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重建古代名园——西园,西园与明朝公主、驸马的故事

不久前,《福州日报》发布一条消息,乌山西麓将打造双骖园、西园、半岭园和通德四大园区。

西园在宋、明两朝是福州重要名园,清朝时虽为私人庄园,后又历经各种改造,但依旧是福州文人重要的活动聚点。那么,西园在哪里呢?福州文化散文集《乡愁里的福州》中的《市舶府的梦中园林》详细地介绍了这座西园。本公号摘抄部分段落,以供大家了解。

恶魔太监高寀

西园是谁建造的呢?《乌石山志》记载:“明洪武初,驸马都尉王恭拓城,取土成六塘。成化间,为督舶太监高寀游䜩之所,俗称官园。嘉靖初,诏罢督舶,地遂废,后邑人王应时、福清薛梦雷递为别墅。中有夕佳阁、蒹葭草堂、水云亭、宾莲塘、山镜堂、阆风楼、鱼我桥诸胜。”

《榕城考古录》一模一样地照抄了《乌石山志》中西园的说法,认为成化年间的督舶太监围绕它建为园林招待宴客了。督舶太监高寀,这个人物在《福建市舶提举司志》中的市舶府太监历任职名的条目下并没有记载,因为嘉靖元年开始,福建市舶府(管辖福建市舶司)就被撤了。高寀是万历皇帝的亲信、特派员和密探,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来福建担任税珰(税监)。

而且,成化年间的市舶府太监是张贵、蒙信、施斌、韦查。高寀是万历年间的太监,担任税珰,并非督舶太监,因为万历八年又撤销了福建市舶司。所以,《乌石山志》和《榕城考古录》都记载错误。那么,究竟是谁建的呢?

这里介绍一下高寀这个人物。看明朝的皇帝好不好,就看他派出的太监做了什么事。弘治的太监邓原最廉洁,正德的尚春既有贡献也是巨贪,而万历的高寀故事听来令人发指。

万历明神宗朱翊钧在几次内外战役后,发现国库空虚,而且他继续建造宫殿,穷奢极欲地享受各种珍玩玉器,为了收罗民间钱财,开始向各地大量派出宦官做矿监、税监、盐监、珠监,其中税监来督理税务,以保证税款的足额上缴。

高寀来福建也是因为在镇江为万历帝搜刮民脂民膏有功劳,就来福建担任税珰(税监),主政福建税收。由于税监是皇帝的直派官员,地方官员根本没有管辖权。因此,高寀在福建可谓是只手遮天、权势熏天。明朝龙溪县名士张燮著述《东西洋考》详细讲述了高寀在福建的滔天恶行。

高寀一路大张旗鼓地来到福建,沿途网罗社会游手好闲的渣子、恶棍充当税役,其实就是其爪牙,组成黑社会组织,横行霸道、横征暴敛,敲诈勒索上至官员下至百姓,无一幸免。福州人民对他恨之入骨。他在福州任职期间对市舶有什么贡献吗?

嘉靖海禁,漳州月港海外贸易开始悄悄进行,到隆庆开海,漳州月港更加活跃,每年多达近三万两的税收,表面上是充作福建兵饷,其实却被高寀中饱私囊。漳州月港就成了高寀私人的财港。漳州海商恨之入骨,密谋绑架他沉海,高寀吓得不敢再去漳州。福州的城内都是士大夫,不敢如此对抗,高寀就为所欲为,除了千方百计侵吞国家财产,非法强行霸占百姓财产外,杀人越货都算小事,他把台湾澎湖卖给荷兰殖民者作为贸易市场,运输禁运物资到日本,并召集海上亡命之徒、海盗共同组织军队,导致福建边境安全问题。他又联合广东税监一起控制福建和广东作为金库,企图叛变。他最丧心病狂的事是听信道士秘方吃了一千个小儿脑髓,希望恢复被阉割的生殖器。他居住的税署池塘中因此小儿白骨累累。此传闻不知是否属实。

