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天生对世界感到好奇,却逐渐丧失学习的兴趣?
本文心理学观点来自 《内在动机》爱尔华 L 德西,理查德 弗拉斯特
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让孩子拥有内驱力是近年来常见的几个字眼,为什么会常见?是因为老师和家长都发现越往后走,越感受到孩子的学习动力严重不足,学习兴趣更是逐渐丧失,当然这和当前以选拔淘汰为主的中高考应试制度有一定关系。学习强度大,一定程度透支了孩子的学习能量。但是从更深的心理层面分析,却会发现,除了一些难以改变的客观事实,实际上也是舆论环境和父母自身,把孩子们推向了这一个境地。所以孩子在面对学习本身时,才会越来越缺乏内在动机。
什么是内在动机?内在动机是指只为参与活动本身所产生的兴奋感,成就感,和个人满足感。
学龄前的儿童大部分学习行为不是为了实现学习目标,而是他们本身就觉得这项活动有趣,他们好奇,他们想探寻真相。所以越小的孩子探究世界的内在动机越强。
内在动机就是意味着活力、风险、超越,看看古今中外为人类发展做出卓越成就的人,无一不是拥有强烈内在动机的人。
一、自主和胜任感是内在动机的基础
1、 自主是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一心理需求
从心理学上说,无论大人还是小孩,人们需要感受到他们的行为是自己选择的,而不是外部强加的,让他们感受到被控制的事件,都会削弱做这件事的内在动机,从广义上说,提供选择是支持自主的核心特征。
但是现实的情况却恰恰相反,学校里,是老师讲,孩子在下面听,老师布置作业,孩子完成上交,这个传统的授课模式本身对于孩子就是被动接受式的。
回到家里,家长普遍焦虑,对孩子的放学后时间几点到几点干什么都基本规划好了,孩子连起码的伸缩空间都没有,他们的作息表是一连串的被安排。自由时间都少得可怜,连发呆的时间都没有。学习成了家长重要的任务,他们更像是在帮家长完成这一使命。孩子们的时间表被清单式定义,他们已然没有自主的权限了。他们既然从小就如此,被管控得多,自主选择少,那么怎么能奢望他们长大了就拥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呢,毕竟很多时候,他们连选择权都没有。
让孩子自己为学习动起来,一旦孩子意识到这是自己的事,自己可以安排的好处,才会真正为之负责,真正动起来。
2、支持自主与设定规则共有
当然,在孩子小的时候,孩子没有逻辑能力去自主选择和安排,那么这个时候,父母做一些安排是需要的,但是别忘了支持自主和控制的不同,支持自主因为处于优势地位的人(父母之于孩子就是优势地位)能在他人的视角出发,积极的鼓励实践和承担责任。当然和咱们当下现实的教育体制结合,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也得一起设定规则,没有规则的自主可以说会是一场灾难,因为父母迟早会从混乱的结果中失去耐心的。
同时,支持自主不等于纵容,设定规则也不等于苛责,当然这个其中的度只有家长自己去把握了。
3、 胜任---激发内在动机的第二心理需求
其实了解到这一点很重要,其实世界上越挫越勇的事并不常见。一个人做一件挫败感太强,再去做的话需要更多的能量和意志力。而人的意志力和能量都是有限的。
为什么学霸能那么爱学习?学习动力这么足?其实从心理学上就能解释,因为学霸们做的是自己擅长的事,他们从这件事中得到了极大的胜任感,满足感和荣誉感,尤其是胜任感,从做这件事中,他们体会到自己的能够和胜任。
胜任力的问题和活动本身的乐趣紧密交织在一起,让当事人获得内在满足。这种持续的内在满足让他们意识到投入越多,做得越好,于是进入良性循环。
所以建立内在动机,胜任感很重要,极少数人才会对自己不擅长的事孜孜不倦的。
鼓励孩子建立内在动机,也需要从他们有胜任感的事情做起,或者帮助他们获得微小的胜任感。有句话说得很实在:成功才是成功之母。而并不是很多家长想象的严格要求,给他挫败,孩子才能培养出内驱力了!
4、用支持自主的方式提出批评,关注行为而不是人
当人们听到自己表现不佳时会感到自己无能和受控制,内在动机会被耗尽,所以负面反馈会产生消极影响,怎么去界定显得很重要。简单地否定指责无助于高效解决问题。所以对待错误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父母在这一点的表现在孩子犯错,或者表现未尽人意的时显得尤为重要。否定打压多了,会让孩子也开始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做不好了。这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二、如何实现自主
1、提供选择
支持自主的核心就是提供选择,允许选择做什么,什么时候做什么等等。
促进孩子的自主,一定程度上就要为他们提供选择,并且要保有耐心。尽管他们会犯错,但是更多应该由他们自己承担各种后果,而不是为了避免各种后果按照家长的细化要求和安排来做。
特别是学业上,要让孩子真正为自己负起责,就要给他们一定的主动权和选择权,特别是补习班这个问题,孩子自己真实的情况是什么?他觉得哪种形式补习班对她更有帮助?允许孩子做选择,在底线原则基础上去试错。
2、设定界限
支持自主不意味着纵容和不负责任,更不是允许从事危险或者有害的行为 设立界线是帮助人们在选择时负起责任,毕竟,选择就意味着承担。学业方面同样是,在学业方面,给他们一定的底线原则,允许他们在一定的范围内试错。这样孩子会有自主的感觉,会觉得我是做自己的事。
3、确立目标和评估绩效
为了达到一定的终极目标,设定一些小短目标是需要的。设定一个跳一跳够的着目标可以帮助我们集中精力,提升动力,获得效率。
但是并且未达到目标时,不要把结果当做批评的依据,而是把它当做需要解决的问题。尤其是面对孩子的学业,毕竟在应试体系内,获得正反馈的孩子是少数。
4、给予奖励和认可
适当的奖励和认可可以带给当事人一定的胜任感,但是怎么奖励和认可却也是一门学问。总的来说,需要奖励的是过程性的行为,是克服困难的表现,而不应该仅仅是一个结果。同时不应该盲目比较。
一句话,人需要感到自主和胜任,才能保持足够的内在动机。
当然,对于家长们来说,在当下的教育体系下,让孩子对学习本身建立并保持一个内在动机,并不是容易的事,因为转型的社会,大家都重视教育,看重分数,对于学校家庭孩子,容错率都比以往低,要家长淡定,在更长的时间线去看待问题,并不容易。
“自由:存在于约束之中,不是别人施加的约束,而是真正的约束。”基于此,孩子参加一个活动,做一件事是他自己想做,而不是被要求做,我想,这个境界和状态,才是父母真正想给孩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