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史之大唐(211):武则天做李世民的才人,算个什么级别?

第二篇 盛世欢筵:权杖的游戏(3)

永徽二年(651年),李治提拔妻舅柳奭(shì)为宰相。干了一年,到永徽三年,中央人事发生两项重大变动。

一是贬出朝廷的褚遂良返回中央,再次被任命为宰相。这个事具体怎么办的不清楚,但结果是明显的:李治此前打击元老派的努力白费了。另外,把柳奭安插进宰相班子,没起到什么作用。

二是高宗长子、陈王李忠被册立为太子。

事情据《旧唐书》的描述:'王皇后无子,其舅中书令柳奭说后谋立忠为皇太子,以忠母贱,冀其亲己,后然之。奭与尚书右仆射褚遂良、侍中韩瑗讽太尉长孙无忌、右仆射于志宁等,固请立忠为储后,高宗许之。三年,立忠为皇太子。

《新唐书》说法和这差不多,'……后然之,请于帝;又奭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

在这件事上,柳奭(及王皇后)犯下了两个致命的错误:

第一,掺和了不该掺和的。

太子,是皇上的核心利益所在。立不立太子、立谁作太子,都应该由李治说了算。本来重用柳奭,为了帮自己夺权。可他倒好,什么事没办成(褚遂良还卷土重来),先替自己外甥女争宠来了。

这个王皇后出身世家大族,据说美貌且性格温顺('婉淑’),但从这件事的处理来看,基本属于颜值高情商低。李治当时才二十出头,王皇后也还年轻,何必急着扶别人儿子上位呢?

当然这里面也有原因:李治不知道为什么,不太待见老爹给他选的这个皇后,而是宠爱另一个萧淑妃,还生了儿子。王皇后因此有了危机感,就去拉拢地位比较低、为李治生下长子李忠的刘氏。推荐李忠做太子,就是希望他母子二人今后能跟自己一条心。可她不想一想:李治这时正一门心思琢磨,该怎么摆脱长孙无忌的控制。他自己都还没过上掌权的瘾,哪有心思考虑接班人的事呢?而且白天上班进了朝堂,满眼都是长孙无忌的人,心情本来就比较郁闷,回到家你们还在这里搞宫斗,不是更添堵了吗?

他们犯的第二个错误:拉拢了不该拉拢的。

王皇后请求立李忠为太子,成功了没有呢?一开始是没成功的。《旧唐书》说'固请’、《新唐书》说'继请’,说明李治起先就没答应。

本来皇上不答应就算了。聪明的话,想想领导为什么不答应,找到痛点,帮他解决掉,说不定就答应了呢?

可柳奭怎么干的?他居然跑去找长孙无忌他们,让帮着一块向李治说情!就这政治智商,真是让人捉急啊。

如果说李治起初还对柳奭、王皇后他们抱有希望,那么从这件事起,他的希望彻底破灭。而王皇后的命运,也从此被决定。不管后来有没有武则天,她已与长孙无忌等人一道,被李治划入了敌对的阵线。

柳奭这种丧失政治立场的行为,让李治相当失望。宫内宫外,他再找不到一个值得信赖的伙伴。虽然最终同意立李忠为太子,但可想而知,他本就不满的内心,此刻又增添了一层怨气。只要遇到合适的火种,就会燃起熊熊的怒火,焚烧他所憎恨的一切。

引进这个火种的,竟然还是王皇后。

这里就讲到那个众所周知的故事了:李世民病重时,李治在旁服侍,跟当时的才人武则天眉来眼去。李世民死后,没生育的后宫集体转业、到感业寺做了尼姑。永徽元年五月,李治在太宗忌日那天上香,见到老情人武则天,两人相对唏嘘。情况被王皇后知道,就开始动脑筋,打算拉拢武则天、帮她对抗萧淑妃。你说这王皇后对自己的夫妻关系是有多绝望:一会儿推荐别人的儿子做太子,一会儿又找别的女人替自己争宠。她怎么就不想想:求人不如求己,自己能为李治做点什么呢?

感业寺

按司马光的说法,王皇后一番操作,交待武则天暂停佛学事业、把头发留起来,同时跑去跟李治汇报:那个小武啊,我看不错的,皇上喜欢就给她接回来算了。有了皇后的配合,永徽二年五月,武则天再次被召入皇宫。

十四年前、贞观十一年,武则天还是个十三岁(虚岁十四)的小姑娘,被选中入宫。一入宫禁深似海,真正受宠的只有少数人,绝大多数都是白白葬送自己的青春和人生。临行前,武则天寡居的母亲杨氏悲泣不已,'后独自如,曰:“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乎?”’——选都选上了,总要有点梦想,万一实现了呢?

武则天虽然有志向,可到李世民死,她始终只是个小小的才人。这里简单介绍下唐朝当时的后宫等级:皇后之下是妃,正一品、共四人,她们五个算是后宫领导。之后是嫔(正二品)、共九人;婕妤(正三品)、共九人;美人(正四品)、共四人;然后才到才人(正五品),共五人。其中妃和嫔,名号不同排名还要区分先后,比方武则天后来做的昭仪,就是嫔里头的最高等级。所以,在后宫等级的阶梯上,武才人前面起码还有十几个台阶。

本来作为先皇侍妾,李世民死后,武则天的命运已注定无望。但天无绝人之路,她争取到李治的垂青,又碰上王皇后的神助攻,再次焕发出人生的光彩。老大不小、又是'二进宫’的武则天,准备拿什么来实现当年的抱负呢?

(0)

相关推荐