后来广东的税监李凤病死,高寀准备去广东任职。广东民众得知消息后,联合起来歃血订盟,一旦高寀的船只到达广东地界,他们就揭竿攻击,宁死不让高寀踏上广东土地。高寀在离开福州前被大量商户拦住,要求把拖欠金钱巨万还清。高寀非但不还,还放火烧毁大片民房,激起数千百姓联合起来进行“反税监斗争”。福建巡抚都御史袁一骥多次上疏弹劾高寀。高寀怕民变被万历帝责问,就抓捕袁一骥等官员来顶罪。福州人民联合起来“万姓走护,大兵徐集,一杀寀无难”搭救袁一骥等。这时有官员出面解围,说应该让高寀绳之以法,百姓才散去。

此后,袁一骥五次上疏汇报高寀入闽的恶行,其他官员也相继告发高寀。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时任湖广道监察御史的福建漳州人周起元也上奏《参税珰高寀疏》为民请命,要求皇帝惩办高寀。和官员斗争了一辈子,甚至几十年不上朝的瘸腿万历帝听说福州发生民变后,终于下旨把他的亲信高寀护送回北京。请注意,是护送回北京,而不是逮捕惩办。为何万历帝对高寀如此宠信呢?因为高寀容貌俊美胜过女子,所以自幼便是万历的娈童,甚至可以与万历帝、贵妃同床共勉。由此也可见万历帝对官员的不信任已致严重病态,其实这种病态就源自暴躁自负的嘉靖帝,后来延续到了崇祯帝。明朝亡国原来早已从嘉靖登基开始埋下伏笔,万历时期溃烂,崇祯已是回天无力。

高寀在福州除了奸淫妇女无力从事外,恶事已经罄竹难书,在史上遗臭万年。就是这样一个作恶多端、十恶不赦的恶魔太监,福州多数官员和百姓居然忍了他十六年。他的税署即镇守福建太监署究竟在哪里?《福州坊巷志》记载在今天津泰路上。高寀曾在税署后建了一座堪比王宫规模的望京楼。可惜,早已灰飞烟灭。

继续说西园的故事。

福州府的西园

北宋熙宁五年的福州知州曾巩有一首《西园席上》:

省阁名郎国羽仪,瀛洲仙客众蓍龟。
山蹊向日花开早,海聚经寒酒熟迟。
下榻笑谈红旆偃,引觞醉醒玉钗随。
唯惭别乘疏顽甚,满面尘埃更有诗。

由此可知,西园乃北宋时的名园,而且福州名宦都曾在此宴饮并赋诗,比如蔡襄也写过《开西园》:

  风日朝来好,园林雨后清。
  鱼游知水暖,蝶戏觉春晴。
  草软迷行迹,花深隐笑声。
  游观聊自适,不用管弦迎。

此诗描绘了西园的迷人春景,体现了诗人的自适情怀。为何曾巩和蔡襄都写西园呢?因为蔡襄和曾巩都曾任福州知州也就是福州市长。北宋的福州府衙就设在今天的西湖对面的福州第三中学这一带。那时的西湖是今天西湖的五倍大。西园就是福州官府的园林,位于官府的西边。其最初范围与西湖基本相连,南抵鼓西路。元朝,福州府城几近全毁,西园也倾圮了。

西园的琉球故事 

明朝林浦村有一个著名的林氏家族,曾经诞生七科八进士三代五尚书的科举传奇。林氏家族的第二位尚书林瀚曾撰写了一篇《尚公桥记》。尚公桥就是今天国货路旁的河口万寿桥的前身。他在文中提到市舶府太监尚春修复了一座园林:“昔,官翰林时,奉命内书馆视业,知公为深,公本鲁氏,而尚乃赐姓也,兹重会晤,亦一奇逢耳,矧西园既复时,邀名公登邻霄台,宴饮赋诗,镌名峭壁,斯皆人所鲜能,而公慷慨举之,士林罔不敬服。”

