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伤寒』麻黄汤喝得不够怎么办?
相关推荐
-
感冒了,流鼻血会好?
感冒了,流鼻血会好?听起来感冒与流鼻血是风牛马不相及的事情,然而确有其事,但并非人人如此. 关于感冒,这是个现代人对外感伤寒的一种笼统讲法,实际上所谓的感冒在汉方中医里有很多种不同的情况,总的来讲叫太 ...
-
许叔微二味药搞定庸医误治问题
许叔微是谁,他是宋代杰出的医学家.研究和活用<伤寒论>之大家.经方派创始人之一,江苏人.许叔微心慈近佛,志虑忠纯,遇事敢言,为人豪爽,弃官归医,终享"名医进士"之誉,百 ...
-
海厦伤寒论笔记(六二)
伤寒论第54条辨:病人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主之. 病人内脏没有其他的疾病,时而发热,自汗出而不能痊愈的,原因是卫气不和,不能卫外为固.可在病人发热 ...
-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6条)
从头学中医 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每天学习一条伤寒论 (第46条) 讲者:孙洁 编辑:东旭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 ...
-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本质区别
51. 医圣张仲景说:脉浮,病在表,(如果病人无汗,身体疼痛,脉比较充实)可以发汗,适合用麻黄汤. 52. 脉浮,而且脉数,跳得快,如果病人无汗.身体疼痛,可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 53. 如果病人经常 ...
-
海厦伤寒论笔记(六三)
伤寒论第56条辨:伤寒不大便六七日,头痛有热者,与承气汤.其小便清者,知不在里,仍在表也,当须发汗:若头痛者必衄,宜桂枝汤. 伤寒论第57条辨:伤寒发汗,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宜桂枝汤主 ...
-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麻黄汤主之。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
逐句精解: 1.太阳病,有中风,伤寒,风温,温病等,具体需要靠脉证和体症判断.在这里是指伤寒,因为紧接着讲了脉浮紧. 2.脉浮紧.浮紧代表伤寒,是典型的伤寒脉象.浮代表邪在表,紧代表伤于寒的程度在体表 ...
-
胡希恕伤寒论学习笔记——46
46.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这一条也存在倒装情况,"麻黄汤主之 ...
-
三焦经脉解伤寒论第46条
第46条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一."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 ...
-
『每天学伤寒』麻黄汤的其他用法
五五: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要用汗来解他,假令尺中迟者,尺中脉很迟的时候,就是血不足了,血里面有百分之六十的水,血不够代表血里面的津液不足了,到时候不可以发汗,所以在开麻黄汤之前,要确定病 ...
-
『每天学伤寒』如何使用麻黄汤、大青龙汤?
四十:『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一.太阳证的时候,寒水在背后是冰的,如果渗入肠间,引起下利,处方就是『葛芩连汤』. 二.水气侵入心下,就是胃,在胃的外面的淋巴上,病人 ...
-
『每天学伤寒』血结、水结、水血两结是什么情况?
一三八:『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乃在,下之,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鞭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中药里面最轻的活血破瘀 ...
-
『每天学伤寒』藏结——无阳证
倪海厦&张仲景 一四〇:『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热结在膀胱应该小便不利,现在小便很正常,病人陈述少腹『中极』.『关元』一带很痛 ...
-
『每天学伤寒』提升精子质量的汤方
一三三:火逆,烧针汗之,因烦躁者,『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和『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不一样,救逆汤是非常紧急的时候大剂的救逆用的,『桂苓甘草龙骨牡蛎汤』是一般性的 ...
-
『每天学伤寒』大陷胸丸
一四四: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是讲强壮的人,应该是发表结果攻下,表热跑到里面去,结果热邪入里, ...
-
『每天学伤寒』烫伤、烂嗓子、焦虑症、惊狂
一二四:『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 ...
-
『每天学伤寒』肝肿起来的两个发展方向
一二一:『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只有阳明证才会有发谵语的,谵语代表阳明证,阳明就是胃,太阴篇第一个主证就是腹满,所以腹满代表太阴证,太阴就是脾,寸口脉 ...
-
『每天学伤寒』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在体质素虚之人,误下之后,阴虚而津液不能自回:如果是体质强壮的人,误下之后津液回自回,就不会用到这个药方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半夏二合洗 大枣六枚 柴胡四两 生姜一两半 人参一两半 龙骨一两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