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存金:磨的怀想

(0)

相关推荐

  • 【方志四川•散文】曹燕辉 ‖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石磨伴我成长的岁月 曹燕辉  石磨,在中国农村历史悠久,也是过去农村常用的工具,把米.面磨成粉末.传统的石磨用人力或畜力驱动:到了近代,中国劳动人民发明用水作动力的叫水磨:现在大多数是电力带动:但农村 ...

  • 【灵璧记忆】乡村记忆——石磨

     乡村记忆--石磨 文/游传化 我最近跑了几个村子,发现好几处农家门口和道旁躺着废弃的磨盘,心里颇有感触,随口拈出一首小诗: 两片石头岁月磨,细碾生活蹉跎多. 推拉千载民间史,而今道旁受冷落.     ...

  • ​华州消失的专碨匠

    邮箱:3125136050@qq.com 华州消失的专碨匠 作者 时三文 碨子,就是石磨,是加工粮食的工具.在我国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农村电力的兴起才退出了历史舞台.那些对石磨进行加工锻 ...

  • “门前安石碾,麻烦无了断;家中安石磨,田荒也能过”是啥意思?

    前两天上网,看到了这么一句农村俗语:"门前安石碾,麻烦无了断:家中安石磨,田荒也能过".当我看到这句农村俗语后,着实是仔细揣摩了老半天,但终究还是没有能够揣摩出这句俗语的意思来,于 ...

  • 农村俗语:“石碾不进家,石磨不出门”,为何石碾不能安在家里?

    在以前的农村,几乎每个村里都有石碾,老人们说:石碾安装的位置是很有讲究的,一般都是在村里比较热闹的地方,而且石碾一般与山头相对,据说是为了压住煞气.因此石碾一般是不会安装在家里的.有句农村俗语叫做:& ...

  • 推磨(回忆性散文)

    推磨一词,百度上这样解释:推磨,在没有用上机器磨.电磨之前,北方吃粮食首先要用石磨把粮食(麦子.大豆.玉米等)磨成面,这个把粮食磨成面的过程叫"推磨". 记得小时候,我家的西屋里就 ...

  • 【 民俗探讨】“朱雀压磨盘,代代有人穷”,这是为什么呢?

    "朱雀压磨盘,代代有人穷",这是为什么呢? 关山听风 "朱雀压磨盘,代代有人穷"这句农村俗语,是过去农村磨盘放置方位的一种禁忌.意思是说,家中的磨盘不能放在院子 ...

  •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 作者 听雨赏蕉

    觅乡音忆乡韵之推磨 作者  |  听雨赏蕉 作者听雨赏蕉,会宁杨集人,现居兰州. 作者前期文字链接: <海之梦><歌与戏--童年的记忆><戏帽和木活--失传的手艺> ...

  • 张存金:高天厚土——《且将锦瑟赋流年》自序

    古代贤哲一向认为,天地是阴阳累积的结果.乾为天,坤为地,地气上行而成天,天气下降而成地,积阳成天,积阴成地,天阳地阴,天刚地柔,阴阳交接,刚柔相济.人是生于天地之间的万物之灵,头顶苍天,足踏大地,吸阴 ...

  • 张存金:凝望百狮坊

    古曹州地面上有几十座古建筑,没有哪一座能像单县百狮坊这样巧夺天工,给人以深深的嗟叹和无尽的遐想.这座带有传奇色彩的建筑,令所有的观赏者一提起它就生出一种神秘的向往. 百狮坊坐落在县城牌坊街东端,系清乾 ...

  • 张存金:苛管严教是母亲

    父亲正值盛年,就带着满腹心事告别了这个世界,留给母亲的伤痕是刻骨铭心的.上有年迈体衰的老人,下有年幼无知的孩子,老的老,小的小,要带领这个残缺的家庭活出个样来,谁都能掂得出这副担子的分量.养老抚幼本应 ...

  • 张存金:树人之范

    学生时期是形塑人生的重要阶段,古人云:"人之初,性本善","苟不教,性乃迁",可见启蒙教育不仅能影响一个人的学识,而且可决定一个人的品性.玉琢方可成器,教化才能 ...

  • 张存金:吃肉的回味与遐想

    据专家考证,人类食肉的历史大约可追溯到250万年前.原始人类以狩猎为业,以食肉为生,捕食动物的目的完全是为了生存,后来食肉逐渐成为延续至今的饮食习惯.这种习惯或许是物种竞争中的一种自然选择,但这种选择 ...

  • 张存金:在茅台镇喝了场大酒

    茅台酒及其茅台镇,对像我这样上世纪50年代出生的人来说,年轻的时候仅仅是个美丽的传说.直到中老年以后,才有了私人聚餐时偶尔品尝茅台酒的机会,但对生养她的茅台镇,却一直未曾涉足,感觉上依然是一帘幽梦.今 ...

  • 张存金:钓鱼

    一向认为钓鱼是老年人休闲健身的活动,我虽已到了知天命之年,仍从内心里不愿承认进入老年行列,因而也就觉得钓鱼的事现在还与己无关.一个偶然的机会,我陪着省里一位退居二线的老同志下基层考察,工作之余,县里安 ...

  • ​张存金:捧读父亲

    父亲是在轰轰烈烈人欢马叫的1959年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年他年仅24岁,我则不满5岁.岁月的烟云早已湮没了父亲短暂平凡的人生轨迹,使其成为一部尘封的书.或许这部单薄的书过于沉重,以至于我写了许多悼念母 ...

  • 张存金:大德必寿

    闻名遐迩的北师大小红楼掩映在绿树丛中,曾经在这里居住的知名学者白寿彝.钟敬文.启功等,都以高龄寿终,驾鹤西去.年届九四的史学家何兹全教授,应当是这片名人居里仅存的大师级人物了.何老的夫人郭良玉也已过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