林瀚提到了西园修复竣工时,尚春邀请福州名儒高官登临乌山的邻霄台宴饮、赋诗,并把参会人员的名字都镌刻在石头上。林瀚觉得这些事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但尚春都做到了——在河口建尚公桥、控海楼、怀远坊,在乌山造清虚亭、邻霄祠、光远枋,修复西园等。他觉得尚春的慷慨之举在当时士林中非常少见,大家不能不敬服。

西园就是太监尚春修复的。按照今天地图来看,西园东起仓前街,西至白马路,北至驿里巷,南抵乌石山北麓,范围包括了驿里新村、福建人民艺术剧院、福州第二中学、艺术家园、通湖公寓、灵响小区等一大片区域。这个位置是没错的,因为光禄坊东段的就是设在法光寺(今光禄吟台一带)里的福建市舶府,光禄坊南面就是福建市舶提举司衙署。这三个负责管理琉球朝贡的官方机构基本连成一片了。

《尚公桥记》记载:“矧西园既复时邀名公登邻霄台宴饮赋诗镌名峭壁斯皆人所鲜能。”说明正德年间,西园已经破败了,所以西园也许在成化时期重建过。个人认为重建西园的督舶太监是韦查。韦查是成化十二年来任福建市舶府太监的,那时琉球进贡口岸已经固定在福州,接待琉球贡使也成为一项重要任务。当时法光寺是福建市舶府,韦查把西园重建成游宴园林,方便他工作与招待、享乐。因此,西园又称作中使园、官园。后来韦查把福建市舶府迁移到津泰路去,西园日渐荒废了。

正德年间,尚春来担任市舶府太监第二次修复了西园。嘉靖年间,市舶府太监和市舶司官员及琉球贡使都直接参与违禁走私活动,市舶司制度遭受严重破坏,市舶机构也处于瘫痪状态,市舶司的经费更是入不敷出,福建市舶司尚且保留不住,何况西园。

但明朝第一个重建西园的并非是督舶太监,而是另有其人。

驸马爷与西园

万历八年撤销福建市舶机构后,西园更是荒废了,于是明初“闽中十子”之一王褒的六世孙王应时(今永泰人)官至云南按察使后,晚年回福州,购买了西园并重新修建,与福州著名的文人墨客如曹学佺、徐㶿、徐熥、谢肇淛等聚集于此饮酒吟诗。此时,西园又名为“洋园”。

此后易主给薛梦雷,《乌石山志》记载:“梦雷性耿介,具经世才,尝从薛港移居乌石山之西园,即永福王宪长宅,筑别墅以养志,所著有《彩云编》二卷。”薛梦雷又在园中修建夕佳阁、蒹葭草堂、水云亭、宾莲塘、山镜堂、阆风楼、鱼我桥诸胜。薛梦雷也曾邀请曹学佺和徐㶿兄弟来西园社集,所以徐㶿曾经赋诗描绘西园里的风景《王玉生康仙客招同张维城社集薛氏西园共限池字》:“十亩林塘类渼陂,画桥朱栏映清漪。”清代福州藏书家郭柏苍曾写诗说明宾莲塘后来更名宾莲堂。而宾莲塘就是当年驸马王恭拓城挖土留下的池塘,且薛梦雷喜欢在这些池塘里养芙蕖,所以晚年就写诗说自己早已厌风尘,居有芙蕖,余生还有山水陪伴,又住在乌山名胜薛老峰下十分知足。

大概是文人墨客如曹学佺财力雄厚喜欢广置园林,所以同时期在城西洪塘建石仓园藏石头,在城东建宛羽楼赠给挚友徐㶿,还在朱紫坊的芙蓉园藏太湖石,更买下西园一隅取名“云月庵”便于排练和演出他首创的儒林风格的闽剧。曹学佺在云月庵里遍植名花,便有一首诗谈及《西园牡丹开一朵如斗大招国平兴公过看分得一东韵》五律一首,说明他经常请文人朋友来社集,所以还有《社集西园观美人对局拈得一东二冬韵》五律二首。明末,曹学佺为了支持隆武帝亲征,把自家的园林全部都变卖了筹款给隆武帝。

