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时期,在体制内干活,真的是一件不容易...

东汉时期,在体制内干活,真的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尚书右丞司马防,这天终于憋不住气了,挥手打掉桌上的文件,冲着上司吼:看着办!看着办!我可办得了!
 
汉朝讲究威仪,大声喧哗就是失礼。尚书大人梁鹄看着发飙的下属,停下了练字的笔,让其他职员都退下。
 
司马防意识到自己失了态,忙请罪:是属下孟浪了!其实......大人......我实在......实在是无能为力呀,我办不下这些差事了。
 
梁鹄面无表情地问:那怎么办呢?
 
司马防:请尚书大人您给个示下,应该怎么办?
 
梁鹄: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得写好这些字。
 
司马防此时都吐血了,这位上司呀,典型的占着茅坑不拉屎。但却因写了一手好字,深受众人好评,就连皇上都赏识,以致公卿以下大臣都来求字,他也反向的结交了不少贵人,是个轻易得罪不起的人。
 
梁鹄每天到职场,把公文书往桌案上一放,丢下一句:你们看着办吧!转身找了个清静的地方练字去了。
 
这可为难了一干职员,特别是司马防,他有心不甘,又没地可去,想弹劾梁鹄,却又告不动。夹心饼干的他,除了憋气,啥也做不了。
 
这次他感觉真要上刀山下火海了,可梁鹄还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真的把他气死了。
 
他调整了呼吸,冷静地跟梁鹄说:大人!您既然不知如何办理,为何还不想想办法,干点正经事儿呢?
 
梁鹄用不大的声音斩钉截铁地说:这就是正经事儿!司马老弟,你以为我就办得了这些公务吗?
 
司马防被这口气吓住了,低着头竖着耳朵听。
 
梁鹄无奈地摇了摇头继续说:实话告诉你,这些差事就算是周公在世、管仲复生也办不下来!天底下的事本来就没有人人都满意的道理,况且现今朝廷风气不正党羽繁杂,根本就理不清头绪!
 
司马防有些泄气: 那咱们......
 
梁鹄抖一抖双袖,往背后一搭:所以我才叫你随便办呀!
 
司马防还是不放心:可是这么处置能交差吗?
 
梁鹄却不急不慢:甭担心!你一个四百石的小小尚书右丞,谁还能和你过不去呀?他们才不拿金碗碰你这瓦罐子呢!他们就是有怨气也得冲我发、有箭也得往我身上射呀!
 
说到这儿梁鹄摸了摸额头,长叹了一口气,玩世不恭的神情霎时间无影无踪:所以我只有把公事交给你,我好有时间给这些大人物写字,尽量叫他们高兴。这样东边有人放冷箭,咱到西边找人保咱,等西边翻了船咱再到东边躲避。人事安排有人失望,总得有人高兴吧!咱们就和他们来回周旋,无论如何双脚不踏空也就成了!
 
司马防听了这些发自肺腑的话真是如梦初醒,他突然意识到梁鹄大智如愚,其实比自己想象的高明得多。
 
梁鹄看着脸色稍有变好的下属,意味深长地说:司马老弟!你也干了这么长时间了,怎么还没参透这点子道理呢?你人品不错,勇于任事,又不轻易多言,这些日子真是辛苦你了......其实你不用多想,只管随你的心情去做,有了麻烦有我去顶,咱们就这么一里一外,两年下来我保你当个京兆尹,早早离开这叫天不应叫地不灵的鬼地方!
 
话音结束,司马防一脸惭愧地俯下身去捡满地的公文,说:没想到大人有这么多苦衷,属下误解您了。
 
梁鹄抹了把脸,显得格外疲劳:老弟见外啦!不瞒你说,有时候我都想把这些字都撕了、烧了......可是不行呀!要不是还能写点子好字,像我这样没根基没门户的,早被贬出京师了!如今这世道,有什么办法呢?
 
司马防沉默地点点头,心里极度认同。
 
梁鹄提起毛笔:老弟啊!别耽误工夫啦!咱们都是挂上车的牲口,只要身在宦海,一刻也不能歇呀!
 
司马防听着他这个比喻笑了,应了声:诺......
 
这个情节整理自《卑鄙的圣人》,还蛮值得反复读的。
 
最令我动容的地方,是它跟一位职场大伽讲的一句很相配,特别能走进人心。这句话是:老板和下属最好的关系,是彼此成就。
 
在职场中,老板和下属的关系其实是一种江湖关系。老板有老板的布局,下属有下属的算盘,在江湖规则下,彼此不触碰底线,保持动态平衡才是王道。
 
这段情节就是对这句话最好的展示。梁鹄表面上看是“在其位不谋其职”,就连下属都看不过去了,但只有他知道,东汉那时的体制究竟是怎么回事,练得一手好字,并不见得他是有多喜欢,而这是谋生的一个敲门砖。
 
下属司马防的工作,他也看在眼里,并不是有意为难,只是有些事,他必须要找个人来分担,而司马防就是最好的人选。但他也不会无止境的消耗司马防,而是在等待机会帮着解脱。
 
司马防在不知道上司梁鹄背后苦衷时,是有情绪的,但是推心置腹之后,才明白是自己格局不够。
 
好在,他也是个有能力的人,大家把话说开了,彼此配合,彼此成就,这就是最好的职场关系。
 
每个人都想遇到一个好领导,但这个“好”每个人的界定又不一样。有人说,家人般的感觉才是好,而有人说狼性的文化能让人成长。而我觉得,能赚到钱,积累到经验,编织出人脉的结果才是最好的。你觉得呢?
 #博书文化#

(0)

相关推荐

  • 纪陟:父子同在朝堂,需以屏风相隔

    期君如此木,岁晚延清风.开篇依然提醒大家出行时要做好防护工作呀.古时候如果父子都踏上仕途,就有可能出现父子同在朝堂的情景,而能同时身居高位的较少.本篇就来聊聊纪陟zhì,字子上. 纪陟是扬州丹阳人,汉 ...

