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应该支持孩子成为他自己

教在学校,育在家庭。学校是培养共性的地方,家庭是培养个性的地方。教师没能力解决学生的情绪和性格问题。家庭教育是根,学校教育是枝,社会教育是叶,孩子的未来是果,根养好了,一定会结出硕果。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重视“教育”的根源是“恐惧”,对未来的担心。明天生活的美好是基于对明天的恐惧才达成的吗?做好一件事情最好的效率不是在恐惧状态时而是在自然状态下。教育也是如此。你太把成绩当回事给你带来了什么,给孩子有带来了什么?你孩子的成绩变的越来越好了吗?

如果你越恐惧就越想掌控什么,掌控孩子让你获得了暂时虚幻的安全感,在恐惧中没有爱存在的余地,恐惧导致潜藏的暴力,你在透过教育向孩子施暴。做一个完全无惧的家长吧,不要试图控制和掌控你孩子的命运,你不是上帝,那样做你自己受苦孩子也不好受。

做父母的六种境界

一.        舍得为孩子花钱。

二.        舍得给孩子花时间,陪在孩子身边,见证孩子的成长。

三.        思考教育目标,一旦目标清晰,就不容易被人裹胁,热衷于跟风,盲目的对孩子进行培养。

四.        为了教育孩子去学习,不再停留在没办法,管不了,而是关注孩子的问题症状及其原因,积极进行干预和矫正。

五.        为了教育孩子提升和完善自己,明白我是谁比要求孩子成为谁更重要,一切家庭教育其实都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六.        父母真正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发现我是谁比成为谁更重要,父母尽可能的支持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

每个人来到世界上都是丰盛富足的。无论你富有还是贫穷,请尊重孩子的欲望。你可以不满足但不能自以为是的去评判,讲一堆理由证明孩子不应该提这个要求,甚至自欺欺人说这么做是为孩子好。富养穷养跟经济能力关系不大,取决于父母的心态。对孩子的欲望,父母有能力满足就轻松愉快的尽情满足,没能力或不愿意就说没能力或不愿意,父母不需要完美但至少要诚实。不要让孩子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让孩子明白我值得拥有。让其有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高的孩子生命力会更强。,做父母的自己小时候没有得到过快乐顺畅,对自己的内心的匮乏感没有觉察,会无意识地传递给孩子,让孩子处处拧巴。父母应给孩子传递你值得拥有一切最好的东西,否则孩子长大后容易变得欲壑难填。诚意的面对孩子需求,不跟孩子较劲的父母都会发现孩子的心是那么纯净易满足。父母的匮乏感和对生活的沉重感也许会影响孩子一生的性格和命运。三代出贵族指的不是必须三代财富培养成贵族,而是内心的匮乏感经常要三代以上才能转变。所以,请不要再教育孩子粒粒皆辛苦,而是给他分享努力工作并获得财富的乐趣;请不要再唠叨孩子珍惜花钱,而是告诉孩子你值得拥有富足美好的物质生活;为了孩子未来精神和物质的丰盛,请收回我们对待生活的沉重和匮乏感,将希望和丰盛传递给下一代。

爱的反义词是忽略。当孩子的物质上的需求被父母忽略,他会有不配得感,带给孩子物质的匮乏。当孩子的自我情绪被忽略,他会觉得自己不如爸爸妈妈的工作重要,会带给孩子爱的匮乏。父母无论多忙,都要去陪伴孩子,而不是为了工作,应酬把近在咫尺的孩子"留守儿童化"。你今天不去陪伴孩子去忙工作,时间最终会告诉你什么最重要。陪伴孩子时去关注,去聆听,去欣赏,放下要求,放下控制,放下期待,没有打断,没有打击,没有轻视,没有指责,只需"看见"孩子,感受孩子当下的感受,这便是给孩子最大的爱了。父母是港湾,在爱的目光里,孩子才能安全远航!

有些父母热衷于跟风,常被别人的言语鼓动,在做些违背初衷的事,像教育孩子,一生下来只想让他健康快乐,后来逐渐增加了各种期待,这和父母的受教育水平没关系,有的父母有知识没文化,有的父母没有多少知识但很智慧!

