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被《朗读者》圈了粉?我却再也忘不了这个没有出场的“傻”和尚。。。

古典书城

「最受欢迎的古典文化公号 最具人气的古典文化社群 」

国学经典 | 古典文学 | 诗词歌赋 | 历史趣闻 | 风俗礼仪

图片作者:乔德龙

“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入学读书。

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

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与意义。

他是不是真的成了佛?我不知道。

但是,我的确相信他的居心与言行是与佛相近似的。”

——老舍《宗月大师》

总有一段文字,影响过一个人的成长。

总有一个人,在生命中留下抹不去痕迹。

你是不是也被近期开播并好评如潮的《朗读者》圈粉了?

美得清隽永的主持人,别具人格魅力的嘉宾,

一段段饱含温情的文字,一个个耐人寻味的故事

……

而看完整期节目古典君

却再忘不了那个没有出场

只是记在老舍文字中的人物

——宗月大师。

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时

老舍的父亲在战争中阵亡

那时的老舍也就1岁多点

此后一家人只能靠母亲

给人洗衣裳做点活计维持生活

贫困,瘦弱

是他童年最多的描述

也因此,长到九岁都没上过学

甚至不识一个字

而那时的宗月大师还没有出家

俗名刘寿绵

地地道道的富家子弟

因为他父亲哥仨只他一根独苗

他又承袭了三家财产

以至北京西直门大街一半产业都在的名下

还不包括其他地方的铺子、田产

今日的西直门大街

然他对经营财富不感兴趣

反倒将大量的精力用在了

办粥厂、放帐款、办义学、

收养孤儿和孤寡老妇上...

出手阔绰、乐善好施的他

还被人送了个“刘大善人”的称号

因为老舍的祖上和刘家有过主仆之谊

刘寿绵去老舍家看望时

发现9岁老舍还未入学

便直接向老舍母亲提议:

明天就带着老舍入学拜师

学费什么的,他一手包办

就这样,老舍正式成了学生读了书

为他以后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学大师提供了可能

这可能只是刘寿绵人生中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

老舍也只是他帮过的无数人中的一个

但对于老舍来说,刘寿绵是除了他母亲之外

对他影响最深的人

刘寿绵不仅是他的恩人

更是点燃他心中善之火的那个人

在刘寿绵那里他看到了平等

没有人会因为贫困而受到冷淡

任何人去拜访他也都会受到同样热情的招呼

人们吃他,他甘心教他们吃

人们骗他,他付之一笑

他不以富傲人甚至忘了自己

所以当老舍亲眼目睹着他从一个大富之家的“阔大爷”

变得一贫如洗

成为很多人眼中的失败者、败家子、傻子时

依然因一往无前地坚守着自己的善念而感动

对他无比崇敬

为着心中所愿的刘寿绵

就这样不遗余力地做着他慈善事业

他以每年出手两所房子的速度

帮助着他认为帮助的人

他的财产一部分是卖掉的,一部分是被人骗掉的

然而他全不管

依旧放着粥,办着学...

老舍虽明白,一个人的救济毕竟有限

这些对于穷人们来说从根本上来说是无用的

只会延长他们的受苦受难时间

并不能阻止最终的死亡

但还是震撼于刘寿绵的真诚与坚持

于是,他办学,老舍帮着去义务讲学

他施放粮米,老舍帮着去调查和发放

老舍出国前后时

刘寿绵的儿子意外去世

散尽家财的他也终于选择了出家这条路

法号“宗月”,当时很多人都不相信

一个从小吃惯了山珍海味的富家子

可以改掉之前的生活习惯

捱得住受戒清修

然而,他却过得很是欣然

白天化缘、办粥厂、搞振济

晚上修持、念经、作诗、写心得

出家之初,因着他曾经“刘大善人”的盛名

被推荐到一座比较大的寺院当主持

结果他把庙产分给了穷人和佃户

被人赶出了庙门

再后,又被安排到一个没有庙产的小寺院

才算安定下来

等1930年老舍回国后,拜见他时

便是在那座小寺院

当时的宗月大师虽已不同于当年的刘寿绵

绫罗绸缎换成了夏布葛衣

但笑声还是那么洪亮,一如当年

宗月大师慈悲为怀,身体力行,绝对言行一致

他的苦行和彻底的向善救人

达到难以置信的程度。

有一次众僧徒凑钱给他缝了一条新棉裤

他早上穿着出去,结果晚上回来时却是一条破单裤

徒弟们问他才知

他见拉车的汉子冻得哆嗦,便和人换了穿

还有年大年三十

徒弟好不容易化缘弄了点白面,包了饺子

刚煮熟端来,他就让徒弟趁热端给城根下的一位孤寡老人

然后自己如常般做着晚课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

北京沦陷,日军占领北京城

打扫战场时,日本人只掩埋或火化日军士兵遗体

北京周边数千具中国人的尸体暴露荒野

许多中国人怕被日伪政府怀疑“通敌”

也不敢去收尸

时已年迈的宗月大师

便带着数十名僧人及少数俗家弟子

去掩埋中国军民的遗骸

在寒冬中,他们持续工作了一个多月

找到并掩埋了3000多具尸体

因为此事,再加上日本人曾邀请他

加入日伪组织的佛教会

及授予他“满洲国师”的称号被严词拒绝

宗月大师很快被逮捕

好在众多百姓为其奔走

日伪政府迫于压力将其释放

1939年,宗月大师无疾而终

出殡时,半个北京城的贫民

自动走上街头为他送葬

成为沦陷时期的北京城内一桩盛事

更有记载说,宗月大师火葬后

人们在他身上发现了许多舍利

善是什么?善是灯火相传。

当一个小小的善举,在领受者的内心,

引发对崇高的向往,

那么善就完成了它的使命。

或许成就了伟人,或许成就了伟大的事业,

或许只是安慰了一个日渐冰冷的灵魂。

这个世界有那么美好可追忆,

这个世界总会留一个可以取暖的港湾,

靠的就是一颗颗向善的心。

如老舍先生和宗月大师,

如为宗月大师逮捕时奔走、

出殡时送葬的每一个人,

如了解他们的故事感动的我们。

※ 下拉屏幕参与文章评论

责任编辑| 梅小西

其它公众号如转载,请回复「转载」查看相关注意事项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