清初,西园驻扎旗兵,拆了亭榭,园内景观不复旧时。这时西园俗称“洋园”,徐㶿儿子徐延寿赋诗《上已社集洋尾园修褉》,说明园子破败萧条的状况。此后西园不断易主,顺治年间,西园被孙元祉购买,康熙年间属闽县刑部侍郎陈铨,他们也都曾在园中请文人来社集。

康熙年间,园主又换为陈定国、林逊。《乌石山志》记载:“李彦章 字兰卿,侯官人,世居乌石山洋尾园,其地即王应时之西园、林逊之荔水庄也。”康熙年间,福州人林逊任四川达州知州因为可怜自己父母年老,想回家孝亲,就告老还乡,并买下了西园的老屋荒池,广植荔枝,命名为“荔水庄”,以著述自娱。此间,福州文人又社集于荔水庄内,黄晋良赋诗提及荔水庄里的风景:陇上滋新麦,园林足好花。

那时的荔水庄风景不如当年,但依旧还有不少文人活动在此举办。康熙四十一年,林逊逝世后,其后人一直住在荔水庄里。他的次子林佶嗜书如命,其藏书与书法在当时享负盛名,但也因此造成家庭经济困难,而他的哥哥林侗则“托钵西陲,将一年矣,至今未归。”林逊夫妇在世时,两个儿子已经贫困无力奉养他们白首双亲了,只好变卖了部分房产,再后来便全部变卖了。嘉庆年间荔水庄易主给福州文人李鸿瑞、李鸿诗兄弟。道光年间,这一对李氏兄弟把荔水庄传给李鸿瑞的两个儿子李彦彬和李彦章。李彦章官至江苏按察使。兄弟俩被当时福州文人赞为“双珠”,在荔水庄内营建石画园。

李氏兄弟二人作文说:“余家荔水庄有六塘,种荷,皆可通舟。蒹葭草堂尤居池上之胜。”可见洪武年间驸马王恭的确挖了六口池塘而且被围入西园里。当年的池塘并没有全部填埋,而是形成了河流,今天看来应该就是通湖路旁的安泰河,因为当年这里就是西园。而李氏兄弟营建石画园后,当地百姓依旧习惯称之为西园或荔水庄。

李彦章逝后,李彦彬不善于经营,家贫如洗。他们的挚友林则徐见了大惑不解并资助李彦彬。李氏兄弟后,荔水庄的新主人也姓李,叫李敬,因为居住在西园,就给自己起了别号叫“西园”,说明是非常喜欢西园。他和他的姨表弟谢章铤自幼住在西园的春晖草庐读书。

谢章铤曾回信给表弟李敬时,在信中说:“君居荔水庄,为明驸马都尉王恭西园故址。”这句话非常重要,揭秘了明朝建造西园的第一个主人是王恭。王恭为何在这里建西园呢?

北宋驸马都尉王诜建了一座西园。元祐年间,王诜曾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蔡肇、李之仪、李公麟、晁补之、张耒、秦观、刘泾、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渡宋僧大江定基)十六人游园。尤其那时京城的文人学士都围绕在苏轼周围,拥戴他为文坛盟主。这次雅集,史称“西园雅集”成为宋朝文学史上的一次重要文学盛会,众人认为可与晋代王羲之“兰亭集会”媲美。雅集当时,李公麟作图《西园雅集图》,米芾、杨士奇作《西园雅集图记》,传为文坛之不朽盛事。后来历代文人都有模仿这幅画,更模仿这种雅集活动。

明初的王恭与宋初的王诜虽然时隔四百多年,但都是驸马都尉,都姓王,所谓无巧不成书。王恭便觉得自己也应该依葫芦画样,看看自己建福州城,挖土留下的六口池塘,又在乌山脚下,正好适合建西园,然后也邀请文人墨客来西园雅集,也请他们书画一幅《西园雅集图》,岂不妙哉?

