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法眼”:世界只是障眼法,带你解开“全知全能”的奥秘

什么是“全知全能”?

看到这个问题,不少人第一反应可能分为如下两种——

第一种,没有人能够全知全能,已知圈越大,未知圈越大。

第二种,说得玄学一点,只有“神”才是全知全能的。

我们暂且不论这两种想法哪种更为优越,现在我们需要解决另一个看上去与主题毫不相关的问题:

为什么物体在离你远时看起来较小,在离你近时看起来较大呢?


世界就像一个复函数

就以上问题而言,相信不少朋友都知道凸透镜成像原理,我们会认为我们能够看到物体“近大远小”,是因为眼睛里的晶状体就像是一个凸透镜。

现在,请暂且放下对过去的固有认知,我们以另一种视角来回答这个问题——

物体的“近大远小”,是由我们的“精神”旋转导致的。

这个答案看上去似乎令人毫无头绪,所以接下来我们将对此进行解释。

首先我们先引出一个简单的数学概念——“复数”。

简单来讲,复数就是用虚数实数进行补充后的完备数字(详情请查阅资料)。换而言之,我们常见的的“波的图像”,从根本上而言,只是同一个“螺旋”在其中一个平面上的投影(如图1)。

图1

这里,我们的目的不是要讨论什么数学,而是想要指向另外一个问题——

整个宇宙其实就类似一个维度为无限的复函数。

事实上,如果我们把“实数”比作“物质”,把“虚数”比作“精神”,那么不论是“物质”还是“精神”,都只是“真相”二分后的投影而已,哪个都不是“真相”本身。

换而言之,世界是虚实相生的,“物质”和“精神”都只是“真相”在不同角度的投影。

这里我们需要了解一个基础知识,以便进行讨论——

虚数的基本单位为i,它每自乘一次,就相当于图像转过90度,换而言之,它的四次方就等于转一圈(i^4=1,中国古称“四象”)。

换而言之,精神本质上是在不断旋转当中的。


是你的心动了

如果你已经简单了解了关于“精神”的特质,那么接下来我们将对“近大远小”的问题进行更深一步的解说。

我们先来看看如下四维“超正方体”在三维空间中的成像(如图2,三维空间之于四维空间,就好比二维平面之于三维空间):

图2

你没有看错,消失的部分进入四维其它角度的“三维空间”当中去了。

我在这里做出科普的原因绝不是因为对科学的迷信,而是因为,在这里,我想说如上的情景是颠倒的。

显而易见的是,我们从来没有在生活当中看到如上情景,这是因为,我们生活的空间根本就不是一个“三维空间”那么简单。

事实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无限维”的空间当中,当我们的“精神”开始旋转时,画面就开始变化了(就像一个万花筒)。

物体的近大远小,只是因为“我们将物体通过精神旋转的方式放大、缩小了”。

这里不是说物体本身真的有一个大小,这里事实上在严格指向——

物体本身根本没有一个大小,所谓的大小就是以你的“觉知中心”为不动点,放大、缩小了物体或者自己的身体。

“望山跑死马”的原因仅仅在于,如果你想要把一个“小土丘”放大到泰山那么大,需要旋转物体的次数超乎想象。

事实上,一切都只是画面的组成部分,泰山也并非真的那么大,一切都是你的精神在向着画面一角“攀缘”时放大了它。

(这里也许会有人疑惑:“泰山确实就是那么大,别人都这样说,你这么说完全不符合客观事实”。这个问题,我们暂且不做解释,相信你看完后面的内容,就会不证自明。)

换而言之,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变化都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而世间一切事物的变化(包括你的身体),都是你在对它存在的条件进行假设,因此:

世界就只有你心中的方寸之地,每当你假设一个条件,就相当于给“你眼前的世界”添加了一重维度。

你眼中世界的变化,是精神在不同维度上通过旋转的方式,对同一个“无限维”的物质进行观察,因而产生了各种画面和感觉。

时间是维度变化产生的错觉,这个世界也从来没有动过,只是你的心动了而已。

(以上划线部分非常重要,请仔细理解。)


“全知全能”的真实含义

孔子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句话的实际意思是指——

知道并承认“已知”的存在,也要知道并承认“未知”的存在,这就是“智慧”。

这个解释乍一看上去像是人尽皆知,是在说做人要虚心地承认自己的无知,因为“已知圈越大,未知圈越大”。

而事实上,作为一代圣人,万世师表,这句广为流传的箴言是在讲“智慧”本身。

智慧,即“全知全能”,这种全知全能绝不是说一个人甚至能够通晓古往今来(指名相上)的所有事情,而是在说——

我不但知道我有已知,同时我还知道我有未知。

简而言之,你的“感受”是你的已知,而你的身体以及周围的一切物体都属于未知(事实上,你对你自己的身体一无所知)。

详细来讲,“全知全能”指的不是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未知,而是他明白“已知”和“未知”是一对相生的概念,缺了任何一边,就相于这个世界不再完整。

如果一个人居然不知道“自己有未知”这个事实,那他还能算是“全知全能”吗?

