。
但,科学的文化本身与我们格格不入。
我有这么一个观察:
如果一种民族氛围下,某种智力,体力,甚至游戏形式看上去“和谐”,“优美”,“时髦”,“不违和不尴尬”,那么它就会成为一个族群文化和传统得到保留和传承,所以你会看到世界上许多奇奇怪怪的民族有着奇奇怪怪的风俗和习俗,就像围着篝火跳舞过大年放鞭炮一样,不过科学和数学恰巧是那个对人类文明进步对有作用的那个罢了。
就像中国唐宋时期流行诗歌文化一样(试试用粤语朗读一下古诗词),所以元之后,汉语发音产生了阿尔泰化,朗读诗歌不再那么优美有韵律了,所以也就没落了。
人类的想法和行为本质上都是情绪动机驱动的,人都有追求良好感受,远离不好感受的本能,任何人都不能免俗。试想一下如果你穿上一件新衣服很合身,别人都夸你,你也自我感觉良好,那么你就会有动力天天穿着它到处炫耀,一种美好的感觉洋溢在你的周围,你会乐此不疲,做生意赚钱,升官发财,以及看起来高大上的研究科学哲学都是基于这个简单的人类生理学特征的。这一切也都源自于人类追求美,厌恶丑的本能。所以说科学家首先要“看起来像一个科学家”。在回想下《走近科学》和《BBC地平线纪录片》那个给你的感觉像科学?
所以,假如每个从小心怀科学梦的我们被嘲笑,尴尬,边缘的不良感觉泯灭了当初的激情,那么怎么可能科学成为这个文化下美丽,时髦的流行呢? 因为它在这个文化下看上去就是不美,甚至违和尴尬的啊。

怎么改变呢?
下田种地要有农民的样子,上台跳舞要有舞者的感觉,文化的在外基础就是“人”,以及“人说出来的话”,只能期待一代代人的改变

以上的想法只是看到下面的微头条有感而发: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