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60岁以上人群中一半患有高血压!发现这些症状需要去医院

高血压的发病与年龄明确相关,2015年中国居民健康状况调查显示,我国≥60岁人群中一半患有高血压。与中青年患者相比,老年人的生理功能减退,合并疾病多,因而老年高血压的治疗更复杂。了解老年高血压的特点可以更方便疾病的治疗和管理。为了老年人的心血管健康,一起来看一看协和医生怎么说吧——

专家介绍:李玲

北京协和医院心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擅长高血压、血脂代谢异常、心力衰竭、心肌病的诊治以及应用心脏超声诊断心血管疾病。

老年高血压的特点

1、收缩压(高压)增高,高压和低压之间的差值增大。

老年人收缩压(高压)水平升高,而舒张压(低压)在60岁以后呈降低趋势,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高压高)是老年高血压最常见的类型。

2、血压波动大。

老年人动脉壁僵硬度增加,而压力感受器敏感度下降,自主神经系统调节功能减退,这就使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更易随情绪、季节和体位的变化而变化,表现为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高血压、清晨高血压和餐后低血压。

3、假性高血压增多。

指日常的袖带法所测血压高于有创的动脉内测压,多见于动脉严重钙化的老年人。肱动脉钙化和僵硬度增加导致袖带充气加压后血管难以压缩,患者表现为持续血压升高而无明显靶器官损害,或表现为降压治疗后出现低血压症状而袖带血压仍然偏高。老年人应注意假性高血压,避免过度治疗。

4、继发性高血压容易漏诊。

多数老年高血压患者是原发性高血压,但不要忽略继发原因。老年患者较为常见的继发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肾血管疾病和肾实质病变。如果血压短时间内突然升高或原有高血压明显加重,应到医院就诊,明确有无继发性高血压。

5、诊室高血压或白大衣高血压。

老年患者在医疗环境中精神紧张,交感神经活性增加,易出现诊室里测血压升高,而家中自测血压或动态血压监测正常。所以鼓励老年患者积极进行家庭自测血压,有条件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

老年高血压治疗与管理

年龄≥65 岁,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诊为老年高血压。

通常情况下,降压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有一定益处,但对虚弱的老年患者而言,强化降压会增加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可能由此导致跌倒和晕厥的风险。因此老年高血压治疗前应经过医生的全面评估,治疗后要密切观察随访。

1、老年高血压患者初始评估。

老年人发现血压升高应到医院进行诊治,医生要评估患者血压水平、重要脏器功能、合并的疾病和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医生还应根据患者(尤其是80岁以上者)体重变化、行走速度及体力活动能力等评估患者的衰弱程度,了解治疗耐受性。

2、非药物治疗。

老年高血压患者应进行生活方式干预,少吃盐,多吃新鲜蔬果,适当活动。但由于老年人生理机能减弱,多合并骨质疏松、营养状况不佳等情况,进行饮食限制和减重时需慎重,避免因过度控制而影响生活质量,导致电解质紊乱和营养不良。

3、药物治疗。

老年人降压药物优先选择长效药物,从小剂量开始,缓慢加量,降压速度不宜过快,治疗初期及调整方案后需注意有无脑循环低灌注、体位性低血压及心肌缺血相关症状。常用降压药物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及由上述药物组成的固定复方制剂。此外α受体阻滞剂可用于伴有前列腺增生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的辅助用药。

4、治疗目标。

目前国内外指南根据年龄制定不同的降压靶目标,一般分为年龄≥65岁(或60岁)和≥80岁,同时考虑患者的生理年龄、衰弱程度、合并的临床疾病和治疗耐受性,对于体质衰弱的老年高血压患者给予宽松的降压目标,而健康状况良好的老年患者应尽量达到积极的降压目标。

根据《中国老年高血压管理指南2019》,对于65~79岁的老年患者,推荐目标血压<140/90mmHg;≥80岁的高龄老人,先将血压降至<150/90mmHg,若耐受性良好,可进一步将血压降至<140/90mmHg。对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的夜间血压升高的老年高血压患者,可睡前给药。餐后低血压的老年患者可少量多餐,餐后尽量保持坐、卧位,避免餐前服用降压药物。

老年高血压很常见,且会对心、脑、肾等重要脏器造成损伤,是导致脑卒中、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老年人应定期监测血压,发现血压升高后应到正规医院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同时应采取健康生活方式,不随便停药,不听信“根治高血压”的谣言。祝福每一位老年人都能合理控制血压,获得更高质量的生活。

图片/网络

编辑/王璐 王晶

主编/陈明雁

监制/张抒扬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