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初刻拍案惊奇》的写作特点

说来惭愧,直到2019年的春天我才有机会看到《三言两拍》中的《初刻拍案惊奇》。初看觉得这作品不错,故事曲折离奇,语言生动形象。看多了又有些厌烦,因为它的写作方法千遍一律,就是一个套路。

《初刻拍案惊奇》分40卷,每一卷为一个故事,下面从结构、立意、选材、语言几个角度来聊聊它的写作特点。

一、结构

标题,一般是对偶句。

如,转运汉遇巧洞庭红,波斯胡指破鼍龙壳(卷一)

   宣徽院仕女秋千会  清安寺夫妇笑啼缘(卷九)

开头,以诗、词、赞引入正文。如,

日日深杯酒满,朝朝小圃花开。  自歌自舞自开怀。且喜无拘无碍。

青史几番春梦,黄泉多少奇才。不须计较与安排,领取而今见在!(卷一)”。

正文又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诗和词进行解释、延伸,或者引用俗语、古语、名人名言强化本文的主题。如卷一引用吴彦高、僧晦庵、苏东坡名言,意在说明:人生功名富贵,总有天数。

第二部分用一短一长两个故事印证以上的道理。卷一的第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名叫金老的人一辈子晚睡早起,千思万算,终于积存了八百两银子,但是命中注定无财,最后银子还是归了别家。内容相对简略。

第二个故事则叙述了一个叫文若虚的倒运汉,做生意便折本,后来跟随走海泛货的邻近,却是好运连连,造化到来,成为一大财主。内容详细生动、曲折离奇。

结尾:用一首诗结束,如卷一,

运退黄金失色,时来顽铁生辉。

莫与痴人说梦,思量海外寻龟。”和开头互相呼应。

二、立意(主题),以劝诫为主。

卷一劝人安于天命,有的人命中该穷,命中该贱,有的人转眼富贵,出人意外;卷三说的是一物降一物,做人不能骄傲;卷四宣扬做人要正直,除恶扶善;卷二十劝人莫拆散夫妻,散财行善等。

三、选材

所选的事件都是平常百姓的家长里短,比如经商、婚姻、爱情、复仇、道术、官司……所选的人物不是人们遥不可及的帝王将相、英雄好汉,而是书生、仆妇、尼姑、老翁、商人、盗等普通人。

身边人物的日常琐事又掺杂离奇的经历,满足了人们喜欢八卦,喜欢猎奇的心理。

四、语言

整部作品读起来通俗易懂,虽然文中有许多诗歌但也都是大白话,比如卷二有诗:

人生常好事,作者不自知。

起念埋根际,须思决局时。

动止虽微妙,干连已弥滋。

昏昏罹天网,方知悔是迟

意在说明做人要检点,不可胡来。

但是卷四(程元玉店肆代偿钱 十一娘云冈纵谭侠), 故事开头用了赞曰:

红线下世,毒哉仙仙。隐娘出没,跨黑白卫。香丸袅袅,游刃香烟。崔妾白练,夜半忽失。侠妪条裂,宅众神耳。贾妻断婴,离恨以豁。解洵娶妇,川陆毕具。三鬟携珠,塔户严扃。车中飞度,尺余一孔

这个开头与其他通俗易懂的古诗相比复杂了一些,接下来作者用了九个段落介绍了 “红线”、“隐娘”、“香丸”、“ 崔妾”、“侠妪”、“贾妻”、“解洵”、“三鬟”、“车中” 这些典故的来龙去脉,让读者看得明明白白。

文中随处可见“无巧不成活”、“千欢万喜”、 “少不得官不威,爪牙威”、“而今的世界,有甚么正经?有了钱,百事可做”、“无船上马,有路登舟”、“目瞪口呆,手脚麻软”等日常俗语、口头语。

总体而言,《初刻拍案惊奇》的故事内容可以千变万化,但是写作模式比较呆板,反映了时代的特点。

即便《初刻拍案惊奇》写作风格刻板,有套路,但是它那曲折离奇的情节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价值观,给辛苦劳作的底层民众带去一些心灵的慰藉。所以它受到平民百姓的欢迎,能够在茶馆酒肆口耳相传。

记得童年时代,我经常会听到长辈给我们讲----他们也是从茶馆的说书人听来的------员外、相公、小姐、呆大女婿等故事,现在回想起来,很多故事就来源于《初刻拍案惊奇》。

今天看来,《初刻拍案惊奇》最大的不足有两点。

第一,作者表达价值观的方式太直白了,基本是通过说教来表达。

如卷十一,人偿命,是人世间最大的事,真的时节,纵然有钱可以通神,到底天理不容,假的时节,纵然严刑拷打,到底有个辩白的日子。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卷二十,原来“夫妻”二字极为郑重,世人决不可戏而不戏,胡作非为。或为一句话上成就了一家儿夫妇,或者一纸字中拆散了一世的姻缘,就是陷于不知,因果到底不爽。

第二,故事的结局太单一,完完全全是作者的主管臆断。如卷十一,王甲杀人没有偿命,最后因一阵冷风,蓦然倒地,叫唤不醒,霎时气绝,呜呼哀哉。

卷二十,萧秀才帮别人写了休妻书,遭到了报应,结果白丢一个状元,只中了孝廉;刘元普六十岁尚无子嗣,但是做了善事后七十岁生二子,无疾而终,寿命恰好百岁。仔细品味,这样的结局都经不起推敲,只是作者的一厢情愿罢了。

我们知道好的作品不需要说教,仅仅需要客观的描述,呈现故事的本身,让读者自行判断即可。所以从某个角度来说,要了解《初刻拍案惊奇》的相关内容,看几篇就够了,不必把整本书读完。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