我们总是试图培养一个乖孩子,实际上是压缩了他自我发展的空间,限制了他探索世界的能力,压抑了他的生命活力。不是孩子有了责任你才放手,而是你放手了孩子才有责任;不是孩子听话了你才尊重孩子,而是你尊重孩子了孩子才听话;不是孩子优秀了你才接纳孩子,而是你接纳孩子了孩子才优秀。

对孩子不放手限制了孩子探索世界的能力,其实是父母界限不请,是在替代孩子成长。当孩子不能自己主导自己时,他会以一种消极拖沓的方式演绎生活并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展示对父母的愤怒。这样的孩子在青春期尚未来临就已经和家长进入“冻土”沟通模式了。父母的“爱”换来的是叛逆,对抗,冷漠。健康的家庭充盈着爱也懂得分离,孩子要长大独立,父母要懂得放手!中国的父母不缺快的能力缺的是慢的能力,孩子的人生是要用智慧做战略的。

父母应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节奏和秩序,给他自我成长的时间和空间。他们的成长经历不应该充满我们的思维和碎念,应洞察孩子的心理需求,划定适当的距离和界限。在他做选择时,不要轻易扑灭孩子的想法,不要轻易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你的天衣无缝,头头是道的道理他不会买帐。陪着他去体验,陪着他去静静侍味生活的滋味。

世界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相聚,唯有爱孩子是为了更安全的离开父母怀抱融入社会。要孩子在你的世界里安全的退出。趁他还在你身边时,给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尽情的去经历,体验。小时能为自己做主,长大后他会有主见,有力量。人生就是一次次的选择,选择无所谓对错,人生的每次选择都有意义。小时多走弯路,长大后才会少走弯路。

很多父母把有限的精力去关注孩子的缺点和不足,很少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并且武断的给孩子贴标签,你这不行你那不行,看别人家的孩子,你太笨了,你给我丢人,废物。有焦点就会有盲点,我们要学会发现孩子偏差行为背后隐藏的潜能,注意力方向产生成果。发现孩子的优点,多给孩子适当的赞美和肯定,让其有高自我价值,自我价值高的孩子生命力会更强。如果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到的不断的讽刺挖苦会给孩子造成伴随终生的低价值感,让孩子在自卑自贱中痛苦挣扎。“你去死,猪脑子,丢人,废物”这些信息的不断输入就成了孩子的潜意识,自我观念对人影响太大了,潜意识认为自己是什么人就会成为什么人,孩子无穷的能力发展不出来是因为父母的消极的暗示。很多孩子被打皮了骂滑了心门封闭了,自尊心没了。父母的态度是一面镜子。积极的心理暗示带来正面影响,消极的心理暗示带来负面影响。当自我感觉良好、自我欣赏时,就会以一种高贵、真诚、勇敢的姿态,充满活力地来应对生活。当自我价值低的时候,就会觉得自己无能,贬低自己,对于生活总是恐惧,进而不思进取。

没有笨的孩子,没有坏的孩子,只有受过伤的孩子。或者说问题孩子没问题问题是父母,孩子变差变坏根源是父母,我们要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适当的表扬和鼓励,给他输入积极正面的信息,让他多些体验成功的机会,关注他,让他找到存在感,让他重新建立自信,让他在低自我价值的泥淖中挣脱出来。

你是容易被人裹胁,热衷于跟风,盲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的家长吗?

父母成长很重要,当我们不去成长把焦虑无意识的转嫁给孩子时,我们和孩子就绑定在了一起,同悲喜,共进退,孩子就成了我们人生最大的创可贴。父母要持续的不断的成长。生命代价最贵,学习成本最低。我们不要成为孩子梦想的天花板,孩子的人生没有起跑线,要说有那就是父母的肩膀!