果然,从此福州西园的文人雅集也十分鼎盛,只是后人们只记住了西园,不知道这西园曾是驸马爷王恭故居旧址。王恭是福建泉州南安人,于洪武三年(1370年)时奉命镇守福建,在福州破贼有功。第二年,礼部奏:“……今南昌王女福成公主、蒙城王女庆阳公主宜改封郡主,夫驸马都尉王克恭、黄琛宜上驸马诰命,止称所授官。”上曰:“吾兄俱早亡,惟存此二女耳,吾不忍遽加降夺也。其公主封号不去,岁给禄米五百石,夫王克恭、黄琛仍驸马都尉、镇国上将军。克恭,福州卫指挥使;琛,淮安卫指挥使。”

王恭就是王克恭,娶的是朱元璋的侄女福成公主。那时,西园修复拓建好后,驸马王恭就和福成公主住在西园里。公主的头衔也勘合福州的福字,而且是“福成”一语双关,十分祥瑞吉利。

正因此,市舶府太监们才会选择住在西园旁的法光寺内,或许也曾住在西园内。成化年间,韦查担任市舶府太监大概又重修了一次,所以民间相传是督舶太监所建。

民国期间,荔水庄属于林鹿,又被称作“沁园”。福州著名文人陈衍的说诗社便经常在西园里社集,比如林葆忻赋诗《中秋后—日社人集沁园园为林鹿原荔水庄故址是日余赴东冲榷舍未与会西园书来云分韵得倚字》。民国九年时,沁园又改作苏广绸缎商研究所,园林破坏无余,仅剩几棵水边树见证这千年历史的西园。

西园的历史似乎终于此,但另有说法是,清初西园也曾改建为八旗旅闽京官要员住宿之所,清中叶,该处又改为旅闽满人居住,俗称八旗会馆。后来偌大的西园被分割,部分依旧官方使用,部分成为私宅。

1954年,八旗会馆即西园改作盲聋哑工厂。20世纪五六十年代,学者王铁藩曾来道山路的官园里、水玉巷实地考察,判断官园里就是官园的位置,但他没有找到。

2019年六月,我择日到此地参观,找到会馆门口树立一个青碑,碑上刻有八旗会馆的名称,注明它是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馆内,看到这座面积大概一千平米的建筑格局非常简单,就是戏台和观众席,观众席后是另一个狭长的储藏间。馆内工作人员告诉我,十几年前,福州市曲艺馆没有演出场所,经过福州市政府的协调,八旗会馆就归福州市曲艺馆使用,并多年不断重修这个建筑,如今福州市曲艺馆更名为福州市评话伬艺传习所。

从八旗会馆内出来,我遇到一个年约80岁的老人,是这里的老居民,便向他打听八旗会馆的情况。他说八旗会馆最初面积比这大十几倍,东起通湖路,西至白马路,北起杨桥路,南抵道山路。这个面积与西园最初的面积几乎是一样的。当年的八旗会馆共七套厝,每套都有五排,各自独立,恢弘气派,大门是六扇,大门两边有传达室和,进去是天井,天井后是大厅,大厅有前厅和后院,旁边是书房,往后就是第二套厝。建国后,这每一套独立的厝改为民政局、劳动局、财政局等单位的职工宿舍,20世纪九十年末这里的楼盘开发商拆了老建筑,重建了现在这个会馆。

说尽了一千年的西园往事,恍惚我也经历了千年岁月,内心沧桑不已的感觉。这里的一切早已物去人非,不知如今新建的西园将位于乌山西麓的何处?翘首以待其新面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