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讲修道最高境界: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相关推荐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四十八章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者,常有一大不自觉的弱点,那就是在学习过程中忘了学习的目的,而以学习本身为目的了.一切的学习,从根本上说,是为了认识真理,但真理不是具体可见的,需要通过众多具体入微的知识来做 ...
-
道经第09,㨁而盈之,不若亓(其)已
7.㨁而盈之,不若亓(其)已.揣而兑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 理解点: 这一章像伊尹问老子你说的道是怎么样体现在人生的呢?老子道:你看,像我们这种人 ...
-
“爲”就是手牵着大象走,老子的无为就是放下手,让大象自己走
<老子>的第二章从美与恶.善与不善开始讲起,一共讲了八组的阴阳对立,而这些阴阳对立,都是由于人从各自的角度各自的立场的比较而产生,因此,其实这些阴阳对比,如果上升到形而上的道的层面,则成为 ...
-
胡说《老子》53 —— 无为无事
天下有道之士明道之后,万事"无为而成".所谓无为,就是清静无为,不妄加作为,任运自然.太上又进一步阐述: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 ...
-
道德经 | 第二章:真善美的价值定论何在?道德经 | 第二章(1)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
-
慢读|老子《道德经》第十七章
<道德经> 第十七章 -1- [原文] 太上,不知有之: 其次,亲而誉之: 其次,畏之: 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贵言. 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quo ...
-
《道德经》里的五十二个成语,洞见老子的智慧。并附赵孟頫《道德经》书法全文及我对成语出处该章的解读。
约2512年前的一天,一位八十岁的老者,骑着青牛,从函谷关准备西行. 关令尹喜见紫气东来,知有圣人过关.来人正是老子.他迎入老子,斋戒问道,并请老子著书,以惠后世.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遂去,不知所 ...
-
这个世界上,是善是恶,是好是坏,到底谁说了算?
我读<道德经> 0 3 天 [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 ...
-
什么是老子的“道”——“对立统一”的终极展现
"对立统一"原理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两大基本原理之一,"道"是"对立统一"原理的终极产物. 老子是如何发现道的 你看见左手了吗?--看见了.那你 ...
-
上善若水,兵形“象”水:道家老子的道与兵家孙子的兵有哪些异同
我们都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强者总是比弱者有更多的生存之道,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利益,而弱者在绝大多数时候,只能选择依靠和被动服从,所以,便有了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又因为,每个人都想成为强 ...
-
老子的道
4.<老子>的整个思想都是围绕着中心概念"道"而展开的,然而<老子>的七十三个"道"字,虽然符号形式统一,却有不同的意义.有些地方&qu ...
-
人与人之间相处之道最高境界
与人相处之道与人相处,是每个人的一生都要面对的大问题.大千世界,什么样的人都有.与人相处好是不容易的.那么相处之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呢? 1.学习的最高境界--悟; 2.做人的最高境界--舍; 3.生活 ...
-
老子的“道”,比天还大,比地还久
文/李学山 世人总说老子思想消极,反而越来越多的人又喜欢"道法自然"? 成功人士喜欢"道法自然",追求天人合一.更多的是表现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不过是一种自己效法 ...
-
七擒孟获,诸葛亮没有告诉你的老子之道
圣悊老子说: "大成若缺,其用不敝:大盈若沖,其用不穷." (<德道经>第八章<请靓>) 意思是说: 修之身德道大成者,他们获得的圆满成功,在常人看来有些缺 ...
-
徐山:《老子》“道可道,非常道”辨正
<老子>首章首句"道可道,非常道"一句学者理解有分歧.本文从<老子>的成书背景出发,指出第一字的"道"是老子思想的"道&quo ...
-
师徒传法修道最高境界——心传
心传明显比形传境界高,它无需借助外在的语言.姿势等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来传承智慧,而是以心传心,完全超越了语言.文字,是心与心之间的直接传递.有点像复印机复印的过程--老师有什么,你就有什么,完全复制 ...
-
老子的“道”,怎么又变成“大”了?
老子的<道德经>满篇都在讲"道",可是在第二十五篇老子给道定名的时候说:"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 原来它有两个名字,一个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