父母视野的开阔,价值观的高度和持续学习的能力影响着孩子的末来。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给孩子创造一个能飞的环境,他决不会爬!高自我价值的父母孩子人生没大事,低自我价值的父母孩子人生没小事。父母教育孩子的王道是执着地裁培自己!人站在一定的高度是没有风雨的,如果说人生有风雨是因为你站的不够高。站得低没信心时遇到沙子也是障碍,站的足够高看大石头也是沙子。

孩子是从未来而来,家长是从过去而来。这个时代更新太快,很多东西我们应向孩子学习,这是一个后喻时代。只可惜能认清自己视野局限的父母并不多,总是让孩子乖一点,让他从事稳定的职业,让他走一条稳妥的路,实际上是压缩了他自我发展的空间,限制了他探索世界的能力,压抑了他的生命活力。

教育孩子要依据每个孩子的特性而不是自己的人生经验,合适的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要自己想象孩子应该是什么样,然后再想象出教育孩子的办法去培养他,因为你永远不会比孩子更知道什么对他来说是最好的,只有孩子自己知道,父母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你生下孩子他并不属于你,他是投胎来跟你成就一段亲子关系以完成灵魂上的一种成长和彼此情感的交流。你可以给予他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因为他有自己的思想,你可以庇护他的身体,却不是他的灵魂,因为他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在梦境中也无法到达的明天,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一样,却不是让他变得和你一样,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会在过去停留。

你和他的缘分就是在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去追!

我们的孩子是有不乖的时候,当孩子不乖时,不要轻易给孩子下结论,扣帽子,贴标签。孩子都是一刻一个变化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如果他们不好,不是孩子本身有问题,是父母的"认为"有问题(父母只关注孩子外在行为而没看见孩子内在的感受,他希望得到父母的关注)。每个孩子永远是一条鲜活,流畅的河,不要太人工改造他,每条河都会找到自己的路,河水不会走错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弹道,他会按照自己的轨迹旋转出黑暗奔向光明!

让孩子长大,让他成为他自己。他有资格有权力做他原本的自己。无论父母怎么努力,孩子终究还会活出他想要的生命状态,最终成为他自己,我们父母所做的不过是让孩子的人生路更艰难疲惫,还是更轻松快乐!最好的教育就是帮助孩子去找到自己生命的价值,从事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就足够了。孩子走哪条路都可以达到目的地,只是沿途看到的风景不同而已。

下面我们来分析我们今天父母错误教育理念的成因。我们为什么恐惧,焦虑,不敢放手,忽略孩子的感受,用否定,嘲讽,说教,打断,不理睬,不回应等给孩子带来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

当我们还是婴儿时,品尝过大量的孤独时刻,当我们还是童年时,我们被别人关注,被别人爱的需求没得到满足,这些会导致我们孤独,痛苦。我们希望逃离那些痛苦,但没有能力化解它们。我们只有通过隔离的方式来面对它们,这些没被满足的渴望被压抑住了,进入了我们的潜意识。

当我们成年后不去成长也无法打开这些枷锁,我们变得焦虑,并把这些无明的情绪和焦虑无意识的转稼到亲密关系中,带给我们的是糟糕的夫妻关系和紧张的亲子关系。

当我们停滞成长,没能力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将自己无力的部分投射给伴侣时,换来的是指责和埋怨,有时还会把孩子当成倾诉的对象,这时我们应该告诉孩子这是大人的问题,你不要担心。因为当孩子不明白父母为什么焦虑时,他会成为父母的容器,去帮助父母代谢这些焦虑的情绪了!

当我们停滞成长,感到孩子的表现不如期望或出离掌控时,就把自己理所当然的当成知识上的和人生道理上的权威,对孩子开启了我们的"吐槽模式",当我们所谓的经验受到挑战时,我们的情绪往往会失控,焦虑变成了愤怒。这时孩子被压抑了正常情绪,被负面情绪困扰。当孩子不能真正的主导自己的情绪时,他内在的力量是分散的,他需要拿出大部分能量来应对你的指责,这极大的削弱了孩子的生命能量。

问题孩子没问题,问题是父母。孩子所有的问题都是做父母的因为焦虑自己投射出来的。孩子的主要问题是情绪问题,学习不好都是负面情绪的困扰,很少因为智力,家长内心的焦虑与浮躁比孩子学习更可怕。只有孩子内心平静,不被打扰,才有可能去吸收,沉淀,理性思考,才能远见卓识,发现,创造,才能真正的优秀。

我们要学会做情绪的主人,我们现在是成人了,要看见那些内在的那些痛苦,它们已经不是一种真实的东西,而仅是我们内在的一种感受。及时疏导情绪,让情绪流动,被接纳的悲伤是一股能量,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和人生意味着接受了人生的真相!

