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苏子(一):修炼一颗旷达心

假日有闲,偶有情致,再阅林语堂先生所著的《苏东坡传》,沉潜其中,仍兴味不减。人世间有一些书是需要终生陪伴的,这些书,是宝藏,每一次的挖掘,都会让人得到意外的收获,此书即是也。

苏子生性乐观,为人旷达,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顺境,都能够使自己的心绪处于一种闲适、淡然中。苏子一生命运多舛,晚年境遇更是令人堪忧,北宋新党专政时期,集体迫害元佑党人,苏子也被牵连其中,被一贬再贬,最终,花甲之年竟然被贬谪到了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

到达儋州,“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在此种环境中,苏子却仍能保持一种达观的心态,安之若素。读到他所写的一篇日记,细阅之,对苏子之人愈加佩服之至。转录于下: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见尔!”小蚁岂知瞬间竟得全哉?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

这段文字,文字甚妙,颇值得玩味。

“吾始至南海,环视天水无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也?’那时的海南岛,可不是现在的海南岛。900多年前的海南岛,乃化外之地,土著居民主要是黎族人,汉族人很少。当地人只吃芋头和白开水当作饭食,米蔬肉类甚少,都需要从内陆输入。这对于吃货苏子来说,在这里,可是享受不到口福了。

并且,那时的海南岛,根本不适合人居住。夏天潮湿,冬天雾重,秋雨连绵,唯有春天气候尚好一些。一次苏子看见许多白蚁死在他的床柱上。哪像现在,海南岛是今人的旅游胜地,还是北人过冬的栖居之所。当时的苏子,看到儋州的环境,面有凄伤之色,口吟逃离之言是人之常情的。

可苏子毕竟是苏子,很快他就把这种凄伤之情排解掉了。他怎么做到的呢——转变心态。

“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大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者?他乐观地想,天地都是在水中,九州也被茫茫大海所包围,中国也在小海中,世上之人,有谁不是生活在岛上的呢!这样一想,苏子就把自己的境遇和内陆生活的人等同了起来。顿时,苏子的心态平衡了。情感由悲伤变得愉悦了起来。那时的苏子,定然是环顾四周,见天高云淡,椰林生姿,目之所及,皆是美景。

甚至,苏子还饶有兴致地打了一个比方,编制了一个寓言小故事,说:“譬如注水于地,小草浮其上,一蚁抱草叶求活。已而水干,遇他蚁而泣曰:'不意尚能相见尔!’”他说,自己就好像一只小蚂蚁,因为人把水泼到了地上,蚂蚁只能伏在一个草叶上生存,在绝望的时候,水干了,它又获得了生存。他觉得,自己就是漂泊在水中的蚂蚁,只要是在这个海岛上泰然处之,也会等到重生的机会。看看,苏子总是能够在逆境中寻求解脱之法。这样达观的人,谁能奈其何?

苏子这样地一番思考,心情舒畅了,竟然还很有闲情逸致地,把这段心路历程记录下来,这样一记录,给后人又留下一篇精美佳作,后人给这段文字起了一个题目——《在儋耳书》。

这篇文章,写法甚妙。情感一波三折。先言其到海南后的悲伤之情,后转笔写自己内心的自我排解。在此基础上,又以一个小寓言故事来形象地阐明,人生境遇变化无常,无法预料。当山穷水复疑无路之时,也会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这段文字结尾以一句“思及此事甚妙。与诸友人小饮后记之。”收束全文。起承转合,清晰明了,深入浅出。

看着这段文字,我不禁想起了苏子的《水调歌头》一词,在下阙部分,也写了苏子思想感情由悲伤到快乐的变化过程。“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写出了与弟弟分别的痛苦,从而对圆月的怨恨,其实,表达的是对弟弟深深的思念之情。可接下来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就把悲伤的心情自我排解了。最后,吟诵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佳句。

人生在世不称意之时,苏子总是能够找到自我解脱的办法。乐观的他,往往能够以一种旷达的心态,诙谐的方式来面对人生中的苦难。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人在世上生存,谁都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痛苦也罢,快乐也罢,我们都要经历。所以,当人经历苦难的时候,要学一些苏子,达观一点,乐观一点,不要沉湎在痛苦之中,无法自拔。消极的情绪会让人沉沦的。修炼一颗旷达心,才能更好地在逆境中生存。只有这样,人生才有希望,见到生命的曙光。

旷达人生,从自我修炼开始……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