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史记324:一代枭雄王敦,一念之差身败名裂死后受辱

东晋初年形成了“王与马,共天下”的奇特政治局面,王导在建康主持朝政,王敦在武昌拥兵自重,对司马氏的政权形成了极大威胁。

长期手握兵权逐渐让王敦野心膨胀,公元324年,王敦离开武昌,驻扎于姑孰,准备第二次讨伐建康。然而,天不遂人愿,王敦忽然病倒了。

迫于无奈,王敦开始安排后事,任命嗣子王应(王含之子,过继而来)为武卫将军,哥哥王含为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

当时,王应还很年轻,幕僚并不看好他,谋主钱凤就问王敦道:“一旦您有不测之事,是要将后事托付给王应吗?”

王敦道:“非常之事,非常人所能为。王应还很年少,岂能担当大事!我死之后,不如遣散士卒,归附朝廷,保全门户,这是上计;退回武昌,收兵自守,臣服朝廷,这是中计;趁着我还没死,率众而下,侥幸成功,这是下计。”

王敦之前曾与司马氏有过龃龉,如果是一般人现在选择和解,当然没有退路。但王敦不同,他的背后是琅琊王氏,只要他选择和解,司马氏绝不敢轻举妄动,这从王导事后没有受到丝毫牵连可以看出。由此可见,他的上计并非没有道理。

但钱凤却不这么认为,你可以全身而退,那我们呢?还不如放手一搏!于是,他私下里和王敦另一心腹沈充达成共识,决定等王敦死后举事。

在钱凤等人的怂恿下,王敦一念之差选择了下计,决定拼个鱼死网破。然而,王敦万万没有想到,自己的哥哥王含和嗣子王应竟是两个废物。

起兵时,王含自告奋勇,主动担起元帅之责,结果却被晋军大败,气得王敦大骂道:“我哥哥,就是个老太婆!王氏门户已衰,大势已去矣!”

他强撑病体,想亲自领兵,无奈病体沉重,起不了床。没过多久,王敦病逝,临死前,他对王应说道:“我死之后,你就即位,先立朝廷百官,然后再来安葬我。”

结果,王敦一死,王应如同脱缰的野马,将王敦的尸体涂上蜡,就地埋于府中,然后彻底释放天性,和诸葛瑶等人日夜淫乐,大事完全抛诸脑后。

至此,王敦苦心经营十几年的事业毁于一旦,死了都不得安生,尸体被司马绍挖出,以跪姿斩首,然后将首级悬于城墙示众。

将王敦和王导的命运对比,不难看出两人的差距。从智谋和见识上来说,王敦不弱于王导,从他对钱凤所说的那番话可以看出。

他们真正的差距在于如何控制欲望上。一个玩火自焚,孤注一掷,最终身败名裂;一个审时度势,壮士断腕,终能安享富贵。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