亲密关系是众多关系的核心真相。婚姻中男人需要的是被无条件接纳,丈夫被妻子无条件接纳他才会自强不息,女人需要的是生命的至重,妻子被丈夫重视她才会厚德载物。给孩子最好的礼物是夫妻和睦,父母不懂爱,孩子就买单。

孩子的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孩子必须和父母都有链接,这样才能满足他心中的归属感需求,如果缺少与其中一方的链接,会让他感到空虚遗憾。最令孩子难以忍受的是父母一方否定或排除另一方,那样孩子自己内在的一半会否定另一半,结果造成孩子心理上的分裂。

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亲子关系不能凌架于夫妻关系之上,否则会产生糟糕的婆媳关系或产生严重的恋子情结。孩子乐于看到父母相爱,而不是看到在他这里夺爱。如果父母相爱,孩子才会安心做一个快乐的孩子。才能带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孩子是家庭的保护神,是平衡大师。我们情绪的成熟程度,我们对生命的理解和态度,我们处理亲密关系的能力被孩子映照的一览无余,是孩子在督促父母把从前忽略的课程补上。孩子就是天使,我们的生命在走向开阔是孩子带来的改变,和孩子一起成长吧!

当孩子受到委屈时,想哭,我们应该做什么。当孩子发泄负面情绪,向父母表达愤怒时,父母看不到孩子内心的需求时会有三种结果,一,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努力了。二,更加努力或通过破坏性行为引起父母注意。三,受到委屈对父母充满恨意,会在某个时刻以更激烈的状态爆发。

我们又应该做什么?当孩子想哭时,就让他痛快的哭,不要焦虑,不去斥责,不去攻击,不找答案。陪伴着孩子,听他哭,去报慰我们的孩子。当孩子向父母表达愤怒时,告诉孩子三句话,“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对不起,我心中无意伤害了你,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承认并看到孩子的情绪,允许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和需求,而不是给孩子讲道理讨论事情的对错。

父母如果只关注问题的本身是为了控制,关注孩子的心情和感受才是为了爱。爱能让孩子感到安全,开放和自在,爱能让孩子内心保持善良和平和。我们不能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对孩子的需求的这种置之不理会把孩子推向社会边缘,在家庭里得不到尊重他会去外面寻爱,每个孩子的顽固的坏习惯的背后都是匮乏爱的痛苦的呐喊,

14岁之前是我们和孩子在共同编写他的人生剧本,14岁之后是他开始登上人生的舞台演绎他的人生剧本。孩子14岁之前有多少次被感动,14岁后他会感动社会多少次。

孩子若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认同,没有存在感的活,长大后会极度渴望得到爱和认同,以满足强烈的索取感,我们以往给孩子的愤怒和不尊重最后还要还回来,是在不定时。有的孩子在青春期,有的孩子在成年后。今天我们的孩子已进人青春期,要注意和孩子的交流方式,语言模式,面部表情和肢体语言。我想在青春期叛逆比成年后叛逆要好,因为青春期把孩子身上的负面情绪释放掉,好全身心的完成学业,经营自己的人生,我佩服一种父母,他们会引导孩子发脾气帮助孩子释放情绪。长大后的叛逆的表现是用生病,离婚,失业等让自己不开心的方式来报复父母。还有两类孩子一生都不会叛逆,其中一类他的父母是智慧的父母。另一类他的父母是平庸的低能量的父母,他会复制他父母的人生。(稻生分享)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