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天之道
《老子.公刘版》上卷
第五篇,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第二十三章,统治者与民众关系的天网大道
太上,下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天之道。
说明:
1,“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在通行本的《道经》部的第十七章中。
通行本《道德经》第十七章
太上,下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最好的统治者,人民并不知道他的存在;其次的统治者,人民亲近他并且称赞他;再次的统治者,人民畏惧他;更次的统治者,人民轻蔑他。统治者的诚信不足,人民才不相信他,最好的统治者是多么悠闲。他很少发号施令,事情办成功了,老百姓说“我们本来就是这样的。”
2,“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在通行本的《德经》部的第七十二章。
通行本《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3,“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在通行本的《德经》部的第六十六章。
通行本《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
4,“天之道"在通行本的《德经》第七十三章。
通行本的《德经》第七十三章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通行本主流译文为: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公刘本经文注解:
太上1,下知有之,其次,亲2而誉3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无狎4其所居,无厌5其所生6,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天之道7。
1,太上:太,最。上,有两层含义,一是等级或品质高,二是指君主。
2,亲:亲近。
3,誉:称赞。
4,狎:亲昵而不庄重。
5,厌:讨厌。
6,生:生活环境。
7,天之道:天,天网。道,大道。
译文
最英明的君主,底下的民众只知道他存在,
次一等英明的君主,民众亲近他称道他借以取得利益,
再次一等英明的君主,底下的人都畏惧他实行不利的措施,
最次一等英明的君主,底下的民众纷纷起义侮辱他,使他身败名裂,
不要表面上假装亲近而内心不庄重民众居住条件,不要讨厌民众的生活环境,
也只有不厌弃民众,因为这样不厌弃民众才能不被天下民众所厌弃,
因为这样天下人才会乐于推举拥戴而不会厌弃,这是统治者与民众天网的大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