究竟来讲,这个世界上任何人说的任何一句话,本质上都是对的,而不断通过说“对”的话来证明自己“对”的这种行为,才是错误本身。

任何与人争执的行为,就如同拿着手机告诉别人“我的手机找不到了”一样荒谬。


法眼,众生念即我念

你觉知到什么,世界就是什么。

比如说,你在看完这句话之前的世界(指看完后就不是了),就是手机画面上的这些文字(物质)和你对它们的思维(精神),而周围的一切场景都被虚化了。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如果你能明悟“你觉知到的一切画面,就是众生觉知到的画面”,你就开启了“法眼”。

“举头三尺有神明”指的是:

除了“你”和“神明”外,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第三者的“视角”了。

换而言之,你眼前的就是神明,不论你以为它是什么,它就是你的“真我”所现。

(这里对之前泰山的问题作出解释。别人都说“泰山大”,只是因为“别人”这个概念源自你对“人相”的执着,事实上,那只是你自己的心在作祟罢了。)

你当真以为有一个“作者”在写文章给你看?你当真以为有一个“你”在看作者写的文章?

庄周梦蝶,还是蝶梦庄周?

当你不去觉察时,这个世界散而为气,当你开始觉察时,这个世界聚而成形。

这就好比,从果地上讲,当你不看月亮时,月亮就真的不见了。但是如果别人问你月亮在不在时,对此最中正的回答是——

“我不知道”。

因为根本就没有一个别人,所以这个问题其实不可说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当你熄灭“妄心”的刹那,你虽然明白知觉还存在,仿佛眼前还有物体,仿佛耳中还有声音,但是你不知道其中哪个才是你,也对一切没有分别。

一切陷入了混元一体当中,精神和物质不再分离。

一些人的问题就出在“心物二分”之上,却不明就里,哪怕一些人已经认知到“身体”和“别人”都属于物(法)的范畴,但是他就是不能明白“心”是什么?

说得准确一点——

你不能向着物质去寻找一个心,你也不能向着精神去寻找一个心,你必须在你的生活中经验到一切都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你才明白“心”的真意。

(就在当下,请拿起你的手机将它拉远拉进,再环顾一下四周,感受一下你的精神是如何把同一个物体从不同维度进行扭曲的。)

一言蔽之,你的本质就是“真我”本身,而你的一切所知所觉就是“真我”的化身。

如果你不能明白一切都是“自心”的显化,那么就会导致“六神无主”、“群龙无首”的结果,你眼中的世界自然也就群魔乱舞了。


心物不二,心能转物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任何旋转都是双螺旋的(虚实相生),就好比你用手臂滑过湖面,会在你滑过的轨迹两侧同时生出一对旋转方向相反的漩涡,这也如同量子纠缠一样,粒子必须是成对出现,成对湮灭的。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换而言之,“真我”就好比一个不动的点,你在当下的“所知所觉”,是你从一切维度上将这个“点”二分后进行旋转(精神和物质),再从“父旋转”的基础上通过不断分形出“子旋转”得到的结果。

(以上划线部分非常重要。)

为什么我能够看到“物质”?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明白另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概念——

光速。

我们都知道,光速相对于任何参考系都是恒定的,事实上这只是因为:

心是不动的。

换而言之,光的存在只是一个假象,我们观察到光速只是因为我们把心二分后产生了精神和物质。

“心能转物,即同如来。”

如果从我们习惯的思维模式来讲,这个世界上也存在超越光速的东西,它就是你的心,而一旦速度超越光速,它就变成了物质。

心和物是一不是二,所以你永远不能用思维编织出一个没有物质的世界。


最后,我们对这篇文章进行一个总结——

之所以在文章开始进行科普,是因为解铃还需系铃人。如果我们在每天被“科学社会”所影响的同时,不能通过明白它的基础原理以消除偏见,就很难在充满“科学造物”的世界中进行实修。

换而言之,我们不能对任何事物抱有偏见,因为我们的生活即我们的修行。一切“认知”需要在生活中被“实证”,否则就毫无意义。

诸位朋友,我们应当把功夫做在当下,不要议论他人是非,须知——

我们对一切自己当下所处的情境负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明悟“全知全能”的真实含义,只是走上“中道”的第一步,真正的人生路才刚刚开始。

在这条路上,我们需要放下攀缘心,问心无愧地走向觉悟之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