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描图的绘制
在我们的地理课堂中板图是运用非常频繁的一种教学手段,好的板图可以形象直观的展现知识的内涵,有时胜于千言万语。在高中阶段我们常见的地理板图主要有素描图,投影图(如中国地图),示意图(如锋面示意图),剖面图(如地形剖面图)等,对大部分老师来说,素描图是最难掌握的一种地理板图。笔者根据自己的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不足之处还请大家指正。
一、透视的基本规律
视平线与地平线
视平线即画者眼睛正对着地平面上的线;地平线即天地相交的水平线。
平视时:视平线即是地平线,视平线在画幅中间。如图1

▲图1平视
仰视时:视平线高于地平线,视平线在画幅中间偏下(把视平线调整到地平线),表现物体雄伟高大。如图2

▲图2 仰视
俯视时:视平线低于地平线,视平线在画幅中间偏上(把视平线调整到地平线),表现深远的意境。如图3
▲图3俯视
2
空气透视原理
空气透视就是我们眼睛看到的景观差异。景物在大小、位置、形状等方面一般规律有近大远小、近宽远窄、近高远低、近疏远密;景物在颜色、清晰度等方面一般规律有近浓远淡,近清远糊。如图4,近处的房子、树木等清晰高大,远处的山脉简单矮小等。

▲图4 空气透视
3
线条透视
线条透视可以分为平行透视和成角透视。平行透视是整个画幅中只有一个消失点,即心点,凡垂直于画幅中的平行线,有汇集趋势,最终将消失于视平线的心点。如图6

▲图6平视透视
成角透视是整个画幅中有两个消失点,站在非正对正方形或长方形物体的右侧或左侧,使所画物体任一边也不与画幅平行,画出来的素描图就是成角透视,如图7.

▲图7 成角透视
4
光影透视原理
通过光影来体现物体的立体感,向光一侧,物体比较明亮、醒目,用白色表示;背光一侧,物体阴暗、沉重,用黑色表示,背光越明显地区越暗。如图8,石头向光一侧比较亮,背光一侧比较暗,背后有阴影,从暗到亮逐渐过渡。

▲图8 光影原理
5
遮挡原理
物体之间由于前后关系会出现遮挡,前面的物体会挡住后面的物体,那被遮挡部分不需要画出来。如图9,后面山体被挡住部分不需要画出来,这样体现出前后关系。

▲图9 遮挡原理
二、线条与地理景物
线条的地理语言
1)直线:表现直、顺、硬、光、静等感觉,应用比较广泛。如图10

▲图10 沉积岩层
2)曲线:表现凹凸不平、波状起伏等感觉,表现连绵的山区、波浪等比较常见。如图11.

▲波浪

▲连绵的山丘
3)折线:表现刚硬、尖利、挺直等感觉,对于表现坚硬的岩石比较常见。如图12.

▲图12 坚硬的岩石
4)点线:表现松散、柔软、粗糙、颗粒等感觉,表现风沙地貌,海岸地貌比较常见,如图13.

▲图13 沙丘
1
多线的画法
1)平涂排线法:连续单线排列就是排线法,排线可以通过排线的方向,轻重产生不同的效果。如图14.
2)叠色:就是颜色重复叠加,表现加重,混合颜色的作用。

▲图14 排线
三、画图步骤
1
构图
找到视平线在画幅中的位置,确定主要地理事物在画幅中的位置。
2
勾线
把要画的主体物勾勒出基本的轮廓。
3
加粗
加粗线条,使得物体轮廓清晰。
4
补充细节
把除主体物之外的一些小细节补充完整。
四、常见地理事物景观素描
山地地貌

▲高山

▲连绵山脉

▲分水岭

▲山麓地带

▲雪山

▲丹霞山
2
风化地貌

▲花岗岩球状风化地貌

▲生物风化地貌

▲冻融作用
3
流水地貌

▲沟谷

▲河流阶地

▲黄土地貌

▲冲积扇

▲瀑布及陡崖

▲河曲

▲峡谷

▲河漫滩
4
风力地貌

▲沙丘

▲雅丹地貌
5
冰川地貌

▲冰斗、角峰

▲峡湾
6
海浪地貌

▲海蚀崖

▲沙滩
7
构造地貌

▲褶皱山

▲断块山
8
岩石类型

▲花岗岩

▲沉积岩
9
常见植被

▲云杉、松树、柳树、杨树、椰子树

▲柏树、金合欢、芦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