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黄类方(一)——伤寒发热骨节痛,解肌发汗麻黄汤
【原文】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方药】麻黄三两,去节 桂技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汤去皮尖上四味。【煎服】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发挥】
治疗外感发热疾病,为风寒袭表所致。发病多为感冒初期,有时寒邪直接入里中脏,有时寒邪入里化热,所以麻黄汤证不容易把握。麻黄汤在治疗发热疾病时,其临床表现为:高热,体温多能达到38.5℃,恶寒,若有寒战,体温甚至能达到40℃,多有头痛或骨节疼痛。麻黄汤证一定无汗,若有汗,体温不可能太高。舌象一般无明显变化,脉象多浮紧有力。
把握好麻黄汤的病机,其退热效果往往一剂知,二剂已。其效果虽好,但难以把握时机,麻黄汤证一闪即逝,形成他证。这也是很多中医大夫不会使用麻黄汤的原因。
现在人在麻黄证时,往往应用清开灵、新癀片等药,更有甚者使用消炎药,热虽退,但邪气留在体内,有人表现为长期咳嗽,有人形成慢性鼻炎、咽炎。
【病案】
刘渡舟医案:刘某某,男,50岁。隆冬季节,因工作需要出差外行,途中不慎感受风寒之邪,当晚即发高烧,体温达39.8℃,恶寒甚重,虽覆两床棉被,仍洒晰恶寒,发抖,周身关节无一不痛,无汗,皮肤滚烫而咳嗽不止。视其舌苔薄白,切其脉浮紧有力,此乃太阳伤寒表实之证。治宜辛温发汗,解表散寒。用麻黄汤:
麻黄9克,桂枝6克,杏仁12克,炙甘草3克,1剂
服药后,温覆衣被,须灾,遇身汗出而解。(《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
原按:麻黄场为发汗之峻剂,用之不当,易生它变,不少临床医生畏惧麻、桂,不敢投用。一见发热,便认为是温热之证,滥用车凉之品,反令表寒闭郁,久久不解,或致久咳不已,或致低烧不退,或致咽喉不利等,不一而足。盖表实证之发热,乃由卫阳闭郁,正邪交争所致,故发热必伴有恶寒。这与温热病的发热不恶寒,并伴有口渴伤津之候,有其本质的区别。风寒郁闭卫阳,故直须辛温发汗,寒随汗出,卫气一通,则发热自退,即《内经》所谓“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也。
本人按:刘老医案中,麻黄:桂枝:炙甘草=3:2:1,是按照原方而来,刘老在其他医书中提到,若桂枝、炙甘草量增加,其发汗效果便会减弱。
【再发挥】
麻黄不仅仅治疗外感风寒表实证,也可以治疗喘证、鼻炎、高血压、胸痹、颈椎病、高血压等病,但其病机一定为风寒束表,其脉多为紧而有力。
麻黄汤使用不当会出现心悸、汗多甚至亡阳,医者应仔细辨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