  • 司马懿的这两句话,可以受用一生!

    司马懿的一生无疑是成功的,曹操.刘备.孙权这三位大佬争斗了大半辈子的天下,结果被他司马家族给捡漏了. 这其中有机遇,但更有实力.司马懿做人做事,有两句比较经典的话,放到体制内.职场上,可以受用一生了! ...

  • 不懂人情世故,轻信腹黑老弟,他的失败在于不懂一个字

    从249年到264年,曹魏政权向司马政权过渡. 过渡不是排队上车,而是排队杀人:车上的不想下,车下的要抢位. 和司马家族爆发第一场大战的,是王凌,在251年. 王凌,爱看<三国演义>的人比 ...

  • 曹家齐:南宋“三省合一”体制下尚书省“批状”之行用

    摘要 元祐以后至北宋之末,中央行政体制虽施行三省聚议及合班奏事之法,尚书省亦以"批状"作为处理日常政务的文书形式,但终未在制度上对三省机构进行实质性改变,而宰执"批状&q ...

  • 司马懿:在曹芳时期,我曾逆风翻盘

    汉末三国,纷扰百年,豪杰俊彦如过江之卿.此间有的名字会被人反复提及,如司马懿,在曹芳时期他做了多少事呢. 239年,曹叡病重,又到了安排身后事的时间,案<汉晋春秋>曹叡一开始有个大胆的方案 ...

  • 曹魏一共有16位“司空”:第一位是王朗,后面分别是谁呢?

    建安元年(196年)八月,曹操迎来了汉献帝刘协.辛亥,汉献帝刘协封曹操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庚申,迁都许县.十一月丙戌,汉献帝刘协封曹操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由此,因为曾担任司空这一官职,所以曹操也被 ...

  • 司马懿:平步青云也是技术活

    一般来说,资历越老威望越重,不是倚老卖老,而是阅历上的差距.比如司马懿,这位四朝老臣,来看看他在曹丕时期的经历. 220年春正月,曹操在洛阳病逝,曹丕从邺城赶来奔丧,随后继承曹操的魏王.丞相.一人得道 ...

  • 我见过的体制内高人,在这件事上反而都很迟钝【原创】

    石头说 过去就过去了.石头觉得,情绪上迟钝一些不是坏事,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在事情本身上,反而有可能取得更大成绩. 体制内职场,不可能事事顺心,会受到很多批评与委屈,会面临很多失败与困境. 遇到这些问题 ...

  • 越来越多的人从体制内辞职,他们真的不后悔吗?

    自从我辞职以来,以往的同事和朋友,都在不断的和我联系,其中有一个话题是,也有过辞职的念头,但是又不敢辞职. 上半年,我曾经写了两篇有关我辞职的文章,阅读量很高,也有更多的人和我沟通有关辞职的想法. 我 ...

  • 体制内一些单位的管理机制真的是越来越僵化...

    体制内一些单位的管理机制真的是越来越僵化了,除了空洞的说教就是各种"被自愿".曾几何时,体制内的思想工作和动员能力都是强大无比并迅速有效的. 最近某报<请善待你的单位> ...

  • 父母真的是体制内辞职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杭州金融女民工:父母真的是体制内辞职路上的一大绊脚石. 我们这代人的父母,最羡慕的就是公务员.国企.银行这种单位.这些个单位,在我们父母那个年代,它确实是个金饭碗:旱涝保收.五险一金.中秋发月饼过年 ...

  • 看完我的体制内总结,你真的会进步很多,我...

    看完我的体制内总结,你真的会进步很多,我...

  • 如果你在体制内做的很好,真的不要轻易跳出来

    @自我的SZ:马上年近四十,体制内工作,收入可观.但是加有二娃,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内心每天都在做一个好员工/好领导和好妈妈之间进行博弈,毕竟时间有限,很难两全,只能顾此失彼. 先生做外贸生意,鼓励我 ...

  • 在体制内,领导总是需要有人干活。

    在体制内,领导总是需要有人干活. 一般,领导要找自己亲近的,或者好说话的人干活.如果你好说话,领导就会找你越多,你干的越多,领导就会越找你. 那些不好说话的,或者自带某种气场的人,领导是不会去找的.你 ...

  • 体制内必懂:正职四不、副职四不、平级四不、用人四不

    领导应该怎么当?正职.副职.平级,哪些事你该做,哪些事不能做?这一篇讲透了! 1 正职四不 总揽不独揽,宏观不主观,决断不武断,放手不撒手 1.总揽不独揽 一把手什么都可以管(总揽),也什么都可以不管 ...

  • 如果没有后台或人脉,体制内的借调不要轻易去!

    来源:吐槽公务员 1.想上进,迎合领导是必修课,凡当政者都是想用熟悉的人. 2.替领导做私事,是与他搞好关系最快捷的方式. 3.在人多的场合里必须给领导面子. 4、如果没有后台或人脉,体制内的借调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