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势篇全文,翻译赏析

作者:孙武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海。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更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彍弩,节如发机。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
  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
  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下一章>>] [返回目录▲]

(0)

相关推荐

  • 奇正变化,虚实结合

    势,兵势也,治军之法,行军之阵,势也.势之所分,无形与有形,无形之奇正虚实,有形之分数形名,皆为兵势之法也. 有形之势,分数是也.兵士之众寡,将帅之人数,军法之优劣,势之分数也.兵卒军士之众寡,其治在 ...

  • 中国以“孙子兵法”为代表的兵家思想

    孙子,名武,字长卿,生卒不详,约与孔子同时,齐国人,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其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流传于世,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竹简证实其真实性.孙子的军事思想直到今天仍然闪烁着智 ...

  • 孙子兵法兵势篇注解

    上篇为形,以度量数称胜五法而立形,形成则如扩弩,发而为任势,故先有形后有势. 孙子曰: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分队伍,千夫长治百夫长,百夫长治什长,什长治伍长,每人治几人,层层指挥,则治万人如治数人 ...

  • 《孙子兵法.公刘版》兵势第四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 ...

  • 《孙膑兵法》势备全文,翻译赏析

    本篇以剑.弓弩.舟车.长兵为比喻,说明阵.势.变.权四者在军事上的重要作用. 势备(1) 孙子曰:夫陷齿戴角,前爪后距(2),喜而合,怒而斗,天之道也,不可止也.故无天兵者(3)自为备,圣人之事也.黄 ...

  • 《尚书》洪范篇全文,翻译赏析

    尚 书 谁制定了治国安邦的规则 [原文] 惟十有三祀(1),王访访于箕了.王乃言曰:"呜呼!箕子,惟天 阴骘下民(2),相协厥居(3),我不知其彝伦攸叙(4)."   箕子乃言日: ...

  • 《智囊》兵智·运筹帷幄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学医废人,学将废兵.匪学无获,学之贵精.鉴彼覆车①,借其前旌②.青山绿水,画本分明.集"武案". [注释] ①鉴彼覆车:前车之覆,后车之鉴. ②前旌:前人的旌旗,指前人的 ...

  • 《智囊》兵智·兵不厌诈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道取其平,兵不厌诡①.实虚虚实,疑神疑鬼.彼暗我明,我生彼死.出奇无穷,莫知所以.集"诡道". [注释] ①道取其平,兵不厌诡:为人之道要平和,而用兵却不能拒绝诡诈. [ ...

  • 《了凡四训》谦德之效(第四篇)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是故谦之一卦,六爻皆吉.书曰:「满招损,谦受益.」予屡同诸公应试,每见寒士将达,必有一段谦光可掬. 辛未(西元157 ...

  • 《了凡四训》改过之法(第二篇)全文,翻译赏析

    [原文] 春秋诸大夫,见人言动,亿而谈其祸福,靡不验者,左国诸记可观也.大都吉凶之兆,萌乎心而动乎四体,其过於厚者常获福,过於薄者常近祸,俗眼多翳,谓有未定而不可测者.至诚合天,福之将至,观而必先知之 ...

  • 学而篇全文,翻译赏析

    1.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 ...

  • 为政篇全文,翻译赏析

    2.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2.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3子曰:"道之以政, ...

  • 八佾篇全文,翻译赏析

    3.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3.2三家者以<雍>彻,子曰:"'相维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 3.3子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