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石塘老街

 白天逛石塘老街原本不在计划之内的,年初四清晨去千年曙光园拍摄日出后,顺拐去后山拍摄石屋,没有按原路返回,沿着山路稀里糊涂就来到了老街,春节期间大多数店铺都闭门谢客,为了寻找吃早餐的地方,几乎走遍了整个老街,也因此有了这篇《大年初四早晨我走进石塘老街》的文章。


从山上下来,一直走到山洞隧道口,分叉的另一条路是去石塘老街的。老街里有菜市场、早点摊、理发店、杂货店,是石塘人的市井之地。

街道十分狭窄,且比较弯曲,原住民以及游客来回走着,难得一见的拉板车。


石塘是一个古老的渔村集镇,旧称石塘山。老街是S形的,自南向北走向。


早在宋元时期就有居民在此繁衍生息,明清时期,福建惠安县渔民陆续迁徙至此。为防台风袭击和海盗登陆抢劫,他们就地取材,开岩凿谷,砌石屋,造石墙,筑石路,垒塘堤,在此捕鱼安家,繁衍后代,将荒凉的海岛建成了一个“人家住在潮烟里,万里涛声到枕边”的渔村集镇。


当终于走进石塘,漫步于老街中,虽然已经做好看不见成片石头房子的准备,看见那些现代化却毫无美感的钢筋水泥,依旧怅然若失。而那在钢筋水泥的夹缝中生存的石头屋子,便成为我的惊喜。每见到一座,便前后左右细细观看,生怕一不小心,便又不见了。

老街的街面原是由石块拼砌成的,现在满街的石头块不见了,取而代之是毫无特色的水泥路面。


一路行走,偶尔也能看到几幢老房子,里面大都住着慈祥的老人。

沿着石塘老街的标牌进去,都是卷帘门关闭的摊点,房子也都是楼房了,己找不到老街的印记了,只有那弯弯窄窄的路,还是原来的,但路面也铺上了水泥。


穿梭在石屋间。听老人聊天,虽然基本听不懂他们说的什么,石塘方言很难懂。


老街上,有我们平常可见的饮食店、服装店、鞋店、百货超市。


老街上的早餐摊,主要集中在这一段,周围是菜贩子集中的自由市场。

赶早市的,挑着筐,提着篮子,纷纷来到菜市场,等候人们来选购。贩菜的人们开始了他们一天中最忙碌的时候。
瞧,站在三轮车旁边的大姐,在和卖菜的汉子讨价还价。
芦根,据说能清热、降脂、降压。


住在这里的居民,多半说着方言,因为一部分是闽南移民,所以和他们对话,常常有种不知道身处浙江还是福建的既视感。独特的人文气质成就了这里难得一见的热情……


拄着拐杖的老爷爷,问了声价格,没买,笑呵呵地走向别处去买菜。

菜市场的早晨是喧闹的、忙碌的、愉快的。
(0)

相关推荐

  • 南门菜市场往事

    接着上篇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向阳路胜利街有一个大转盘.大转盘往南就是南关大街.南关大街北起大转盘,南到人民街.它的路西侧有几条巷子往西可通柳树行子.爱国路,走过去有一个菜市场,就是南门菜市场. 在我 ...

  • 散文||清晨的“十二米街”

    清晨的" 十二米街" 方佳烨||福建 在我家附近,有一条约十二米宽的街道,其中的一段,是"自然形成"的街道菜市场,每天早晨,总是特别拥挤.家乡人谈话时如果说到& ...

  • 心碎!这条120岁的老马路将要拆除!上海人的又一集体回忆即将逝去…

      顺昌路   不想跟你说再见!  100多年前,这里是民国时期的网红菜市场 法国人把它称作"Market Road'. 20年前,这里是上海出名的美食一条街 在隔壁新天地蹦完迪的年轻人 都 ...

  • 县城老街的这条路…

    人的这一生,走过好多好多的路.在这走过的路中,走得少走过这么一次几次的,很容易让人忘却的.现今公路的建设也会让这里那里焕然一新,改模换样,今非昔比,让你根本就找不到原来的路迹. 在我们走过的这些路中, ...

  • 南浔印象:老街断想

    到南浔,按图索骥的是小莲庄.嘉业藏书楼和三处名人的旧居等等收费景点,意外收获的是小镇街上不经意间的风景.不说百间楼,不说荻塘古道,光是市河两侧,也是充满着水乡的韵致. 南浔的老街,完全是个步行区,断无 ...

  • 印象长沙老街

                   地处长沙城中心的太平街是与长沙古城的历史同样悠久的老街   这条300多米长的街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西汉政治家.文学家贾谊的故居就在这条街上.石牌坊.麻石路.石库门. ...

  • 栗江风韵:桐木老街印象(1)

    作者简介: 饶少萍,网名奕轩,上栗县桐木镇人,1958年出生,高中文化,上山下乡当过农民,也入过伍当过兵,从征后参加过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便在上栗县乡镇和县直部门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直到今年退休. ...

  • 栗江风韵:桐木老街印象(2)

    作者简介: 饶少萍,网名奕轩,上栗县桐木镇人,1958年出生,高中文化,上山下乡当过农民,也入过伍当过兵,从征后参加过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便在上栗县乡镇和县直部门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直到今年退休. ...

  • 栗江风韵:桐木老街印象(3)

    桐木老街印象 三.风俗人文 文/饶少萍 老街建埠时年长,齐名五镇扬赣湘. 两省三县吸精华,借重南来北往商. 商兴还需文化先,五湖汇聚吴楚襄. 口音独特标一炽,有别周边县与乡. 发声铿锵短有力,仿佛国语 ...

  • 栗江风韵:桐木老街印象(4)

    作者简介: 饶少萍,网名奕轩,上栗县桐木镇人,1958年出生,高中文化,上山下乡当过农民,也入过伍当过兵,从征后参加过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便在上栗县乡镇和县直部门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直到今年退休. ...

  • 栗江风韵:桐木老街印象(5)

      五.百匠增辉 街小巷不深    隔墙共鸡鸣 各业艺匠聚    开工通街闻 商贾辜老总    生意顶精明 孤身闯南北    只求微利盈 奇货善调剂    从不黑良心 白布变黑青    染坊老板寻 墨 ...

  • 栗江风韵:桐木老街印象(6)

    '>   六.姓氏趣品    老街分西东    姓杂相处融 寻常平民家    姓氏九州同 胡梁一排栖    两头居况钟 三横竖读王    凉亭随客从 文刀尊刘府    人众沐东风 三户阙甘肖   ...

  • 栗江风韵:桐木老街印象(7)

    作者简介 饶少萍,网名奕轩,上栗县桐木镇人,1958年出生,高中文化,上山下乡当过农民,也入过伍当过兵,从征后参加过两次对越自卫反击战,退伍后便在上栗县乡镇和县直部门从事教育宣传工作直到今年退休. 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