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如何心静
练太极拳最重要的原则是'心静用意'。这指的是在运动时,思想集中心神专一,意识不断地指导动作,并且灵活变换,使任何动作都有一定的指向,没有顾此失彼的乱动。这个原则应该始终贯串在整个练拳过程之中。
(一)用意指导动作
练太极拳时,未动之前,端正姿势,呼吸自然,存想丹田脐下小腹部,屏除杂念,处于一种无思无虑状态。自觉全身安排妥当,已经心静气和,然后开始动作。既动之后,全神贯注地不断用意来指导每一动作的正确性、连贯性和圆活性,动作过程中内部与外形的开合虚实和旋转变换务求上下相随,内外合一,意想劲到,动必合法。
太极拳家把精神锻炼和肉体锻炼看作同样重要,甚至把前者看得更为重要,提出了'用意不用力'的最高原则,使所有动作在意识连续贯注下轻轻运动,不使拙力,从而提高锻炼的效果〔这个'心静用意'的原则,太极拳家称作'练意',结合'练气'、'练身'(运动肢体内外),构成了太极拳锻炼方法上意识、呼吸、动作三者密切结合的整体性和内外合一性,成为一种优越的拳术〕。
练太极拳所以能够治疗各种慢性病,能够增强体质和使精神焕发,保持工作能力和延长寿命,其根本原因首先在于'静中寓动动犹静'的原则对人体所起的良好作用。
练拳时'心静用意',要像做气功时'入静'一样,全部精神要用到动作上去,引导着动作,做到'意动形随'。例如,手向前按时,先要有向前按的想象,动作即行跟着前去;意欲沉气,就要有气沉到腹腔深处的想象。意不中断,动作也不中断,这就是用意引导动作的练法。这种练法会使练习者本人感到意趣环生,会使旁观者看来,动作显得柔和优美,好像行云流水,风吹杨柳那样自然、活泼。
初学太极拳时,由于边想边做,动作上往往顾此失彼,精神容易紧张,经过一段练习时间,等到动作熟练以后,思想就容易专一,心意自然会静下来,并且越练越宁静。太极拳功夫深,练得非常宁静的,当表演时,纯静专一,气势腾挪(虚灵活泼之势),精神灵动,一片神行,可以把观众的情绪安定下来,全场肃静,专心欣赏。有些人在练拳时把'心静'练成闭目养神的半睡眠状态,动作松懈随便,没精打采,并且把练拳套的时间无限制地延长,也就是把静坐功运用到太极拳行功内来了,这和练太极拳'静中触动动犹静'、提起精神、一气呵成等要求是不符合的。
(二)练太极拳多年后的内体感觉
如果能够认真做到心静用意,长年坚持练太极拳,则会使有关部位的神经都处于一定程度的兴奋状态,导致气血循环加速,经膜和毛细管扩张,开头会出现发热、发胀或出汗,手指肚平时比较饱满。进一步会出现有如蚂蚁爬行般的刺痒感觉;手足运动时有如以小棍拨水似地簌簌抖动的内体感觉;运动时手指肚似有无数针尖往外发射的感觉,会阴、涌泉等穴位和小腹部有震动和冲击的感觉。另外,随着动作的伸缩旋转,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旁观者也可以听到。这些畅通气血的现象会逐渐消失。经历这些畅通生理现象以后,逐渐会清除这种景象,但是其后练拳的兴趣更浓,体内融融和和,体会到有空松圆活的意趣,时常感到有另一番意味,练拳就欲罢不能了。上述种种反应不可追求,练到一定功夫自然会产生,而且因人而异。有的人就没有反应;如果勉强追求,会有流弊的。
练太极拳如何由内及外:
太极拳以练内为主,向来有'重意不重形'的说法。但这是对功夫较深者专向静处练习而说的。传统的练法是'始而意动,继而内动,然后形动',是内动导外形,外形合内动,由内及外,以外引内,最后做到内外合一,表里一致,'一动无有不动'。武禹襄拳论说'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以心行气,以气运身';李亦畲拳论说'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外面';陈鑫拳论说'外之所形,莫非内之所发';陈发科说'内不动,外不发'。这些话都是说的'由内及外'、'内外合一'的锻炼方法。
内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脏、肌肉的动向安排,二是内气的流转贯注,都是用意来指挥的《十三势行功歌》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武禹襄解释为'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这都是内动支配外形的明确规定。中医理论认为气血兼顾,以气为主,认为形体之能抗拒外力,百节之能屈伸活动,是'气之充也';认为血的化液濡筋,成髓养骨,也是依靠气的动力。太极拳以调和气血、畅通经络为功能,以缠绕圆转的螺旋缠丝劲、抽丝劲的技击方法为应用,其由内及外的锻炼方法,各式太极拳家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现代教授太极拳者大都只讲外动,通常只笼统地说'以意识引导动作',对于内动的方法,则略而不详)。
这无论在疗效上、健身上或技击上,效果都比单单注意外动的练法为好。这是前辈太极拳家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值得我们加以注意、研究、阐发,并不断充实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