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三位急流勇退、功成身退的谋臣

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血泪史,王朝的更迭,有着太多的杀戮,而君王与臣子的关系,永远说不清,道不明。非常微妙,一方面,君王需要臣子献计献策,另一方面,又总担心臣子功高震主。有时,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往往会翻脸无情。大开杀戒。真是伴君如伴虎。而历史上,也有很多极具智慧的谋臣,他们深谙人性。懂得急流勇退、功成身退之理。既实现了自己的人生抱负,又保全了自己。春秋时期的范蠡、汉朝时期的张良、清朝的曾国藩便是。

范蠡

字少伯,又名或,生卒年不详,有说约为楚平王十二年(西元前517年)。春秋楚国宛地(今河南南阳)人,与文种同事越王句践二十余年,苦身戮力,卒以灭吴,尊为上将军。蠡认为在有公于越王之下,难以久居,而且深知勾践为人,可与共患难,难与同安乐,遂与一起泛舟齐国,变姓名为。至陶,操计然之术以治产,因成巨富,自号。因为经商有道,以经商致富,逐成巨富,广为世人所知,后代许多生意人皆供奉他的塑像,民间有尊陶朱公为财神。 是历史上早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经济学家。他出身贫寒,但聪敏睿智、胸藏韬略,年青时,就,上晓天文、下识地理,满腹经纶,文韬武略,无所不精。然纵有圣人之资,在当时贵胄专权、政治紊乱的楚国,范蠡却不为世人所识。

张良

汉王朝的开国元勋之一,"汉初三杰"(张良、韩信、萧何)之一。以出色的智谋,协助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最终夺得天下。待大功告成之后,张良及时功成身退,避免了韩信、彭越等鸟尽弓藏的下场。张良是秦末汉初谋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韩。秦灭韩后,他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时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韬略,足智多谋。秦末农民战争中,聚众归刘邦,为其主要"智囊"。楚汉战争中,提出不立六国后代,联结英布、彭越,重用韩信等策略,又主张追击项羽,歼灭楚军,为刘邦完成统一大业奠定坚实基础,刘邦称他"运筹策于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这一名句,也随着张良的机智谋划、文韬武略而流传百世。汉朝建立时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张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谥号文成侯。 张良向刘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与霸王一战"的计策,成功帮助刘邦击败了楚汉战争中最强劲的对手西楚霸王项羽。足智多谋的张良为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立下了汗马功劳。曾国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成功之后,主动向慈禧降兵权,减少慈禧的猜忌。

历史总会重演,从这三位智者身上,我们至少应该学会一点:不要太过留恋权势。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